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7.3 力的平衡3-沪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包括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两部分,力的平衡在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之前的几节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等知识,它们既是学习力的平衡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力的平衡后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此外,它也为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等内容做了相应的知识准备,建立“平衡”的物理观念也为高中物理继续深入学习力与运动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了三个活动:初识平衡状态和平衡力、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力图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任务为主线,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循环探究,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建构力的平衡的相关概念,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完善中得到升华,并完成对已学力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由于力是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一些较为熟悉的场景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描述力,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进而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生活中的一些非平衡状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的改进与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的操作难度并不大,所以采用了演示实验,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总结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几个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合力为零”,解决问题,而学生往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认识上往往会产生混淆,教师引导学生对之前示例的再分析,帮助学生了解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并为之后探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原因进行了铺垫,而对支撑法确定重心的再认识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悬挂法确定重心,有助于学生对力的平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学习二力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共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衡力,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具和学具】
铁架台、钩码、细线、硬纸板、滑轮、剪刀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1、2、3和学案上的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
静止
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在研读和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将教学内容以三个活动进行递进设计,从对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认识到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再到二力平衡的应用,从教学效果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习活动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进行演示实验对力的平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完成了概念的建构,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既使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促使学生深度思维,学会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整节课中,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讨论则使学生能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整个学习群体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共同推动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提升在科学思维方面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