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某校高一(上)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某校高一(上)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
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
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
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
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
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
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
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

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是合式的
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
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

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
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
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
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
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在涵养人方面功不可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立人”的实践过程。

安土重迁的乡民,由于见识和受教育机会有限,开启教化的过程基本通过礼制进行。

以礼制俗,倚重礼制来约束和规范,免得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

如此讲,并非意味着农家人粗鄙。

在生活境况比较差特别是缺乏仓廪实知礼节的那种从容时,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保障人的道德伦理不至于虚空。

其所蕴含的逻辑,与传统王朝治理从“重德化”到“明礼制”的治乱史观的转变相契合。

与强制性的礼制、律令相比,礼仪在人生的修养方式上相对柔和。

通过锲而不舍地学礼习礼,借仪式与节度融入人的感情,从而亲亲尊尊,内化人格而复性于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严谨的仪式操练中习得,举止合体,熏陶气质。

此时的礼,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也是变化气质、端正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功。

如蔡元培所言:“礼仪能造就习惯,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就礼意(义)而言,其为制礼的意旨,礼之所以为礼的精义,也可作上述“化”的理解。

换句话讲,创设礼制与礼仪最终是“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即“明事理”。

有了明事理的境界,乡民们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处事也会将心比心、有怜悯心,呈现出人的精神气度。

明事理不只关联着零零杂杂的村民日常,同时还有着“人生的意义”的关照。

如农民谈论的“抱着金元宝,若没命一切皆空”的理儿,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性命题。

在广袤的乡间,这种深明礼义,恰恰说明了千百年来的乡村缘何能够低成本自治。

(摘编自张海荣、张建梅《向里用力: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根本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

B.乡土社会注重传统,是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小,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

C.“克己复礼”说明人主动服从礼,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D.创设礼制与礼仪是为了“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所以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从而避免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礼治”的基本内容。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醋栗
[俄]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

家父本来是骑兵,立有战功升做
军官,给我们留下贵族的身份。

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

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
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

一年一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
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

便总想着一件事情:
怎样回到乡下去。

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
小小的田庄。

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
醋栗丛。

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

人们
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

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

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

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

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
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

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

后来听说他结婚了,目的
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

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


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

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
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

这种生活把
她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

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

金钱
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
没有醋栗。

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

那天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
走进院子里去。

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

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

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

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

我走进屋里,
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

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

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

他吃得很多,常去澡堂里洗澡。

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

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
大为恼火。

他关心自己的灵魂得救,做好事装模作样,不是实心实意的。

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
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

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

”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

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
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

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

自从栽下那
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

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
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醋栗实在又硬又酸。

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对我们来说,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

”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达到了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了。

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想起人的幸福,思想里不免夹杂着伤感的成分。

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入夜,我辗转难眠,不要容自己昏睡!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沙皇俄国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作家致力于探索新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醋栗》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人生全部理想就是为了拥有一座小庄园,而丧失原有的优秀品质,变得庸俗、
冷酷的故事。

B.“醋栗”在小说中不断出现,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始终,还象征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之一生追求的幸
福和欲望。

C.醋栗果实其实又硬又酸,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装出它真好吃的模样,毕竟醋栗是他大半生向往的幸福生活的标志。

D.《醋栗》末尾借普希金的话表达对真理以及真幸福的思考,对社会中沉浸于个人小幸福的狭陋思想和行为
进行了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痴迷醋栗的小职员的故事再现沙皇制下的凡俗人生,揭示当时社会只关心个人小
幸福的人是极少数,具有批判性。

B.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塑造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

他原本善良,喜欢田野,热爱自由;却为一己梦想,将整个人性扭曲了。

C.小说按顺序展开一幅幅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尼古拉童年时的原野、青年时的税务局办公室,当地
主时的田庄等环境,都具有典型性。

D.小说并非一味地讲述,作者借伊万·伊万内奇的口发出了呐喊: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而是整个大自然。

(3)简要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

(4)简要分析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讽刺艺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

幼孤贫。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
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

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

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

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


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

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

重威遣骑追之,不及。

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

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周祖惧,
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

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
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

”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

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

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

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

仁浦曰:“臣能记之。

”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

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

”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

宋初,进位右仆射。

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

”从征太原,中途遇疾。

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

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

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

”力保全之。

当时称其长者。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B.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C.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D.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缣谓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用黄缣缝制夏衣。

B.诏,是指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禁密犹禁近,指宫中官署;又指宫廷秘密,本文取此义。

D.太祖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家境贫苦,早熟懂事。

母亲为他借贷制衣,他深受感动,外出立下重誓,如不能富贵显达,就不渡河回家乡。

B.魏仁浦临危不惧,施计解困。

面对后周太祖的恐惧,他设谋巧改诏书,激发军中将士怒气,帮助后周太祖化解危机。

C.魏仁浦深受倚重,获有特权。

他谙熟所辖各州军中事务,获得后周太祖信任,特许不受宫规禁令约束随时入宫觐见。

D.魏仁浦以德报怨,保全他人。

他为官不公报私仇,还能尽力保全仇人;曾向后周世宗进言,善待战俘,不滥杀无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

②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

(5)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白居易曾就任杭州刺史,在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甚为便民。

此诗作于他卸任杭州刺史之前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修堤蓄西湖水以利灌溉,对西湖情有独钟。

《春题湖上》正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前三联写景显
出“碧”色,尾联则抒情着落一个“留”字。

B.开篇“画图”为本诗诗眼,其后五句则是“画图”具象。

诗人俯仰之间,远望近观,用有情笔触写景,一连串
比喻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山水和田园的明媚风光。

C.颔联“排”“点”两字最为生动传神,诗人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

看那青松排列山面,随山势形成千层翠屏;月影沉波,犹如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

D.时任杭州刺史,诗人《钱塘湖春行》同样描写西湖早春景致,《钱塘湖春行》写西湖行来一路所见美景,《春题湖上》更像是匆匆离去时静观西湖美景。

(2)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

诗中表现出诗人哪两
种“余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的诗句,生
动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平和,全无烦嚣之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吟唱,感慨人生短暂,以酒
祭奠江月。

(3)荀子《劝学》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延续了孔子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它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以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的服装,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集中体现了我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煌煌文明,也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纹饰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

(),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叫“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叫“龟鹤齐龄”“松鹤长寿”“鹤献蟠桃”等,取长寿的寓意。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而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褒衣博带。

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来的一些人物画中可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线条流畅柔美,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如一坛封藏的美酒,古色古香回味悠长隽永;又如一本宏制的帛书,在一丝一线中延续中华民族不朽的文明。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锦绣中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关爱老人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以及发展需求,让他们拥有生命中的“夕阳红”。

B.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合肥基本实现“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在形成以快速客运铁路为主骨架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C.博鳌亚洲论坛于2001年永久落户海南,从此美丽的博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外交小镇”。

D.浪漫主义的诗歌常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诗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B.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C.同时,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D.因此,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有相同处的一项是()
A.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B.这对青年会说:我们是为了爱情,我们不要孩子,孩子却来了。

C.竹茶几上供着香烛、月饼,他们在茶几旁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D.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年四季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2020年8月8日是我国第12个“全民健身日”,②围绕“全民健身,活力中国”为主题,③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④有关专家表示,无论是户外运动和居家健身,⑤最重要的都是持之以恒。

⑥每天最少10分钟,⑦每周至少运动3次以上,⑧坚持一个月,⑨心肺器官、睡眠状况、体型气色等都会发生可感受得到的变化。

⑩其实只有动起来,居家健身也能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1)第一处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处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3)第三处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4)第四处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5)第五处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0月1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将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补齐了现有法律中的短板,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本次修改,对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了大幅修改和完善,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由7章扩展为9章,条文由72条增加到132条,修改几乎涉及原法的每一个条文。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初步担负起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小宪法”的使命。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黑塞)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麓山中学读书节活动中,高一年级拟举办一场以“读书需博”(正方)与“读书贵专”(反方)为题的辩论赛。

读书在博或贵专,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选定一方写一篇辩论稿,注意反驳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