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 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 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
唐宗室弟子李洞屡考不中,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 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问题设计: 通过孟郊、刘得仁、李洞三人的人生经历,你能提取出哪些信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将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在地方设中正 官,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 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 “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 评定每个人的“品”。将人物等级分为九个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 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 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 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 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武则天时期,刘祎之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 品(三省长官名)。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 死,时年五十七。时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怀集庸调银饼
问题设计: “庸调银”反映了唐朝的什么赋税制度?有何影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
问题设计: 材料中的两则“诰敕”为何都不能顺利施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明经科,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每年大约有10%~ 20%的录取率 表明了王朝正统意识形态对儒家伦理的依赖。
进士科是从隋朝以来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 华美为胜。每科不过1%~2%的录取率,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 明经”之说。科举制越是发展,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进士出 身的就越多。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 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免去 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 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 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详无地”,察举 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其后期弊端日 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 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 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 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问题探究三:赋税制度
唐代怀集县的庸调银饼。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 郊何家村发掘出土。为洊安(今广东怀集西北)、怀集(今 属广东)两县以庸调银制成之四块银饼之一。怀集庸调银 饼一块,直径9.8厘米,重十两(435.9克),正面錾文“怀 集县开十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 童”。“开十”当为“开元十年”之省文,“开元十年” 即公元722年 。乃庸调银实物之首次发现,证实《新唐 书·食货志》所载“非蚕乡则输银”的规定,开元时已 在个别地区施行。
——樊树志《国史概要》
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与运作
西 武帝前 汉 武帝后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科举制可能带来哪些负面作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问题探究二:中枢机构
——钱穆《国史大纲》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依据 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三公九卿制 中朝和外朝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 司法于一身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 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 下省掌审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 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
①以“人丁”为标准计税,整齐划一 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以庸代役保证农时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 《资治通鉴》卷226 综合以上图文材料,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暴露出怎样的问题?
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的征税依据丧失; 税收机构及名目混乱,人民负担加重; 赋税负担不均,农民逃离。
唐中后期——两税法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 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 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 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夺所取与居者 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 两征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 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探究一:选官制度 探究二:中枢机构 探究三:赋税制度
导入: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提问:通过预习,你能说出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皇权相权和谐共治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 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 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 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 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 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 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 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 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 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 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 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 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 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杨炎“请作两税法”疏
·每户按贫富等级(据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均田制实施
均田制无法推行
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 收入
标准
人丁为主
缓和阶级矛盾,解决 财政困难
财产为主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 级就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作为汉代以来统治基础 的士人,就被明显地从血缘上分化成为士族和寒族两个部分,前者处于政治权 力的垄断地位,而后者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长期徘徊在边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 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
唐朝——租庸调制
•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 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
如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
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
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
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
的数额,叫“纳庸代役”(输庸代役)
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问题探究一:选官方式
唐代诗人孟郊,父亲只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在故 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后往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 经三次应试,孟郊得以进士登第,诗云:“春风得意马蹄 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被授任溧阳县尉等职。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 他“出入举场三十多年,竟无所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 令十科举人,随后十科减为四科,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 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
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 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这种状况,使 得从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知识学习 被限制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其他专业知识则退回到了师傅私相 传承的作坊阶段。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 无法进化。其次,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 了社会整体发展。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 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这对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 影响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安史之乱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
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
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
两税法
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 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
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
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