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辅助器具选用与适配》单元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移动辅助器具选用》单元讲义
能力较好者,包括手杖、肘拐、前臂支撑拐、腋拐等类别。

(一)手杖
用单侧手扶持,分为单脚手杖、多脚手杖、助站手杖和坐椅手杖等。

适于有一定平衡能力,一侧手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步态不稳、轻度肢体功能障碍者和体弱者。

1.手杖的种类及特点
(1)单脚手杖(普通手杖)(Walking sticks and canes with a single tip)
A B
图2-1-1 单脚手杖
功能结构特点:有一个支脚和一个手柄,用单侧手支撑而不支撑前臂的器具,高度可调节。

手杖杆类型包括直杆和弯杆(图2-1-1 A),材料分为木质、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可带光源(图2-1-1 B)。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轻度障碍但上肢支撑能力较强者,平衡能力欠佳者,体弱者。

该类型手杖与地面仅有一个接触点,虽使用轻巧,但由于提供的支撑与平衡作用较少,所以多适用于较慢的步伐。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有一定平衡能力。

(2)助站手杖
功能结构特点:有一个支脚和两个手柄,用单侧手支撑而不支撑前臂的器具,
使用者可利用中间扶手从坐位到站位(图2-1-2)。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轻度障碍者,平衡能力欠佳者,体弱者。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有一定平衡能力。

图2-1-2 助站手杖图2-1-3 三脚手杖
(3)三脚手杖(Walking sticks and canes with three tips)
功能结构特点:有三个支脚和一个手柄,用单侧手支撑而不支撑前臂的器具。

支撑面积较单脚手杖大,较单脚手杖稳定(图2-1-3)。

手杖杆类型分为直杆和弯杆。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轻度障碍,更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而使用单脚手杖不安全者,体弱者。

该类型手杖与地面有三个接触点,由于底面积较大,能提供比一般手杖较好的支持与稳定性,尤适用于不平路面。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有一定平衡能力。

(4)多脚手杖(Walking sticks and canes with four or more tips)
功能结构特点:有四个及其以上个支脚和一个手柄(图2-1-4),用单侧手支撑而不支撑前臂的器具。

支撑面积较单脚手杖大,较单脚手杖稳定。

手杖杆类型分为直杆和弯杆,支撑脚可分为大四脚和小四脚。

图2-1-4 多脚手杖图2-1-5 带座(椅座)手杖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轻度障碍,更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而使用单脚手杖不安全者,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震颤麻痹。

该类型手杖与地面有四个接触点,对于半身偏瘫的中风病人在刚开始康复的时候,可以提供不错的稳定性。

但因四点可以构成很多个平面,在路面不平时,反而容易造成摇晃不稳之现象,所以建议四脚拐最好在室内使用。

而一般四脚手杖之使用多半是暂时性的,当患者步伐愈来愈稳且可以走向室外时,可以改用一般手杖。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有一定平衡能力。

(5)带座(座椅)手杖
功能结构特点:有一个或多个支脚及一个可折叠座位的器具,可单侧用辅助行走(图2-1-5)。

用单侧手支撑的座椅手杖,方便使用者在行走中休息。

结合手杖及椅子的功能,用手杖走累时,可改成椅子来坐着休息,但因椅面小,底盘又不够稳,需小心使用,在坐下休息时易采用手柄在前方的骑坐。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轻度障碍者,平衡能力欠佳者,体弱者。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有一定平衡能力,且坐姿平衡感较好。

2.手杖的功能
增加步行时支撑的面积,以减缓下肢或是身体骨骼结构所必须承担的负荷。

一般以健侧手使用手杖时可以减少患侧下肢所承受的重量达20%至25%。

可分担患者脚部的载重,减少因下肢肌肉无力所产生的跛行现象,例如退化性关节炎的患者。

降低走路转弯时所需的肌肉力量,对于周边血管病变的患者,可以减轻下肢血液循环的压力。

可以提供行动时感觉判断的信息,如视力减退的老年人可借助手杖判断所遇到的障碍。

对于截肢后穿戴假肢的用户,借着手杖增加患者载重的力臂,可降低残肢与假肢间的作用力。

3.手杖使用的时机
平衡能力差,需要借助支撑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需要减缓关节疼痛的时候;需要减轻发炎或受伤部位的承重力量;需要对于衰弱的肌肉提供辅助功能;当作探知周遭环境的工具,视力不佳的老人,拄拐杖能避让行动途中的障碍及危险;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使用拐杖能防摔倒受伤。

4.手杖长度的选择
长度合适的手杖,可以让您行走起来更舒服、更安全,也让您的手臂、肩膀、背部得到充分锻炼。

对直立无困难的用户,手杖正确长度的测定为:让用户穿着平底鞋站直,两手自然下垂,取立正姿势,肘关节应当有200~300左右的屈曲,测量出手腕部皮肤横纹至地面的距离,该尺寸就是用户使用手杖的理想长度;或者测量股骨大转子至地面的高度(图2-1-6)。

用户以手杖着地的时候,肘关节应保持200~300屈曲以使手臂能自由向前活动,而不影响身体重心的改变。

实际测量的时候,可以由手掌量到第五趾骨外侧15cm(6英吋)处最为适当。

对于直立有困难的用户则应仰卧测量,也可参考公式:手杖长度=0.72×身高。

图2-1-6 手杖长度选择
手杖太长时:会增加承重时肘关节的弯曲,增加上臂三头肌的负担;也会使手腕向外溜,降低握力;还会使肩膀向上提,造成脊柱侧弯。

手杖太短时:肘关节要完全伸直,往前时躯干要跟着往前弯,不但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也增加上下楼梯的困难。

5.手杖的拿法
在使用手杖的过程中,手肘最好能屈曲200~300,两肩保持水平,手杖应该拿于患肢的对侧手(即健侧手)。

例如右下肢为患肢时,手杖应由左手来拿,这与一般人的观念不一样。

这种拿法符合生理原理,正常走路是对侧手脚一起迈动的,所以为了分担患肢之承重,应当由患肢对侧手来拿手杖;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持底面积;可以让重心转移可保持在较小范围,降低能量的消耗。

6.手杖的材料
手杖的重量受其材料的影响。

手杖重了,使用起来费力;轻了,扶着又有飘忽感。

一般手杖大多为木头、藤、竹或铝制的;三脚手杖及四脚手杖通常是不锈钢
或铝制的。

选择时还要注意,拐杖材料的承重性能要特别好。

手杖支脚用于步行辅助器具的底部,可防滑、减震和耐磨,保证步行安全。

多采用橡胶材料,不论是何种制品或种类的辅助器具,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都必须加上橡胶垫,才能避免打滑的危险。

手杖手柄部分不宜太小,否则对使用者的手关节不利;如果您的手掌容易出汗,避免使用塑料的握柄,软木或乳胶质的手杖最好抓。

市场上也有很多区分左右手的手掌用人机工程手柄,与手掌接触部轮廓一致,使用时抓握更舒服有力,且有可更换的通风换气零部件。

(二)肘拐(杖)(Elbow crutches)
1.肘拐结构和功能特点
肘拐,又叫臂杖、臂拐、前臂拐杖、欧式拐、洛氏拐等,是有一个或多个支脚、一个手柄和非水平的前臂支撑架或臂套的步行辅助器具(图2-1-7)。

利用前臂和手共同支撑,分散腕关节压力,不对身体局部产生压迫。

臂托通过对前臂的包容,使肘拐与手自成一体,支撑更加稳固、挥动更加自如。

可单侧手或双侧手同时使用,双肘拐同时使用可减轻下肢承重,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上下两端均可调节,上端调节以适应前臂长度,下端调节改变肘拐的高度。

2.适用范围:下肢功能中、轻度障碍者,双侧下肢无力或不协调、双上肢无
使用手杖的足够力量的情况,肘关节伸展力弱的用户。

可减轻患肢负重的40-50﹪。

使用要求:手有一定握力,前臂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

3.肘拐的使用选择
肘拐把手的高度测量、使用时机、使用步行模式等知识参见手杖内容。

图2-1-7 肘拐图 2-1-8 FDI卓越型肘拐前臂支撑部分
4.以法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FDI卓越型肘拐为例,说明此类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4.1该肘拐整体结构特点
➢采用高质铝材料使产品拥有最轻的质量(450g)和最高的强度;
➢欧洲ISO11334-1标准认可,经测试每支拐杖至少可以承重130Kg;
➢涂以保护用环氧漆,增强使用寿命;
➢专利骨架结构,坚固、稳定、安全;
➢采用高品质按钮和调整环,操作变安静;
➢按使用者高度轻松调整,从690mm到990mm,分14段以25mm为单位调整;
➢使用最安全的闭锁装置(专利)。

4.2前臂支撑部分(图2-1-8)
➢人体工学设计,空气流通,更加舒适;
➢抗旋转装置;
➢可更换超柔软防滑把手(专利),使用更加舒适,破损时更换容易;
➢前臂支撑可以在215mm和263mm之间分四段调整以适应使用者需求;
➢把手可以折叠以方便运输和储存;
➢配备防滑设备以增强稳定性;
➢多种颜色可供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图2-1-9 FDI卓越型肘拐基座图2-1-10 FDI卓越型肘拐三角支架
4.3基座(图2-1-9)
➢组成材料与设计皆防滑(接触面大,有角度的地面也可黏着);
➢装有抗穿孔装置;
➢可替换,破损时更换容易。

4.4专利三角支架装置(图2-1-10),使肘拐可以自己站立。

➢该装置对FDI所有型号适用;
➢易于安装;
➢易于使用;
➢仅重110克。

(三)前臂支撑肘拐(Forearm crutches)
1.功能结构特点:有一个或多个支脚、一个手柄和水平的前臂支撑架或臂套的器具,利用前臂支撑,辅助行走。

由高度可调的垂直套管、带手柄的前臂水平管、前臂垫和前臂固定带组成,手柄角度可以调整,有直柄和弯柄两种(图2-1-11)。

图2-1-11前臂支撑肘拐图2-1-12 前臂支撑拐的使用
图2-1-13 腋拐
2.适用范围:下肢功能中度障碍者。

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且手、腕不能承重,而前臂能支撑辅助行走时;风湿性关节炎或手部无力而无法握住手杖者。

3.使用要求:前臂具有支撑能力。

使用时,用户将手从托槽上方穿过,握住把手,前臂水平支撑在托槽上,此时的承重点为前臂(图2-1-12)。

调节手柄时要使托槽前沿到手柄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免使手腕、特别是尺骨茎突受压;同时要注意托槽不能太向后,以免压迫尺神经。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能将前臂支撑拐放在离身体前方太远处,否则会引起立位不平衡。

尝试在无监护下行走之前要确认用户已具有充分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因为前臂支撑拐系紧于前臂,遇到危险时不能迅速扔掉,会妨碍手的防护性伸出。

4.前臂支撑拐高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立位测量和卧位测量。

➢立位测量:患者站直,肩与上肢放松,目视正前方,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自地面到尺骨鹰嘴的距离。

➢卧位测量: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再加2.5cm。

前臂支撑拐的两种测量方法测出的长度均相当于从托槽垫的表面到套头之间的距离。

(四)腋拐(Axillary crutches)
1.功能结构特点:有一个支脚、一个手柄和靠近上身及腋下部位有一个支撑托的器具。

高度可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进行调整(图2-1-13)。

利用腋下部位和手共同支撑,可单侧或双侧手同时使用。

即使双下肢都不能负重者,也能借助双腋拐提高身体平衡性、侧向稳定性,达到行走的目的,双拐同时使用可减轻下肢承重,获得最大支撑力,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腋拐支撑可靠稳定、但笨重,材料有木质、铝制和钢制。

2.适用范围:辅助下肢功能严重障碍者,支撑能力较差者,为了保证使用拐杖后能步行,上肢和躯干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肌力。

如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情况,双下肢功能不全、不能用左、右腿交替迈步的情况。

可减轻下肢负重的70-80﹪。

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握力,使用中的着力点是腕关节,腋托主要作用是把握方向。

3.腋拐的使用要求:腋拐是一种利用腋窝和手共同支撑的单臂操作助行器具,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高度和把手位置。

使用时,取直立位,将腋拐置于腋下,与腋窝保持3~4cm距离,腋拐底端支脚垫正好在脚前侧和外侧15cm处;手的高度与大转子的位置相同。

腋拐通常双侧使用,其使用方法如下。

➢腋拐双侧使用平地行走四点步行法:
持杖站稳,一侧腋拐向前,对侧腿向前跟进,另一侧腋拐向前,对侧腿向前跟进。

➢腋拐双侧使用平地行走两点步行法:
持杖站稳,一侧腋拐和对侧腿向前,另一侧腋拐和对侧腿向前。

➢腋拐双侧使用上台阶:
双脚位于台阶边缘持杖站稳,腋拐移上台阶随后健腿迈上台阶,患腿跟上台阶。

➢腋拐双侧使用下台阶:
双脚置于台阶边缘持杖站稳,腋拐移下台阶随后患腿移下台阶,健腿跟下台
阶。

五、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时,一是要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充分支撑自己的体重;二是要重视安全方面的问题,如手握的把手要牢固,调节长度的销钉要锁定,底端的橡胶支脚垫不能有松动和磨损等。

➢掌握相应的持杖要领和步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使用腋拐者要上臂夹紧,以很好的控制重心,防止身体向外倾斜,保持身体的直立;负重主要是通过把手而不是腋窝,如腋窝部位长期受压,
易造成腋窝的搓伤及腋窝的血管和神经受损。

➢腋拐最好成对使用,长期单支使用,会产生肌力不均、甚至会造成功能性脊柱侧弯及背痛的后遗症。

如果使用者只需单侧支撑,应选择肘拐。

➢使用手杖者要注意,腕和手要有支撑体重的能力,行走时始终健手持杖,向下用力。

➢各种拐(杖)的着地点要控制在脚掌前的外侧部位。

➢各拐(杖)稳定性比较,由小至大依序为:单脚手杖→多脚手杖→肘拐→前臂支撑拐→腋拐。

稳定性越小,速度越快,所需的站立平衡能力和
肌肉力量要求则越大。

➢掌握正确的持杖高度,对保持正确的站立和行走姿势,合理运用拐(杖)的支撑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双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Assistive products for walking,
manipulated by both arms)
双臂操作辅助器具是用于步行时的支撑器具,用双臂或上身来操作。

此类产品支撑点多,支撑面积大,支撑力和稳定性强,使用时行进速度慢、上下楼梯较困难,适用于下肢有支撑能力和迈步能力,但肌力弱、平衡和协调能力较差者,包括框式助行器、轮式助行器、座式助行器和台式助行器等产品。

(一)框式助行器(Walking frames)
功能结构特点:由框架、支脚杆、支脚和手柄组成,有手柄和多个支脚,没有前臂支撑和轮子。

可折叠,高度可调,支脚使用防滑橡胶塞头。

支撑面积大、稳定性能好、价格低廉。

适用范围:下肢功能中重度障碍,平衡能力欠佳者。

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需要比单臂操作助行器更大支持,如老年性骨关节炎或股骨骨折愈合后;全身或双下肢肌力降低或协调性差,需要独立、稳定站立者,如多发性硬化症或帕金森病;需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如用于长期卧床或患病的老年人。

扶手高度测量同手杖。

1.普通框式助行器(图2-1-14)
框架结构,四个支脚,包括固定和折叠式两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

使用时需要提起助行器前移,因此适用于上肢具有提握功能的下肢功能障碍者。

主要用于上肢功能健全,下肢平衡能力较差的步行困难者。

2.交叉步进框式助行器(图2-1-15)
框架结构,助行器两边装有铰链,可单侧交替推进助行器前移,行进的速度比普通框式助行器快,稳定性差些。

用于上肢肌力稍差,有一定平衡能力者。

图2-1-14普通框式助行器图2-1-15交叉步进框式助行器
3.助起框式助行器(图2-1-16)
助行器呈阶梯形,有助起扶手和支撑扶手。

站起困难者,可借助助起扶手实现从坐位到站位。

图2-1-16 助起框式助行器
(二)轮式助行器(Rollators)
功能结构特点:装有轮子和手柄的助行器具,包括两轮、三轮和四轮式,并装有椅座、储物筐等辅助装置。

使用时,推动助行器前移。

适用范围:适用于老年人,辅助双下肢功能轻度障碍或平衡能力稍差者,双手支撑辅助步行,能保持连续步态。

1.两轮式助行器(图2-1-17A)
在普通框式助行器前面两个支撑腿装有轮子或万向轮,后面的支脚垫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和防滑性能。

使用时,具有很好的方向性,较易推进,推动或提起助行器的后支脚前移。

可用于上肢肌力差,提起助行器行走困难者。

前轮为固定
轮的方向性好,前轮为万向轮的转弯灵活。

A 两轮式
B 三轮式
C 四轮式
D 四轮式推车
图2-1-17 轮式助行器
2.三轮式助行器(图2-1-17B)
装有手闸、前轮为万向轮,转弯和移动灵活,较其它轮式助行器稳定性能差。

3.四轮式助行器(图2-1-17C)
较三轮助行器稳定,移动更加灵活,行进速度较快,一般装有制动装置和休息座椅。

适用于室外使用,其稳定性能较低,具有较好平衡能力者才能使用。

4.四轮式助行推车(图2-1-17D)
可用于老年人、残疾人辅助行走和方便购物。

(三)座式助行器(Walking chairs)
有多个轮子和一个行走时支撑身体的座位或吊带的器具,也可以带前臂支撑架(图2-1-18)。

包括助行自行车。

辅助双下肢功能中重度障碍且平衡能力差者,双手支撑辅助站立和步行,并可以随时坐下休息。

图2-1-18 座式助行器
(四)台式助行器(Walking tables)
有轮子和(或)支脚,有支撑平台或前臂支撑托架的器具,靠双臂或与上身一起向前推进。

高度到胸部,使用时将前臂平放于支撑架上,利用助行器带动身体前移,手闸可以控制移动速度,辅助站立和步行。

支撑面积大、稳定性能好、易于推动。

辅助双下肢功能中重度障碍及上肢功能轻度障碍且平衡能力差者。

1.普通台式助行器(图2-1-19A)
带有轮子、制动和前臂支撑架。

A 普通台式
B 臂托平台式C吊带平台式
图2-1-19 台式助行器
2.臂托平台式助行器(图2-1-19B)
装有臂托和手制动装置,使用者利用前臂支撑操作助行器前移。

3.吊带平台式助行器(图2-1-19C)
附有裆吊带,重症者可借助其托起身体。

(五)助行器选用注意事项
选择助行器,要符合自身状况和实际需求。

使用助行器,身体不要过分前倾或后倾,注意保持身体平衡。

提起或推动助行器前行时,助行器不应距使用者太远;迈步时,腿不要太靠近助行器。

使用轮
式助行器者前进的速度不要过快。

此外,护理者一定要注意助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助行器的支脚垫要能够全部平稳的接触地面,手握的部位不能松动,定位销要固定,脚轮转动要灵活等。

三、手杖的使用方法
手杖拿在健侧,如平常走路般,手杖与患肢一起向前迈动。

在上楼梯时,健侧脚先上;下楼梯时,患侧脚先下,即所谓的“好上坏下”。

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掌使用方法。

(1)手杖三点步行:手杖先往前移一步,患侧脚迈出一步,最后是健侧脚向前移。

一般而言,用户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步态。

该步行模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手杖三点步行后型: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小,健足落地后足尖在患足尖之后。

步行稳定性好,恢复早期患者常用此种步行方式。

手杖三点步行并列型:健足落地后足尖与患足尖在一条横线上。

手杖三点步行前型: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大,健足落地后足尖超过患足尖。

此种步行稳定性最差。

(2)手杖两点步行: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作为一点,健侧足作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的步行方式。

(3)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手杖放患侧下肢,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

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健手先向前向上移动,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将手杖上移,最后迈上患侧下肢。

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下楼梯:健手先向前向下移,手杖下移,患侧下肢下移,健侧下肢下移。

对于平衡能力欠佳及体弱的老年人,若身体两侧无明显的受累情况,则两侧可交替使用手杖。

(二)老年人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的评估报告
拐杖只是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的一种,同类产品还有多种。

此类产品使用时机和选择的依据是基于老年人身体功能状况、自身需求等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评估,同时要熟悉现有辅助器具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1)用户功能及需求评估
1.用户的功能障碍评估
障碍类别:
□视觉障碍□听觉机能障碍□平衡机能障碍□声音或语言机能障碍□肢体障碍:□上肢(手) □下肢(脚) □躯干□四肢
□智力障碍□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障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临床诊断(可多选):□中风□脊髓损伤□脑外伤□儿麻后遗症□心肺功能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下肢骨折或截肢□关节炎
□肌肉萎缩症□部分足□其他
2.用户的需求评估
(3)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选用建议
1.类型:□腋拐□肘拐□前臂平台支撑拐□单脚拐□四脚拐
2.是否需要接受操作训练:□不需要□需要
3.是否需要安排跟踪回访时间:□不需要□需要:年月日
4. 其他建议事项:
(4)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后续跟踪回访记录
1.辅具采购结果是否符合原处方辅具:
□完全符合。

□功能、形式与原处方符合,部分规格及零配件略有出入,但大致符合。

□功能、形式或规格与原处方有显著差异,不符原处方精神。

□其他:
2.修改、调整与使用训练:
□无须修改及调整。

□经修改调整后以符合使用需求。

□建议配合使用训练以期能安全操作。

(三)老年人双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评估报告
若老年人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剧,单臂操作步行辅助器具不足以支撑其站立、行走时,则将考虑为其选择双臂操作步行辅助。

(一)用户功能及需求评估
1.用户的功能障碍评估
障碍类别:
□视觉障碍□听觉机能障碍□平衡机能障碍□声音或语言机能障碍□肢体障碍:□上肢(手) □下肢(脚) □躯干□四肢
□智力障碍□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障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临床诊断(可多选):□中风□脊髓损伤□脑外伤□儿麻后遗症□心肺功能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下肢骨折或截肢□关节炎
□肌肉萎缩症□部分足□其他
2.用户的需求评估
使用目的(可多选):□日常生活□医疗□就业□休闲与运动
使用环境(可多选):□室内□邻近小区□一般马路
使用性质:□暂时性□永久性
现有辅助器具种类:□无□普通框式助行器□助起框式助行器□交替框式助行器□两轮式助行器□三轮式助行器□四轮式助行器□座式助行器□台式助行器□其他
目前使用辅具:□无□有:年月日
目前使用辅具来源:□自购□民政系统补助□教育残联系统补助□社保系统补助
□捐赠□租赁□其他
目前辅具使用情形:□已损坏不能修复,需更新
□规格或功能不符用户现在的需求,需更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