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雨巷》学案2(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学案
(学生版)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预习:
【背景介绍】
关于《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1905.3.5~1950.2.28)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词语积累】
彷徨(pánɡ)(huánɡ)徘徊(pái)(huái)彳(chì)亍(chù)
惆怅(chóu)(chànɡ)颓圮(tuí)(pǐ)雨巷(xiànɡ)巷(hànɡ)道走尽(jìn )尽管( jǐn)
【理解思考】
1.标出每节诗歌的韵脚,谈谈用韵的特点。

2.首尾两节如何处理?有何意义?
3.本诗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4.探究:你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有那些理解?
【相关拓展】
1.望舒的作品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