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亚麟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27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都市快节奏生活的调味剂,广泛地被应用到生活娱乐当中。

文章通过分析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课程设置建议,以满足社会需求。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sport has become the flavoring agent of fast—paced city life, and is widely applied to the life of entertainment. By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ollege social sport stu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social needs to sports education tal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sett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关键词:社会体育;就业率;就业现状;调查
Key words: social sports;employment rate;the employment status;surve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35—02
0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领域中对健身指导、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上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

1 调查情况
1.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

目前高校“一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 (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
数]×100%,统计截止时间为6月30日。

7月初签发毕业生报到证后,高校进行“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并将数据上报教育部。

教育部对外公布的一次(初次)就业率就是根据各校上报的毕
业生的初次就业数据整理而成。

本文所说就业率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初次)就业率。

表1为陕西省某高校不同届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的涨幅相对较小,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性越来越小。

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5%左右。

[3]陕西某校2008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共有110名,毕业前夕有75名学生正式签约,加上已经考取研究生的6人,初次就业率为73.64%,要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从初次就业率来看,2008届陕西某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有26.36%人没有签约,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暂不就业是为了复习考研或准备出国深造,有的是由于错误的择业观,还有的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专业优势不明显,毕业前一时难以签约。

1.2 毕业生去向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和历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学校、新闻传媒领域、体育经营场所(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营销领域)体育以外其它企业、政府部门、西部支教、读研、部队、未就业等9种类型,根据调查,陕西某校各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见表2所示。

1.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招统分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认同在择业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另有一部分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

这也是体育专业毕业生改行到其它企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目前,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包括: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体育行政工作人员、体育教学科研人员。

从08届~1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性质来看,真正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人数较少。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陕西省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已经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于2010年颁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116号),以促进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全民健身领域中需求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境内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和街道没有设置社会体育工作人员这样的编制,这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不利。

目前陕西省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这是制约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造成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就业比例较低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其一,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
不吻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围绕1998年教育部颁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的规定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主要是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保健康复3个方面,而社会急需的各种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因专业口径狭窄没有开设,这也使得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脱节;其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偏差。

毕业生把他们的就业目标固定在相对稳定的工作上,如学校,政府部门,较多人认为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营销企业工作不够稳定。

多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期望毕业后能留在大中城市工作,毕业生就业的期望与就业市场的现实之间差距较大。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3.1 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规划、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要科学的建立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确定教师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研究作为今后专业建设的重点。

3.2 创办与社会需求相符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社会体育专业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层面,它都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要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基础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实用性,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3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3.3.1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3.2 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锻炼自己,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内容,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同时,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3.3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3.3.4 大力支持和引导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考研,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考研学校,给予咨询和指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4 结束语
通过对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们需更加重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其教学内容的创新力度,增设与现代社会体育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内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办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袁静,王凌娟.浅析营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2]宗有智,庞云飞,李鑫,刘志文.延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2,(08).
[3]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