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孙羽
【摘要】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限制性钢板治疗,B组联合非限制性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颈椎功能与颈椎生理曲度,随访颈部轴性症状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植骨均融合.两组JOA评分均大幅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增大(P<0.05),A组术后6、12个月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4.41±1.31)°、
(12.23±1.21)°,均高于B组(P<0.05).A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4.76%,低于B组19.05%(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76%、7.14%(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利植骨融合并恢复患者颈椎功能,限制性钢板更利于恢复生理曲度并减少颈部轴性症状.%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different plate fixation.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42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vertebral fusion with bone graft fusion. While Group A was combined with restric?tive plate, Group B was combined with unrestricted plate. The fusion rates after 12 months, the cervical function and cervic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before operation and 6- and 12-month after operation),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axis symptoms during follow-up,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ll grafts were fused successfully in two groups. 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curvature of cervical vertebrae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P<0.05), the curvature of cervical ver?tebrae in group A were (14.41 ± 1.31)° and (12.23 ± 1.21)° at 6 months and 12 month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P<0.05).The incidence of axial symptoms in group A was 4.7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19.05%)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4.76% and 7.1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tervertebral fusion with bone graft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an promote graft fusion. Cervical restraint plate can be effective in recuperating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and reducing neck axial symptoms.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7(023)004
【总页数】3页(P359-361)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生理曲度
【作者】孙羽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骨科淮北 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5
脊髓型颈椎病为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增大,发病率升高。

颈椎前路手术具有出血少、损伤小的优点[1],颈椎前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
器植骨融合已经成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流术式。

有研究发现[2],多节段脊髓型颈
椎病采取前路手术进行减压融合后,部分患者出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重的情况,颈椎前曲度减少,症状复发。

颈椎前曲对于维持生理功能及力学稳定非常关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生理前曲重建已成为评估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

有专家[3]提出,
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基础上予以钢板内固定,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本研究以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应用不同钢板内固定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纳入标准⑴存在典型颈椎病症状。

⑵MRI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且提示连
续性多节段间盘突出,突出椎管矢状径在10 mm内。

⑶年龄18~65岁。

⑷患者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排除标准⑴伴椎间盘钙化、椎管发育性狭窄。

⑵有手术禁忌。

⑶伴严重心血管、糖尿病。

⑷伴精神疾患。

1.3 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

A组男
30例,女12例;年龄48~63岁,平均(53.65±4.76)岁。

病程4个月~3年,平均(1.54±0.72)年。

病变位于2节段27例,3节段15例。

B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6~65岁,平均(53.88±5.04)岁。

病程3个月~4年,平均(1.74± 0.80)年。

位于2节段29例,3节段13例。

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结合病情,讨论确定减压节段。

气静吸麻醉,常规颈椎前路体位。

由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旁斜切口入路,切开颈阔肌,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隙至
椎前,C臂机定位。

椎间隙用牵开器固定并撑开,完整切除病变间隙的髓核,显露后纵韧带,予以完全减压,修复椎间隙。

用适合Cage进行植骨融合。

A组使用限制性钢板,B组使用非限制性钢板,结合病情对钢板进行预弯,后置于颈椎正前方,使钢板与待固定椎体前缘紧密贴附。

留置引流管。

1.5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

判定标准:侧位X线片
可见上下椎体骨接触面形成骨小梁或无透明带。

(2)术后进行1年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4]制定的颈髓评分法进行评估,共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
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膀胱功能(-6~0分)。

最高29分,评分越高颈椎功能越佳。

评估时间为术前和术后6、12个月。

(3)根据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的颈椎侧位片,利用Cobb角四线法并用Auto CAD软件测量,分别对手术最上节段的上缘椎体终板与最下节段下缘椎体终板作直线延长线,之后对两条延长线作垂线,两垂线之间所形成的锐角即为颈椎生理曲度。

(4)颈部轴性症状判定标准[5],颈项、肩背部经常出现僵硬、酸胀、疼痛等症状,日常工作与生活受
到影响,颈部肌肉有压痛与痉挛,需服止痛药。

比较两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

(5)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并发症总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
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多时点对比采用单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植骨融合两组均全部完成1年随访,无脱落病例。

两组术后12个月复查,植骨均融合。

2.2 颈椎功能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大
幅升高(P<0.05),A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JOA评分与B组接近(P>0.05)。

见表1。

2.3 颈椎生理曲度两组术前颈椎生理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颈椎生理曲度均增大(P<0.05),A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4.41±1.31)°、(12.23±1.21)°,均高于B组(P<0.05)。

见表2。

2.4 颈部轴性症状与并发症总发生率 A组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4.76%,
低于B组19.05% (P<0.05)。

A组出现1例感染、1例神经粘连,术后并发症总
发生率为4.76%;B组出现2例感染、1例神经根损伤,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P>0.05)。

见表3。

随着临床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的重视,材料的选择也引起重视。

有研究[6-7]应用钛网,但钛网稳定性与椎体骨密度有关,骨密度偏低则易出现钛网沉陷,诱发临床症状。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累及两个以上间隙,修整间隙扩大减压后Cage无法与上下椎体完全贴合,引起植骨融合失败[8-9]。

有研究发现[10],颈前路内固定系统有助
于颈椎稳定,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扩大椎管容积,并加强减压效果。

也有研究表明[11-12],前路钢板可为前屈运动提供坚强支撑力,在后伸运动中也可发挥张力带
作用,确保颈椎稳定与植骨融合。

本研究均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其中A组
采用限制性钢板,B组使用非限制性钢板。

结果显示,两种内固定系统的植骨均融合,证实了钢板内固定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高植骨融合率。

正常颈椎向前凸,通过缓冲、分散应力等作用对机体进行保护[13]。

多节段颈椎病发生椎间盘变性,生理曲度便会改变[14]。

本研究采用Cage联合钢板内固定,钢板具有较佳的可塑性,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预弯,将其固定于颈椎上可帮助恢复部分融合节段的正常前凸并间接减压,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术后融合节段开始进行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逐渐发生改变,促进颈椎恢复生理前凸[14]。

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而A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生理曲
度均大于B组,提示A组颈椎曲度恢复效果更佳。

有研究指出[15],限制性钢板
固定牢固但容易出现钢板断裂,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可允许钢板与固定钉间存在小
幅度变化。

本研究中,两组均未见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与有关研究结论不同,表明限制性钢板的安全性较高,且更有利于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

此外,A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76%,低于B组19.05%。

轴性症状与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生理前凸变小易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牵拉,引发颈部酸痛、僵硬症状[16]。

使用限制性钢板患者术后生理曲度恢复效果更佳,故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提示两种钢板均具有较高安全性。

本研究表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植骨融合并恢复患者颈椎功能,限制性钢板更利于恢复生理曲度,并减少颈部轴性症状。

【相关文献】
[1]祁敏,王新伟,刘洋,等.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963-968.
[2]孔凡磊,聂志红,刘中坡,等.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 16-19.
[3]梁和胜,肖立军,邓德礼,等.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0(22):3235-3241.
[4]赵显.ARCH钛板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
志,2014,20(2):195-197.
[5]林秋水,王新伟,袁文,等.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 (7):562-566.
[6]朱云荣,蒋玉权,胡洪涛,等.颈椎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1): 910-914.
[7]刘金望,蒋涛,林炎水,等.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后路手术[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407-1408.
[8]关晓明,马迅,冯皓宇,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6):481-487.
[9]李玉伟,王海蛟,严晓云,等.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1):973-978.
[10]侯增涛,赵爱琳,郭传友,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选择与疗效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0):6444-6450.
[11]赵正琦,侯树兵,张晓华,等.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J].山东医
药,2015,55(11):79-81.
[12]钟斌,邵高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8-10.
[13]占蓓蕾,叶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的不同手术方式[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
志,2009,15(5):489-492.
[14]赵勇,褚言琛,李学森,等.颈椎后路植入物固定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改善症状但降低了颈椎活动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9(22):3496-3502.
[15]储建军,裴少保,王涛,等.前路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5):454-457.
[16]刘斐文,张彤,孙川江,等.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4): 411-4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