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杜仲与杜仲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杜仲与杜仲叶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杜仲与杜仲叶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
又名:思仲、玉丝皮、丝连皮、丝棉皮、扯丝皮、树杜仲、银丝杜仲。
原植物杜仲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本品药材性状: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
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
内表面暗紫色,光滑。
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气微,味稍苦。
本品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中医临床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杜仲有扩张血管,降血压,升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抑制子宫收缩,保胎,补肾,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病毒,抗菌,抗应激,利尿,利胆,镇静,镇痛,预防农药急性中毒作用,对心脏、对免疫功能有影响。
杜仲叶还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而杜仲皮无此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杜仲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这是化学降压药无法企及的。
其它药用部位:(1)杜仲叶:为杜仲的干燥叶;药材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长7~15cm,宽3.5~7c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微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具短叶柄,质脆,揉之易碎,折断面有少量银白色橡胶丝相连,气微,味微苦;本品味微辛,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中医临床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临床验证表明叶与皮的作用相似;(2)檰芽:为杜仲的初生嫩叶,“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
”
杜仲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谓“味辛,平。
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久服轻身耐老。
一名思仙。
”《本草图经》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
木高数丈,
叶如辛夷,亦类柘,其皮类厚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
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用。
江南人谓之檰。
初生叶嫩时采食。
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
干末作汤。
谓之檰芽。
花、实苦涩,亦堪入药。
木作屐。
亦主益脚。
”
杜仲在我国药用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由于疗效确实,使用量大,而又是剥皮使用,生长期长,长期以来药源不足,供不应求。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产供失衡,市场上出现许多代用品和伪品。
其中以卫矛科卫矛属植物为多。
本属植物作杜仲民间代用品已有较长历史。
最早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1848 年),收载两种金丝杜仲。
据其文图分析,一种似为大花卫矛,另一种可能为云南卫矛。
在日本和韩国也有用卫矛属植物的树皮代杜仲药用的。
也曾见从香港输入的台湾产杜仲药材为卫矛属植物的树皮,并也有输入日本、南韩的。
鉴别杜仲,历来着重于观察树皮断面有无白色的富有弹性的橡胶丝。
伪品树皮多少也有一点橡胶丝,但不长或拉之即断。
有些是由于各地名称混用引起混乱。
鉴别杜仲应特别注意干燥树皮的形态,卷筒状或块片状,外表及内表面的色泽、裂纹与纹理,皮断面与厚度及橡胶情况,其次才是气味。
杜仲所含化学成分有杜仲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国际上习称古塔波胶或巴拉塔胶。
它与天然橡胶的化学组成完全一样,即(C5H8)n,只是两者分子链的构型不同。
杜仲胶链结构具有三大特征:双键、柔性、反式结构,可运用这种特性对其进行工业上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其热塑性材料的低熔点,将不同尺寸的杜仲胶板用热水加热变软,包在骨折的相应部位,冷后变硬,即起到石膏固定的作用,且比石膏干净、方便,轻巧舒适,随体性好,可随时调整形状,还可直接进行X-射线透视,观察手术复位效果。
成熟果实中含杜仲胶最高,为10%~18%;干树干皮为6%~10%;干树根皮为10%~12%;成熟干树叶中为3%~5%。
另有木脂素及其苷类,目前已分离出27种,其中多数为苷类化合物,包括松脂酚类、丁香树脂醇类、橄榄树脂素类、medioresinol 类和松柏醇类。
环烯醚萜类15个,包括杜仲醇、杜仲醇苷、京尼
平、脱氧杜仲醇、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哈帕苷丁酸酯、筋骨草苷、雷扑妥苷、杜仲醇苷、车叶草苷、车叶草酸、去乙酰车叶草酸和10-乙酰鸡矢藤苷表杜仲醇。
酚类(苯丙素)化合物,包括邻苯二酚、香草酸、咖啡酸、二氢咖啡酸、松柏酸、愈创木丙三醇、绿原酸甲酯、绿原酸、紫丁香苷、松柏苷、寇布拉苷、3-羟基苯丙酸和3,4-二羟基苯丙酸。
多糖类:杜仲多糖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活性成分。
组成明确的有酸性聚糖杜仲糖A、B,这两种多糖对网状内皮系统均有活化作用,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及化合物citrusilin B、莰菲醇、山柰酚、紫云英苷、陆地棉苷、芦丁。
甾体类化合物,包括β-谷甾醇、胡萝卜苷和三萜类化合物如:直链三萜醇、白桦脂醇、白桦脂酸、熊果酸。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包括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和锗、硒等15种微量元素。
杜仲果实水解产物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脂肪酸:十六碳三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豆蔻酸。
杜仲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18%,其中亚油酸与亚麻酸高达73.68%。
还发现杜仲叶挥发成分中含十六碳酸和2,5-二甲基苯丁酸。
维生素类有丰富的VE和β胡萝卜素、少量的VB1、VB2等。
另有抗真菌蛋白、抗真菌多肽、正二十九烷、正三十烷醇、
生物碱、杜仲丙烯醇、酒石酸、半乳糖醇、胡萝卜苷、挥发性成分等。
孙燕荣等从中分离鉴定了表儿茶素、儿茶素、正二十八烷酸、二十四烷酸甘油酯、芦丁等。
杜仲通常在种植10年后采其树皮,经对10年杜仲原生皮与环剥后再生3~4年的新皮多项指标的跟踪测定后证明:再生皮药材的厚度为0.5~6cm;原生皮为0.25cm,只有再生皮厚度的50%;再生皮药材中弹性橡胶丝含量8.2%~7%,而原生皮仅5.0%,比再生皮低近1倍;再生皮药材中的乙醇物含量为24%~25%,原生皮为22.3%;药材中绿原酸含量相近,原生皮为1.8%;再生皮为1.6%~1.7%。
通过生药学及化学成分含量比较,认为杜仲再生皮可代替原生皮入药,这十分有利于杜仲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
董娟娥等探讨杜仲原生皮与再生皮的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差异性。
测量17龄杜仲树的原生皮与再生皮的厚度,测定桃叶珊瑚苷、总黄酮及绿原酸含量。
结果杜仲原生皮和再生皮的内皮厚度分别为1.646和1.631mm;原生皮中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0.402%、0.781%和0.484%;再生皮中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0.436%、0.849%和0.516%。
原生皮与再生皮的厚度基本相同;原生皮与再生皮的次生代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
杜仲所含的重要次生代谢物松脂素二葡萄糖苷是降压的主要成分,环烯醚萜类的桃叶珊瑚苷具有预防和治疗肿瘤、强效抗菌、利尿等功效,绿原酸抗菌作用明显,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均有药理作用。
剥取杜仲应在夏至后至立秋前,此时杜仲树内汁液量最大,形成层生长旺盛,取皮最适宜。
另据戚向阳等报道,杜仲叶的最佳采收季节为7月。
而选择杜仲皮的采收季节不仅要考虑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还应考虑剥皮的难易及剥皮再生的效果。
杜仲剥皮再生的成败同剥皮季节有很大关系,剥皮应选在适当高温、多湿(80%)、温差小的季节,常在春夏之间,以树液流畅,皮部与木质部最易分离时剥皮最适宜。
根据这一规律及杜仲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季节变化,剥皮的最佳季节为4~5月份。
近年的研究显示,杜仲叶与杜仲皮有相近的化学成分,并在某些项目中优于杜仲皮。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年2期载:难波等已报道了杜仲叶具有降压、利尿等作用,其药理效果引人注目,但其成分报告尚少。
以检索杜仲叶的成分为目的进行研究,得到具有抗应激作用的京尼平酸和具有抗应激作用及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抑制活性的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
将杜仲叶的水提物投喂小鼠,其抗衰老和增强筋骨的效果十分明显。
用杜仲叶喂饲母鸡,产蛋率高。
将杜仲叶研制成杜仲茶,具有健脑、提神等保健功效,并大量出口于日本。
岳红等以杜仲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了清爽可口的保健饮品杜仲汁。
从抗疲劳试验结果显示,杜仲汁各项测试数据优于现在市售公认的抗疲劳饮料健力宝。
此外,杜仲还可用于生产杜仲酒、杜仲烟,如长期饮用杜仲茶、杜仲酒等,可促进新陈代谢,增进人体健康。
杜仲集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特点于一身,可分别作为药用、胶用、材用及
用作保健饮料、饲料等的原料。
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药效,应用前景广阔。
混淆品及伪品:(1)红杜仲藤(夹竹桃科),干燥茎皮呈卷筒状或块状,厚0.1~0.3cm,外表面棕红色,粗糙,皮孔稀疏,浅棕色,有皱纹及横向细裂纹,刮掉栓皮的呈紫红色或红褐色,内表面浅红褐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的胶丝相连,气微,味涩;分布于广东、广西,广东称其为土杜仲、红杜仲;(2)海南杜仲藤,分布于海南、广东,功效与杜仲藤相同;广东称其为土杜仲;(3)毛杜仲藤,干燥树皮呈半卷筒状或板状,外表灰褐色细腻,内侧黄色,质坚不易断,断面仅有短而少的银白色丝相连,无弹性,味苦而涩;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功效与杜仲藤相同;广西、贵州称其为土杜仲、红杜仲、鸡头藤,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称藤仲;(4)牛角藤,分布于云南,称杜仲藤,根及茎用于风湿关节痛,肾虚腰痛,扭伤;(5)杜仲藤,又名白杜仲、软羌藤、假杜仲、藤杜仲;干燥树皮呈单或双卷筒状或槽状,长短不等,厚
1~2.5mm,外表面带栓皮的呈灰黄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刮掉栓皮的呈红棕色,较平坦,内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但胶丝弹力不大,气无,味稍涩;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根及老茎用于肾虚腰痛,扭伤,骨折,风湿痹痛,阳痿,高血压症,外用于外伤出血;广东、广西、四川充杜仲药用,称其为土杜仲、红杜仲、藤杜仲,四川宜宾将其藤茎切成饮片,自采自用,医药公司未收购;(6)糖胶树,分布于广西、云南,台湾、湖南、广东有栽培,嫩枝、树皮、叶用于咳嗽痰喘,感冒,顿咳,胃痛,泄泻,疟疾,风湿,外用于外伤,跌打损伤,骨折,痈疮红肿;云南盈江作土杜仲药用;(7)清明花,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有栽培,根、叶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骨折;云南保山称其为藤杜仲;(8)长萼鹿角藤,分布于云南,茎藤用于肾亏腰痛,高血压症,风湿骨痛,骨折,跌打损伤;云南称其为藤仲、土杜仲、大杜仲、草杜仲、金丝杜仲、银丝杜仲;(9)毛叶藤仲,又名藤仲、大叶鹿角藤、瓣裂鹿角藤,分布于贵
州、云南,根、茎皮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于外伤出血,骨折筋伤;贵州、云南称其为土杜仲、大杜仲、金丝杜仲、银丝杜仲;(10)花皮胶藤,干燥茎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1.5~8mm,外表面带栓皮的呈棕褐色,粗糙,具纵向裂纹,皮孔稠密,明显,点状,灰白色,刮掉栓皮的呈
棕黄,内表面淡棕色。
质硬,折断面有稀疏的白色胶丝相连,胶丝弹性差,气微,味稍涩;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茎皮外用于小儿白泡疮,广东、广西、云南称其为花杜仲藤,一些地区充杜仲药用;(11)思茅藤,分布于云南,根皮、茎皮强筋壮腰;云南称其为土杜仲;
(12)丝绵树(卫矛科),干燥树皮呈板状、卷皮状或半圆筒状,大小不等,厚2~8mm,外表灰黄色或灰黑色相间,粗糙,具纵裂或纵横皱纹,内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时微有白色胶丝,拉之即断,极无弹性,气微,味微甘;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各地庭院有栽培,全株用于脱疽,风湿关节痛,腰痛,痔疮;浙江、贵州发现用其树皮充杜仲药用,浙江又称野杜仲;(13)刺果卫矛,又名红杜仲,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陕西、甘肃,藤、茎皮(藤杜仲)用于崩漏,风湿痛,外伤出血,跌打骨折;云南称其为刺果藤杜仲;(14)攀生刺果卫矛,分布于云南,用于风湿痛;丽江称其为藤杜仲;(15)南川卫矛,民间代杜仲药用;(16)肉花卫矛,又名土杜仲、野杜仲,分布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根用于瘰疬,跌打腰痛,风湿痛,经闭,痛经;(17)中华卫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沿海岛屿,全株(杜仲藤)用于风湿腰痛,跌打损伤,高血压症;广东民间称其为土杜仲;(18)宝兴卫矛,茎皮功能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四川部分地区使用,称其为红杜仲、绿舒筋;(19)扶芳藤,又名土杜仲、大树杜仲、金丝杜仲、铁皮杜仲、绿皮杜仲、棉花杜仲;干燥茎皮呈板状或槽状,栓皮上附有多数随生根,并有黄白斑或条痕,栓皮脱落后内呈红棕色,内表面浅黄棕色,有细纵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微有白色胶丝,
拉之即断,极无弹性,气微,味淡;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庭院亦有栽培,茎、叶用于腰肌劳损,风湿痹痛,咯血,慢性泄泻,血崩,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树皮在云南、湖南、浙江、贵州充杜仲药用;(20)伸长冷地卫矛,分布于云南;茎皮在云南代杜仲入药;(21)滇藏冷地卫矛,分布于云南、西藏;茎皮在云南作杜仲的代用品;(22)大花卫矛,又名滇桂、土杜仲、树杜仲、黑杜仲;干燥树皮呈卷片状或半圆筒状,厚1.5~4mm,外表面灰褐色,粗糙,具疏皮孔及纵槽纹,内表面淡黄色,平滑,橡胶丝细密,白色,短,弹性稍好,气无,味微苦;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茎皮用于高血压病,腰膝痛,风湿痛,骨折;陕西称其为野杜仲,浙江称金丝杜仲;(23)柳叶大花卫矛,分布于云南,茎皮在云南代杜仲药用;(24)西南卫矛,又名杜仲、野杜仲,分布于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根、根皮、果实
用于鼻衄,脱疽,风湿痛,跌打损伤,漆疮;贵州称其为土杜仲;(25)常春卫矛,又名土杜仲、红杜仲、藤杜仲,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茎、叶用于鼻衄,脱疽,风湿痛,跌打损伤,漆疮;(26)景东卫矛,民间代杜仲药用;(27)冬青卫矛,干燥茎皮呈平板状,半卷筒状或单卷筒状,长短不一,厚约1.5~6mm,外表面灰褐色,较粗糙,有点状突起的皮孔及纵向浅裂纹,内表面浅棕色,较光滑,具纵向条纹,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略呈纤维状,有较密的银白色丝状物相连,但不易拉长,拉至3mm左右即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根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骨折,小便淋痛;浙江发现有以其干燥树皮充杜仲,日本、南韩也以树皮做杜仲药用;(28)金佛山卫矛,民间代杜仲药用;(29)疏花卫矛,又名杜仲、树仲,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根、茎皮用于水肿,腰膝酸痛,跌打损伤,骨折;广东称其为土杜仲、山杜仲;(30)线叶卫矛,分布于云南,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株用于水肿,月经不调,风湿痛,骨折,外伤出血;云南称其为红皮杜仲、金丝杜仲、黄皮杜仲、线叶金丝杜仲;(31)白杜,茎皮功能祛风湿,
活血止血,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使用,称杜仲、土杜仲、野杜仲、丝棉木;(32)红杜仲,又名土杜仲、宝兴卫矛;树皮呈单圆筒状、槽状,两边内卷,厚4~6mm,外表面栓皮黄至灰棕色,去栓皮呈红棕色,具横纹,内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细纵纹,断面橡胶丝细密,白色,短,弹性差,气无,味微甘;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四川宝兴、铜梁、合川及广东韶关等地区充杜仲药用;(33)大果卫矛,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根用于肾虚腰痛,产后恶露不净,带下病,潮热;江西、湖南称其为黑杜仲;(34)华卫矛,全株功能舒筋活络,强筋壮骨;广东使用,称土杜仲、杜仲藤;(35)毛根杜仲,又名纤丝杜仲,分布于云南,根、叶用于腰痛,骨折;(36)滇西卫矛,民间代杜仲药用;(37)无柄卫矛,分布于陕西、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全株用于风湿痹痛,劳伤,外用于骨折;四川宝兴以其皮称红杜仲;(38)腾冲卫矛,分布于云南、贵州,茎皮用于刀伤;云南称其为杜仲、土杜仲、金丝杜仲;(39)染用卫矛,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茎皮补肾阳,强腰膝;云南、四川称其为金丝杜仲,云南丽江称杜仲、银丝杜仲,民间作杜仲代用品;(40)游藤卫矛,茎皮灰色,折断后有弹性白丝;分布于西南及广西,茎皮(银丝杜仲)用于风湿腰痛,筋骨痿软,刀伤出血;贵州称其为银丝杜仲,云南丽江称银杜仲、金线杜仲,保山称杜仲、土杜仲;(41)曲脉卫矛,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云南;民间代杜仲药用;(42)常绿卫矛,分布于云南,茎皮(棉花杜仲)用于劳伤,肾虚腰痛,水
肿,骨折;云南称其为黄皮杜仲,曲靖称山杜仲、岩杜仲;(43)长刺卫矛,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风湿痛,劳伤,水肿;民间代杜仲药用;(44)木果卫矛,云南部分地区使用,称土杜仲;(45)漾濞卫矛,民间代杜仲药用;(46)云南卫矛,又名棉杜仲、黄皮杜仲,分布于云南、西藏,根皮、茎皮称金丝杜仲,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腰腿痛,胎动不安;
(47)少花腰骨藤(夹竹桃科),分布于广东、广西,树皮用于
筋骨痛,风湿痹痛;广西称其为红杜仲;(48)长节珠,分布于广西、云南,茎及茎皮称金丝藤仲,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水肿,外用于外伤出血,毒蛇咬伤;云南称其为杜仲藤、金丝杜仲、银光杜仲;(49)紫花络石,又名白杜仲,干燥树皮呈单或双卷筒状或槽状,长短不等,厚2~4mm,外表面灰褐色,有较明显突起的横长或圆形皮孔,并有微突起的横纹,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时有白色胶丝,虽不很密,但拉开5~11cm时仍有部分不断,气无,味微苦;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株用于感冒,风湿,跌打损伤,痰喘咳嗽,肺痨;福建称其为杜仲藤,湖北、湖南称藤杜仲;(50)华宁藤(萝藦科),分布于云南,根舒筋活血,安胎止痛;云南景东称藤子杜仲、银丝杜仲;(51)云南匙羹藤,民间作杜仲代用品;(52)牛奶菜,又名白杜仲、中叶杜
仲,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根及全株用于腰肌扭伤,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53)青蛇藤,干燥茎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4cm,宽1.5~3.5cm,厚0.3~0.8cm,外表面呈灰黄色,黄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横皱纹,刮掉栓皮的呈黄棕色,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纵条纹,质硬,易折断,断面有细密的白色胶丝相连,但弹力不大,气微,味稍苦;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茎用于毒蛇咬伤,腰痛,跌打损伤,风湿麻木;一些地区充杜仲药用;(54)三开瓢(西番莲科),分布于云南,称其为肉杜仲;(55)梓树(紫葳科),栽培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贵州、云南,根或茎的韧皮部用于腰肌劳损,时病发热,黄疸,反胃,湿疹,皮肤瘙痒,疮疥,小儿头疮;湖南称其为土杜仲;(56)滇瑞香(瑞香科),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株或根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痛;云南称其为黄皮杜仲;(57)粗糠树(紫草科),树皮呈板片状或成块片形,厚4~8mm,外表面灰褐色,具众多纵裂槽,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无橡胶丝,气微,味苦;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南川及川东局部称其为野杜仲;(58)长春藤(五
加科),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茎叶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肾炎水肿,经闭,外用于痈疖肿毒,瘾疹,湿疹;云南称其为白杜仲、扁毛杜仲;(59)栀子皮(大风子科),呈扁平板片或单筒状,厚3~6mm,外表面淡棕至灰褐色,粗糙,有纵槽,内表面棕色,平滑,断面无橡胶丝,气微,味淡;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贫血;四川一些地区称其为土杜仲;(60)潺槁树(樟科),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根、茎皮消肿解毒,清湿热、止痛、止血,叶、茎皮外用于疮疖痈肿,痄腮、乳蛾、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云南瑞丽称其为瑞丽杜仲、树仲;(61)三出叶委陵菜(蔷薇科),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全草用于各种水肿;内蒙古称其为草杜仲;(62)盐肤木(漆树科),又名山杜仲,除东北、内蒙古、新疆外,分布遍及全国;(63)澜沧水东哥(猕猴桃科),分布于云南、广西,树皮散瘀活血;云南红河称其为大叶杜仲;(64)肖梵天花(锦葵科),干燥根呈圆柱形,略弯曲,支根少数,上生多数须根,表面淡黄色,具纵皱纹,质硬,断面呈破裂状,茎灰绿色至暗绿色,具粗浅的纵纹,密被星状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数条纵棱,质硬,木部断面不齐,皮部富纤维,难以折断,叶多卷曲,密被短柔毛和星状毛,掌状网脉,下面突出,叶腋有宿存的副萼;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全株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痢疾,刀伤出血,吐血;福建称其为土杜仲、野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