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中的大众关切与人文守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9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应用研究
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信息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由于“人际传媒”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昔日新闻传播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了内容生产的源头,过往高高在上的信息传播主体,慢慢走下了神坛。

大众传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生存空间受到如此的挤压。

调适传受关系,以人本化传播实现困境中的突围,正成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价值选择。

一、秉持为大众“留位”的传媒伦理
在无数人成了“微信控”,大众传媒正在遭遇“微革命”的今天,新闻传播的人本化,首先就要关注受众中的大多数。

传媒给大众“留位”,不仅仅是传媒的生存之道,也是应当奉守的传媒伦理。

近年来,关照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心绪,成了大众传媒的一种自觉追求。

即使以播报时政要闻为主的央视《新闻联播》,也开始视点下移,对“平民英雄”的关注,显现出空前的力度,其所策划推出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干部”等系列专题,将央媒的“民间立场”发挥到了极致。

而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更是成了央视春节期间新闻报道的新常态。

这些系列报道,不仅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话语空间,让他们成了泱泱大台活跃的主角,而且常常抢占了原属时政要闻的头条位置。

为了讲好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真实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情感,记者踩泥泞,踏沟坎,奔波在火灾救援现场,蹲守在寒潮袭来的冬夜……在叙事策略上,尽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向平民化靠拢,注意将真实的人与事,进行故事化呈现。

尽管报道对象是各自行业中的“最美”,但并不以记者自身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投射来替代
客观的记录,不去刻意表现所谓的“理想人格”,张扬所谓的“英雄行为”,而是将这些“平民英雄”一一还原为世俗的人。

展示这些“平民英雄”的人格魅力,不是进行先验空泛的政治阐释,更多的是通过调动镜头语言,通过捕捉他们的眼神、动作、表情,来感触他们的心境,展现他们的情怀,追求的是对人物本来面目的平实呈现,其行为既符合英雄的规范,又合乎平民的身份。

与之相呼应,一些纸媒为了从接受期待上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不断创新语境表达方式。

此前,以南方周末“特别报道”、中国青年报《冰点》等为代表的“中国式特稿”,将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模式,引入新闻报道,近年又有南方都市报的“语闻”专版等,依步跟和,再壮声色。

概而言之,“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三平”——平民内容、平实记录、平等视角。

其所关注的对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光所及,不外普罗大众,恰如《冰点》所标榜的“我们这里没有大款暴富”。

这种传播意识所包蕴的价值意义,还不能仅仅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写作题材和写作技巧的层面去解释,它实际透现着传媒在定位自己的角色时,在传播理念上,把“人本化”作为了一种自主选择。

二、尊崇服务为先的传播意识
“好看”“有用”“重要”,是受众对大众传媒最本真的要求。

尤其在目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速扩张的背景下,在这个快餐式、碎片化、浅阅读的时代,稀缺的已不再是信息内容,而是传媒的服务力。

“今日头条”在对政务信息的数据统计中就发现,生活服务类信息最受关注,无论是平均阅读量,还是收藏率和分享率,都远远高于其他信
新闻传播中的大众关切与人文守望
刘许峰
(南通广播电视台江苏226001)
【摘要】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指在信息传递的形式与语言上,所采取的“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更是指对平民大众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心绪始终保持敏感,在新闻取向上所抱持的平民立场。

【关键词】大众关注;服务力;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刘许峰,南通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111
2019.9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应用研究
息内容。

希望与他人分享的信息,愿意进行二次传播的文章,一定是寄寓着某种态度和判断的。

如今,受众对媒体具有着充分的选择余地,要强化他们对某一媒体的价值体认,就必须从提高传播内容的“有用性”入手,通过整合不同行业的前沿资讯、实用知识和时尚需求,为受众及时提供适需对路的服务信息,让传媒不仅可“视”、可“听”,还可“用”。

这方面,新媒体由于借助于智能化手段,不仅使服务显现出无限的灵活性,而且变得更加人性化。

在内容上,一改过去的“打包”状态,开始专注于“个体”的需求,多跟踪基于个人兴趣的信息,将海量推送进行汰选、过滤,提供的实际是一种“定制服务”。

为了吸引目标用户,不少官微在内容的推送上,已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进而向服务衍变,并将服务内容延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尝试利用菜单功能,开设天气预报、飞机航班、火车时刻表、股票查询等服务链接,借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这种情势下,大众传媒为了步出生存困境,首先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上革新求变。

一些纸媒开始探索“报网融合”,嫁接官网、官微,增添互动元素,将新媒体的养生、旅游、美食等生活服务和民生类内容导读,编排到报纸的版面,企图通过扫码将报纸读者引流到新媒体,借以放大纸媒的传播价值,提升纸媒的服务能力。

报网融合涉及的要素十分丰富,但仅就内容生产而言,拓展纸媒的服务功能,使之从内容提供走向信息服务、智力服务,不失为回归人本化传播的一种有益探索之举。

为了寻求与受众情感的共鸣点,大众传媒将新闻的服务性与服务的新闻性有机结合,大量地采用体验式报道。

记者以亲历者的姿态深入现场,体验寒凉温热,分析利害得失,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研判事件的未来走向。

它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切入老百姓的关注点,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窍门、秘诀,以实证的方式,体贴入微地进行演示、解读;对普遍认同的期盼,亟待解决的难题,进行解释、呼吁,合理引导预期,有感悟,有建议,有警示,有忠告。

体验式报道,崇尚的是“用事实说话”,追寻的是“感同身受”,在这种视听空间里,除了亲和力,便是人情味。

时下,大众传媒将“有用性”发挥到极致的,当推央视的《等着我》,它最温暖的价值,即在于底层关注。

它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展陈普通人的泪水与欢笑,为他们打开一扇“希望之门”,让他们久别重逢、破镜重圆、梦想成真。

荧屏上,那些久违的亲人、朋友或恩人的重现之日,其实也就是媒体的人本化传播回归之时。

三、坚守人文关怀的传播取向
近年来,新闻传播对生命尊严、共有情感等人文性的关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特别是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大量地选择了基层关注,目光聚焦的是弱势阶层,笔触对准的是普通百姓,这种“一头汗,两腿泥”式的新闻实践,其核心理念即是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首先体现为一种“情感关怀”,在精心构筑的“倾听人物内心声音”语境中,以温暖的语言,和报道对象完成一种心灵的沟通。

而深层次上,它更要唤起的是一种“社会关怀”,展示平民生存状态的同时,能拨动世人内心深处的某根琴弦,能激发人们的心理共鸣,让爱心积累、延续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使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得以张扬。

翻开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摄影作品,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它的“底层关注”。

《(茂县山体垮塌)深夜搜救》、《风雪夜大营救》《“冰警”,在零下38℃坚守》《孤岛·夫妻·三十年》《在高原点亮童年》《生命救援》……从这些作品名称,一望而知,其关注的对象一律地指向了平民大众,展现的多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叙说的多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这些摄影作品,视觉语言丰富,所捕捉的动作、表情等精彩瞬间,无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之中,有不少生死大营救的揪心场景。

面对突发事件,记者以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及时奔赴救援一线,用镜头记录下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救援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漯河晚报杨光拍摄的《风雪夜大营救》:冰天雪地之中,小女孩坠入深井,上千人顶风冒雪,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记者的拍摄记录过程,其实也成了这起重要新闻的要件,也即是说,它本身就是新闻。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中,一个新闻人,为了展现这一宏大的救援场面,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了近9个小时。

他所扮饰的绝不是救援现场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而是受难人设身处地的体验者。

读者所感动的,也远不止是这组图片“写真纪实”的影像价值,更是由这些图片透映出来的意蕴深远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人们从画面的结构上,感受到施救者无私奉献的仁爱精神时,也不难读解出新闻人在充分展示这种“仁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被救者的同情与关爱。

结语
新闻传播的人本化,不仅仅是指在信息传递的形式与语言上,所采取的“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更是指对平民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心绪始终保持敏感,在新闻取向上所抱持的平民立场。

以人文情怀关照百姓,这既是在当下生存困境中,大众传媒调适传受关系的一种内在要求,也是体现媒体责任和良知的一种当然选择。


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