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仙槎桥镇中心中学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邵东县仙槎桥镇中心中学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下图所示,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②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③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2011·聊城学业考试) 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
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3.仔细观察右图,它所反映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09
年的哪一历史事件
( )
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
朝代顺序是( )
→→东汉
→→西晋
5.一部电视剧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6.(2011·太原模拟)某中学学习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史时,搜集到以下信息:“车同轨,书同文”;“秦灭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这些信息反映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7.电影《孔子》的热播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孔子的热潮。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始皇时期
8.(2010·威海学业考试)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9.(2010·湛江中考)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10.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 )
11. (2010·漳州中考)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
A
12.(2011·盐城中考)“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
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13.(2010·东营学业考试)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14.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大量南迁
二、非选择题
15.(2011·长沙学业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
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亡(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_______________趋势,于是,___________(人物)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作用如何?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由“秦半两钱”“秦衡”可知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由“南郡”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而非分封制。
由“印”“玺”上的文字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创立了皇帝制度,所以D符合题意。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由题干中图示可以得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这些条件符合秦加强封建统治而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故选C。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09年”,由此可判断是大泽乡起义,A项发生于春秋时期,B项发生于公元前207年,D项发生于商朝末年。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5.【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解析】选B。
与A、B、C、D中的叙述相符的分别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隋唐时期,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车同轨,书同文”,“秦灭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可知B 符合题意。
7.【解析】选C。
汉武帝时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8.【解析】选C。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精美的丝和丝织品通过这条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丝绸成了中国的名片,中国被欧洲人称为“丝国”。
故选A。
10.【解析】选B。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11.【解析】选A。
a区所示政权是蜀,都城在成都。
1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其中一项规定是“学习汉语”。
13.【解析】选A。
根据图中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官制和生活习俗方面互相影响,体现了民族融合。
14.【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理解分析的能力。
根据图中的关键信
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以得出是北方人口的南迁。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归纳能力。
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前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评述了秦始皇的活动,材料一侧重于其历史功绩,材料二侧重于其暴政,都不全面。
和前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三的评价较为全面、客观,这也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即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答案:(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认为他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特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分析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地广人稀”、“亡千金之家”和材料二中的“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可以看出江南由贫穷到富有的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第(2)题依据教材回答。
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第(4)题联系南北朝时,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回答。
答案:(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先进。
(2)魏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启示: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
(言之有理即可)
(4)民族融合;孝文帝。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