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ff4518a7fd5360cbb1adb54.png)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5月, 25(3): 586-594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7-07-13; 修订日期: 2017-08-24.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47).作者简介: 李建生(1976–), 副研究员, 从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E-mail: jianshengli@DOI: 10.3724/SP.J.1118.2018.17265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李建生, 林楠, 凌建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摘要: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 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 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
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 从4月到6月, 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 至6月达到高峰期, 7月则大幅降低。
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 3); 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 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 )、鳀(Engraulis japonicus )、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 )䲗、属(Callionymus sp.)等。
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
种类数以20 m 以浅水域最多, 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
20 m 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 =0.997, P <0.05), 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 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 =-0.91, P <0.05)。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35af213169a4517723a370.png)
汛 :洄 游 距 离 也 显 著 缩 短 ,一 般 在 鄱 阳湖 湖 口以
下『引 对 刀鲚 资源状 况 和种群 生物 学特征 进行研 究 , 2。 ,
繁 殖 季 节,性 成熟 个 体 集群 溯 河 而 上,在 长 江 口及
长 江 中下 游水 域 产 卯…。南于 水利 建 设 、过 度 I 程
前刀 鲚 的 资源状 况 较 当 时显 著 降低 ,刀鲚 种 群年 龄 结构 和个 体 生长 也 可能显 著 改变 。耳石 被认 为是 鱼 类年 龄 和生长 研 究最 可靠 的材料 J 因此,本研 究 。
以耳 石 为 年龄 鉴定 材 料 ,对 长江 f 鲚 渔获 物 的年 ¨ I
月上 中旬,汛 期 一般 仅 3 5 ,甚 至没 有 明显 的渔 — d
鲚 渔 获 物 的 年 龄 结 构 和 生 长 特 ,评 价 刀 鲚 资 源 状 况 。 2 0 0 6年 4月 至 2 0 0 7年 8月 住 长 汀 口逐 川 采 样 ,共 采 集 r 7 尾 洄 游 性 刀 鲚 一 对 矢 耳 石 横 截 面 分 析 发 现 ,从 : 石 核 出 发 ,腹 侧 生 长 轴 具 有 周 期 性 的 直 一 生 长 模 5 6 [ F 弯
与2 0世 纪 7 0年代 渔获 物调 查结 果相 比,现 在长 江 口川鲚 种群 明显低 龄化  ̄ / 化,表 明 刀鲚资 源 已严 重过 IJ型 1 度 利用 。降低 鲚 的捕 捞 强度 是 鲚 资 源保护 和恢 复 的基 础 。 J 关键词 :长 汀 r ;刀 鲚;耳石 ;直一 _ = = I 弯生 长模式 ;年龄 ;生 长
黎 雨 轩 1 何 文平 2 i 家寿 李 钟 杰 谢松 光 , 2 , - 0
f.中I 1 科 院 水 生 生 物 研 究 所 ,淡 水 生 态 与 t 物 技 术 I家 重 点 验 室 ,武 汉 40 7 302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_黎雨轩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_黎雨轩](https://img.taocdn.com/s3/m/5f422361168884868762d676.png)
第34卷 第4期水生生物学报Vol. 34, No.4 2010年7月ACTA HYDROBIOLOGICASINICAJul., 2 0 1 0收稿日期: 2009-05-08; 修订日期: 2010-01-13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429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0354);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9FB1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资助作者简介: 黎雨轩(1980—), 男, 汉族, 湖南汨罗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研究。
E-mail: 66512927@ 通讯作者: 谢松光, E-mail: xiesg@DOI: 10.3724/SP.J.1035.2010.00787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黎雨轩1,2 何文平1, 2 刘家寿1 李钟杰1 谢松光1(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摘要: 洄游性刀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其资源量严重下降。
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 对长江口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进行研究, 主要目的在于确证刀鲚耳石上年轮, 分析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 评价刀鲚资源状况。
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长江口逐月采样, 共采集了576尾洄游性刀鲚。
对矢耳石横截面分析发现, 从耳石核出发, 腹侧生长轴具有周期性的直-弯生长模 式, 直线生长发生在4到12月, 弯曲生长在10月到第二年的6月; 边缘轮纹增长率分析也表明, 这种直-弯生长模式具有年周期性, 可以用来鉴定年龄。
弯曲生长向下一个直线生长的转换发生在4月至6月间, 将此转换定义为年轮标志。
年龄分析表明, 长江口刀鲚渔获物包括0龄至4龄共五个年龄组, 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 雌雄个体年龄组成相似, 生长趋势也比较接近, 拟合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SL =327.69[1−e −0.51(t +0.28)] (n = 576, r 2 = 0.71, P < 0.05), 标准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BW =0.54×10−6SL 3.36 (n = 576, r 2 = 0.95, P < 0.05)。
长江口近岸水域小黄鱼仔稚鱼时空分布和生长特征
![长江口近岸水域小黄鱼仔稚鱼时空分布和生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66a103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1.png)
长江口近岸水域小黄鱼仔稚鱼时空分布和生长特征李建生;凌建忠;胡芬【摘要】利用2015年4-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岸水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小黄鱼仔稚鱼的时空分布和生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仔稚鱼的平均出现率为51.85%,以6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的平均出现率明显大于N断面;站位总平均丰度为3.27尾·100-1·m-3,以5月中旬最高,5月上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小于N断面.S断面的出现率较高,N断面的高丰度站位随时间的推移向外海转移.总体来看,30 m以浅水域的丰度先升高后降低,5月中旬达到峰值;30 m以深水域的丰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丰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期在各时间段所占的百分比,把其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仔鱼期、仔稚鱼期和稚幼鱼期等3个阶段,相对应的时间段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末夏初,河口水域快速上升的水温以及由冲淡水增强形成的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期刊名称】《海洋渔业》【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9页(P404-412)【关键词】长江口;小黄鱼;仔稚鱼;丰度;生长【作者】李建生;凌建忠;胡芬【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长江口近岸水域受多种海流水系的作用,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较高[1-4],是东海北部多种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5-13],具有对近海渔业资源较为关键补充作用的河口生态系统[14-15]。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4b53d22bee06eff9aef807b4.png)
基金项 目:公益性行业 ( 农业) 科研专项 ( 2 0 1 2 0 3 0 6 5 ) ; 上海 市科 技兴农项 目 [ 沪农科攻 字( 2 0 1 2 ) 第 4—1 号] ; 农业 部财政专项 “ 2 0 1 5年长江 口重要水生生物产 卵场 、 索饵场调查 ”
作者简介 :王焕焕 ( 1 9 9 0一) , 女, 山东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水 生生物学。8 7 6 0 6 7 4 8 3 @q q . c o m 通讯作者 :庄 平, 研究员 。E — ma i l : p z h u a n g @e c s f . a c . c n
中 图分 类 号 :S 9 3 2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凤 鲚 (C o i l i a m y s t u s ) ,隶 属 于 鲱 形 目 ( C l u p e i f o r m e s ) , 鲲科 ( E n g r a u l i d a e ) ¨ J , 俗称 籽 在长江 口
青草沙、 东旺沙、 团结沙等水 域设 置定置 张 网调
查点 , 共采集 1 2 4 i n d凤 鲚 雌 性 样 本 。对 样 品进 行全 长 、 体长 、 体质 量 等 生 物 学 指标 测 定 ( 表 1 ) 。 对左 右矢 耳石 重量 进 行 显 著性 差 异 检 验 , 结 果 表
量 分别 为 1 3 1 . 0 2 m m和 1 1 . 0 5 g 。研究认 为 , 长江 口凤鲚繁殖群体低龄群体所 占比例较 大且 体型有变小趋势 。 为更好 地利用 和保护凤鲚资源 , 应在拐点年龄之后进行捕捞 。
关键词 :长江 口;凤鲚 ; 年龄 ; 生长; 低龄化 ; 拐 点年 龄
6 1 0
海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f82907e3964bcf84b8d57b65.png)
从采获数量较多的 Sts.4-11 刀鲚仔稚鱼的发育
在调查期间均未出现刀鲚(图 3-b)
。各月最高平均
阶段来看,除 St.10 在 7 月有少量卵黄囊期仔鱼(25
密度分别为 6 月的 St.7(480.3 尾 / 网)
,
7 月的 St.10
尾)出现外,
其余站位均出现从前弯曲期到稚鱼期的
(451.0 尾 / 网)
分别占该月采获
而 9-10 月不仅出现数量少,
且呈分散型分布(图 4)
。
总数的 3.9%、
7.4%、
2.2%;7 月主要分布在 Sts.8-11,
中国水产科学
122° 00′ E
启东市
Qidong
崇
St.9
31° 30′
St.5
明
St.10
St.12
岛
Cho
ngm
St.8
ing
Isla
nd
St.7
海门市
Haimen
St.10
Cho
St.8
ngm
ing
Isla
nd
St.7
St.5
St.6
St.4
启东市
Qidong
St.11
121° 30′
2 个月的数量仅占总采获
尾,平均密度为 48.0 尾 / 网。以 6 月和 7 月的数量
量的 0.6%,
平均密度不到 1 尾 / 网(图 3-a)
。
2.5
a
2.0
lg(D +1)
lg(D +1)
2.5
1.5
1.0
b
2.0
1.5
1.0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306fbc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7.png)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这些鱼类来自全球各个水域。
长江口沿
岸碎波带仔稚鱼通常被归类为三大类,分别是鲤科、鲈科和锯脊鱼科。
碎波带仔稚鱼是长
江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此水域的渔业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
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涵盖了许多鱼类,包括鳖科、条鳞科、龙骨鱼科、鲾鱼科和鲽科等。
其中,鲤科在长江口碎波带仔稚鱼种类中最为常见,它们包括黄鳝、鳗鲡、牛黄、黄
鱿鱼等几种鱼类。
锯脊鱼科以石首鱼为主要特征,它们拥有短而尖的脊椎,性情温驯。
鲈
科以石斑鱼为主要特征,它们身体偏正方形,腹部有细针状斑纹。
长江口碎波带仔稚鱼多样性之所以如此惊人,是因为沿岸环境支持了大量的水生生物物种。
它们为区域的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及机会,也为这一水域的生物形态和多样性做出了重
要贡献。
综上所述,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已成为了全球水域的珍稀物种,其高度多样性为渔业
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也为沿岸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bce100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8.png)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是一个重要的鱼类生境,其中含有大量仔稚鱼种类。
研究表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主要由鲫鱼、鲤鱼、黄鱼、青鱼、草鱼等观赏鱼和河豚、鲶鱼、鲨鱼、鳄鱼等捕食鱼类组成。
多样性特征方面,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其中包括物种数量、生态位、生物地理分布等多个方面。
此外,由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因此其仔稚鱼种类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质变化、人类活动等。
长江河口的沿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鱼类栖息地,其中包含大量幼鱼。
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少年鱼类的组成主要由鲤鱼,克鲁克鲤鱼,黄鱼和草鲤等观赏鱼组成,以及掠食性鱼类,例如河水海豚,cat鱼,鲨鱼和鳄鱼。
该地区少年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很高,包括物种的数量,生态位和生物地理分布。
此外,由于该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很高,少年鱼类的多样性受到各种因素(例如水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继续说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的仔稚鱼种类多样性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提供食物链上的基础生物群落、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等。
在水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威胁下,保护和管理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维护和提高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的仔稚鱼种类多样性,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水质治理、生态修复、人类活动管控等。
总而言之,长江河口沿海地区少年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很重要。
它为食物链提供基本社区,维持生态平衡并保护水环境。
在水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下,保护和管理该地区少年鱼类的多样性非常重要。
为了维持和改善长江河口沿海地区少年鱼类的多样性,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水质管理,生态恢复和人类活动控制。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75aa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3.png)
DOI: 10.12131/20200198文章编号: 2095 − 0780 −(2021)03 − 0102 − 06• 研究简报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李建生,凌建忠,胡 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摘要: 利用长江口邻近水域2016年春季的仔稚鱼分层调查数据,分析了仔稚鱼的种类数、丰度、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分层变化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共捕获仔稚鱼1 548尾,平均每网捕获55尾。
各水层的丰度值变化介于80.85~312.03 尾·km −3,以50 m 水层最大,30 m 水层次之,15 m 水层最小;种类数变化介于7~14种,从5 m 水层至50 m 水层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仔稚鱼的前弯曲期仔鱼期、弯曲期仔鱼期、后弯曲期仔鱼期和稚鱼期等4个发育阶段的丰度值均以50 m 水层最大。
水层从浅到深,种类数和丰富度指数持续升高,而多样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先增加后减小。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判断,5 m 水层的主要种类有3种,其他水层的主要种类均有5种,主要种类在各水层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各水层之间的仔稚鱼种类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 <0.05, R =0.86),即随着水深增加和盐度升高,种类数也增多。
在中上层水体,仔稚鱼丰度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 <0.01, R =0.98);在中下层水体,仔稚鱼丰度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 R =0.79)。
关键词: 仔稚鱼;分层群聚;长江口中图分类号: S 931文献标志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ied clustering of larvae and juveniles inadjacent waters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LI Jiansheng, LING Jianzhong, HU Fen(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East China Sea FisheryResources Exploitation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atified survey data of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adjacent water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spring2016, we investigated the stratifi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number, abundance, diversity and dominant species of larvae and juveni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ltogether 1 548 larvae and juveniles were caught with an average of 55 per net. The variation range of abundance value of each water layer was 80.85−312.03 ind ·km −3, with 50 m water layer being the largest, 30 m water layer being the smallest, and 15 m water layer being the smallest. The fish species number varied from 7 to 14, with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trend from 5 m to 50 m water layer. The abundance of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four development-al stages was the highest at 50 m water layer. The species number and richness index showed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trend from shallow water to deep water, while the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IRI in-dex, there were three main species at 5 m water layer. There were five main species at each of the other water layers, bu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IRI index among different water laye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第 17 卷第 3 期南 方 水 产 科 学Vol.17,No.32021 年 6 月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Jun. ,2021收稿日期:2020-09-24;修回日期:2020-12-10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20YFD0900800);东海区近岸水域产卵场调查 (2014—2018)作者简介:李建生 (1976—),男,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bff2b7a48d7c1c708a145b2.png)
殖 。在 鱼类繁 殖 盛 期 对 鱼 类 浮游 生 物 量 调 查 至关 重要 , 能 够 了解 鱼类 早 期 资 源 量后 制 定 合 理 的保 护措 施 。 目前 为 止 已 有 很 多 学 者 对 长 江 口 春季 和夏 季 鱼 类 早 期 资 源 情 况 进 行 了调 查 。蒋
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 院 , 一 t - 海 摘
要 :为 了探明长江 口及其 临近水 域鱼类繁殖盛期仔稚鱼 种类组成 及分布情 况 , 于2 0 1 4年 5月 和 6月在
长江 口及其临近水域 2 3个站点分涨 、 落潮水平 拖 网同步检测 环境 因子 , 获得仔 稚鱼样 品 3 5 7 i n d 。其 中 5月
空间分布 图。结果显示 , 产 卵盛期不 同月份仔稚 鱼种类 差异较明显 , 优势种 5月和 6月差 异也较 明显 , 6月 调
查获得 的种类 明显高于 5月 。分布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 , 5月份仔稚鱼 主要 分布在 以 S 1 4站点为 中心 的长 江
口南支水域 , 6月份 主要分布在 以 ¥ 2 2为 中心的 长江 口东部海域 。5月和 6月份仔稚鱼在涨 、 落潮 时的分布 范
基金项 目:公益性 行业 ( 农业 ) 科研专项 ( 2 0 1 2 0 3 0 6 5 ) ;长江 口水生生 物食物 网结构 与功 能研究 ( 2 0 1 5 A 0 1 Y Y 0 1 ) ;
第3 8卷 第6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 洋 渔 业
Ma r i n e F i s h e a ' i e s
Vo 1 . 38, No . 6 NO V . . 2 01 6
东海区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栖息地利用模式
![东海区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栖息地利用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1712d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b.png)
东海区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栖息地利用模式毛成责;钟俊生;方永清;葛成冈;杨平海;陈渊戈;陈新军【摘要】We investigat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sandy beach surf zone at Si Jiao Island. Between July 2010 to August 2011,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using a seine net (1×4 m, 1 mm mesh-aperture). A total of 1762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 representing 46 species from 29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from 8 sites along the island. These included 29 marine species, 14 estua-rine species, 2 migration species, and 1 freshwater species. Compared with the surf zone of the south Yangtze es-tuary and north Hangzhou Bay,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migratory and estuarine species, respectively, the sandy beach in Si Jiao island was dominated by marine species, which accounted for 71.68 of the total catch. The stan-dard length of the majority (87.05%) of specimens ranged from 10-30 mm. Postflexion and juvenile individuals accounted for 24.57% and 68.27% of the total catch,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abundance, Engraulis japonicus, Stolephorus chinensis, Mugil cephalus, Lateolabrax maculatus, Liza haematocheila, Sagamia geneionema, Terapon jarbua, Platycephalus indicus, Collichthys lucidus and Takifugu ocellatus were the 10 most dominant species. The CPUE of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 was higher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lower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CPUE peaked in May, at which time the majority of the catch (86.7%) consiste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was observed in August, 2010. APe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2-tailed) revealed a high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water temperature (P<0.01)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PUE and salinity (P<0.05).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CPUE and species richness suggested that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 preferred inhabiting protected sandy beaches (St.2, St.5, St.7) rather than open sandy beaches (St.4, St.8), likely due to the low wave action and calm environment. Stations 5 and 7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species richness and had the highest CPU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onthly changes in standard length of the 10 most dominant species, the habitat use patterns of the 10 spec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3types:Engraulis japonicus, Lateolabrax maculatus, Liza haematocheila and Collichthys lucidus increased in size monthly, sug-gesting they used the sandy beach surf zone as a nursery area. In contrast,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the standard length of Stolephorus chinensis, Mugil cephalus, Terapon jarbua and Takifugu ocellatus. Last, Sagamia ge-neionema and Platycephalus indicus were only observed in the surf zone in a single month, suggesting these spe-cies use of the zone is restricted to a single or limited development stage. Our data suggest that a number of fish species, including some commercially exploited species, use the sandy beach surf zone as a shelter and/or nursery ground during their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primarily as juveniles and during postflexion).%为探明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对碎波带的利用模式,于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 m 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采集仔稚鱼1762尾,隶属于28科4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29种,河口性鱼类14种,洄游性鱼类2种,淡水性鱼类1种.体长10~30 mm的仔稚鱼占总渔获量的87.05%;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4.57%和68.27%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优势种,占总渔获量的55.68%.种类数及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春夏季较高而秋冬较低,种类数和CPUE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站点间的种类数和CPUE 变化表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封闭型沙滩碎波带.前10位主要种对碎波带的利用分3种类型:鳀、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利用碎波带作为保育场;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鲻(Mugil cephalus)、细鳞(Terapon jarbua)鯻和弓斑东方(Takifugu ocellatus)鲀连续数月利用碎波带作为暂时栖息地;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鲬和(Platycephalus indicus)则在单月进入碎波带栖息.因此在进行海滩和港湾开发和利用时,应重视对沙滩破碎带仔稚鱼栖息地的保护.【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11页(P166-176)【关键词】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利用模式【作者】毛成责;钟俊生;方永清;葛成冈;杨平海;陈渊戈;陈新军【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3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浙江省嵊泗县科技协会,浙江嵊泗 202450;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碎波带易受潮汐、径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 环境因子虽复杂多变, 但饵料生物丰富, 使之成为了许多鱼类仔稚鱼的理想保育场[1-2]。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663c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毛成责;矫新明;钟俊生;花卫华;张晓昱;吴建新【摘要】作为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nasus)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量持续下滑,资源严重衰退.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刀鲚资源的变动情况,从过度捕捞、生境破坏、水体污染及早期资源损伤等方面分析了刀鲚资源衰退的原因;结合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和早期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近年来刀鲚自然种群恢复、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政策法规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科学利用、管理与保护刀鲚资源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4)003【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保护【作者】毛成责;矫新明;钟俊生;花卫华;张晓昱;吴建新【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0 引言长江口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河口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渔场,北接吕泗渔场,南临舟山渔场,曾盛产鲥鱼(Tenualosa reevesii)、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鳗苗、蟹苗等[1].长江刀鲚为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下游刀鲚主要分为淡水定居型的湖鲚、短颌鲚和洄游型的刀鲚,而与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的正是洄游型的刀鲚[2-4].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长江口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过度捕捞,长江口刀鲚的产量开始呈下降趋势,2001年以后更是急剧下滑,已经不能形成渔汛[5].然而,钟俊生等[6-7]、葛珂珂等[8]在长江口水域的调查显示,刀鲚仔稚鱼是长江口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董文霞等[9]的研究也表明,刀鲚种群虽有明显的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丰满度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但生长潜力依然存在.基于此现状,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长江刀鲚种群数量变化、繁殖生物学及早期生活史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今后刀鲚及类似洄游性河口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1 长江刀鲚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长江刀鲚一般体长50~300mm,雌大雄小,为洄游近底层鱼类.刀鲚体长侧扁,形似篾刀,背平直,胸、腹部具尖锐棱鳞,尾部延长细尖;吻短而圆突,口大、下位、斜裂;上颌骨向后伸至或超过胸鳍基底,下缘锯齿状;背鳍基短,位于体前部,前方有1短棘,起点几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下侧位,上部有6~7根游离且延长伸越臀鳍起点的鳍条,腹鳍短小,臀鳍基部长,与尾鳍下叶相连;体被薄圆鳞,易脱落,无侧线;头、背部青绿,体侧银白,唇及鳃盖膜橘红,鳃孔后部及各鳍基部橘黄.具体可数及可量性状可参考《上海鱼类志》[10]和《江苏鱼类志》[11]. 对刀鲚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Okiyama[12]对全长7.2~19.8mm 的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期刀鲚形态特征做了相应的描述.张冬良等[13]则对长江口刀鲚卵黄囊期、前弯曲期、弯曲期、后弯曲期仔鱼及稚鱼5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可数、可量性状的变化状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徐钢春[14]则对刀鲚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做了较系统的研究,这均为后续刀鲚早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2 食性刀鲚的饵料选择和摄食量均随着个体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应变化.早期个体栖息于上层水域.张宇[15]对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食性和摄食量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前弯曲期仔鱼即开口摄食,偏好游泳能力弱的小型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弯曲期仔鱼主动摄食特定种类的桡足类幼体;后弯曲期仔鱼开始摄食游泳能力较强的糠虾等软甲类;稚鱼则对糠虾有着较强的偏好;仔鱼的摄食量也随着个体发育的推进而逐步增大.这与徐钢春[14]的研究结果相近.刀鲚幼鱼生长速度加快,开始向较深的水层栖息,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及其他鱼类的幼体为食,200mm以上成体主要摄食十足类、虾类及其他鱼类[11,14].1.3 繁殖习性及早期生活史刀鲚1~2龄即达性成熟,每年3—8月分批进入产卵场.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底质为泥质和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可上溯到长江洞庭湖段.而南京到南通的水道,通常是刀鲚产卵集中的最佳地段.刀鲚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Ⅰ~Ⅵ期),每年10月中下旬进入重复发育Ⅱ期,翌年3月开始重新发育,4—6月为繁殖高峰,一次性产卵,成熟卵径0.70~0.85mm,怀卵量随个体体长的增加而上升,5冬龄个体怀卵量最高可达17万粒左右.刀鲚产卵水温15~27.5℃,溶氧6.20~8.24mg/L,水体透明度38~65cm;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11,14-16].长江口刀鲚早期生活史及个体发育迁移的研究主要见于钟俊生等[6-7]、葛珂珂等[8,17]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调查.调查发现,碎波带是长江口多种淡水性、河口性及洄游性鱼类的保育场,其中刀鲚仔稚鱼在碎波带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长江口南北两支上游的海门和太仓沿岸,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全年调查总渔获的82.63%;日龄组成、孵化期、早期生长率和滞留时间等的研究则表明刀鲚孵化期大约在每年的5月23日至10月4日,进入碎波带栖息高峰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上旬,且早期个体在孵化后7d左右开始进入到碎波带,在碎波带滞留约23d,且刀鲚在长江口碎波带栖息时,体长与日龄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刀鲚在该水域完成了早期发育阶段的过渡,生长到具备一定游泳和摄食能力后降海洄游进入东海[11].2 刀鲚渔业资源的变动状况2.1 过度捕捞,产量下降,种群低龄化历史研究表明,刀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尚处于原始状态,产量不高.进入70年代以后,长江刀鲚捕捞量增大并达到峰值,安徽、江苏、上海段最高产量达3 545.1t(1973年),其中以江苏段最高,为2 699t[11,18].自80年代开始,长江刀鲚的产量即开始下滑,一些年份已形不成渔汛[19-20].张敏莹等[18]1993—2002年调查了长江安庆至南通段5个监测点,结果显示自1995年开始,刀鲚产量呈波动下降,10年的年均产量为891.51t,仅占历史最高年产量(3 545.1t,1973年)的25.15%,刀鲚资源量已处于极低水平,该结果与施德龙等[21]在上海崇明县调查的刀鲚产量变化趋势相似.历史数据[22-24]显示,2001—2009年,刀鲚产量继续急剧下滑,由2001年的300t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100t及2003年的不足30t,此后的年产量在50t左右,9年的年均产量仅为86.2t,2010年捕捞量出现一定的回升后,2011—2012年又出现了持续急剧下滑,这种阶段性回升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25].除产量下降外,刀鲚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亦非常明显.张敏莹等[18]1993—2002年采集的刀鲚标本在体长、体质量、年龄及绝对怀卵量上均比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1973年的测定结果[26]有了明显的降低.刘引兰等[16]于2000—2008年在长江口的调查亦发现长江刀鲚的体长、体质量均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郭弘艺等[19]长江靖江段沿岸定置网的调查显示,采集到的刀鲚以0+和1+龄为主,2+龄的仅在4—5月份出现,且仅占当月个体数的3%.2.2 生态环境恶化,洄游通道及保育场破坏天然水域环境是鱼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不仅影响水产品的产量,而且影响水产品的质量.近几年,刀鲚资源除产量降低、个体减小之外,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刀鲚肉质鲜美程度也明显下降.有关研究发现,鱼体中残毒含量增加,如有机氯(主要为DDT)、汞等,其中汞质量分数达0.43mg/kg,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最高标准(0.05mg/kg)的8倍多.而铜、镉、汞等重金属及挥发酚、石油烃、DDT等有机污染物对刀鲚及其幼体均存在极高的生态风险,对鱼类的栖息和分布也有着明显的限制性影响[27-30].作为长江刀鲚重要的繁殖及栖息水域的长江口沿岸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工厂企业、港口和码头,加之沿岸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的排入,导致沿江水域形成污染带,对刀鲚的繁殖和栖息造成不利影响[30-31].此外,由于长江中下游水域大量的水坝、鱼堤、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江河通道阻塞等原因,使得刀鲚洄游区间缩短和分布区域缩小,无法进入水质较好、环境稳定的水域产卵,刀鲚幼鱼的存活率降低[5,18,32-33].作为刀鲚仔鱼重要保育场的长江口碎波带、潮沟、盐沼湿地等水域,也因滩涂围垦、码头及堤坝建设等受到破坏[34-36].上述影响致使刀鲚早期个体大量损失,成为成鱼资源补充不足的重要原因.2.3 大量捕捞幼鱼,资源再生困难黄晋彪等[37]在20世纪80年代,对长江口的流网和定置网刀鲚年产量分析表明:3—4月流网捕捞了大量溯河亲鱼,捕捞量占刀鲚成鱼捕捞量的80%左右;而作业时间较长的定置网(2—11月)则兼捕了大量刀鲚早期个体,占总渔获物的10.6%,其平均体质量仅6.8g.葛珂珂等[38]对长江口北支鳗苗定置网中兼捕仔稚鱼总类的调查发现,刀鲚是兼捕的主要优势种,从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均有出现. 葛成冈等[39]对长江口南北两支各鳗苗网中兼捕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鳗苗网在捕捞鳗鱼苗种的同时兼捕了大量经济鱼类的幼鱼,每尾鳗苗获取需以损害约12尾经济鱼类幼鱼为代价.这其中,刀鲚幼鱼的损害最大,占兼捕鱼类总渔获量的31.99%,而大量幼鱼个体的损失则会直接导致成鱼资源下降及下一代繁殖个体的减少,这成为阻碍刀鲚资源恢复的重要原因[18].3 刀鲚资源保护对策3.1 重点水域保护大量刀鲚早期个体损失,是导致成鱼数量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19,37].因此在科学、规范捕捞成鱼的基础上,必须开展对刀鲚主要产卵场、仔稚鱼保育场的调查,对重点水域进行保护,设立刀鲚种质资源保护区[23,40].董文霞等[9]、葛珂珂等[8,17]和田思泉等[41]分别在长江靖江段沿岸、崇明西沙湿地公园和青草沙水库采集到大量刀鲚仔稚鱼、幼鱼和成鱼.其中,靖江段水域常年水流平顺,受径流和潮汐双重影响,上、下两端流态多样,岸线自然完整,可为刀鲚栖息和繁殖提供良好场所.西沙湿地公园物种多样,环境优良,大量的刀鲚仔稚鱼利用该水域作为保育场.而青草沙水库刀鲚仍保持着洄游性刀鲚的生长特性,且水质良好,禁止渔业行为,可直接有效地保护刀鲚产卵群体.这3块水域均可备选作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区.此外,姚东方[42]在青草沙邻近水域构建人工芦苇浮床生态系统中发现了有刀鲚幼鱼栖息,且人工浮床水域鱼类饵料生物丰富,同时为刀鲚、中国花鲈等多种鱼类早期个体提供了躲避敌害的庇护所,起到了类似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以作为刀鲚早期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3.2 人工增殖,鱼苗放流21世纪初,针对刀鲚资源量锐减的现状,主要通过灌浆纳苗等方式来实现刀鲚增殖,但此方法受繁殖季节、野生敌害鱼种等影响,效率不高[43].随后,闻海波等[43]、徐钢春[14]对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开展了初步研究,沈林宏等[44]对野外刀鲚幼苗采集和运输方式进行了探索,郭正龙等[45]、施永海等[46]分别开发了亲本和幼苗的培养技术.2014年底,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历时8年,通过野外苗种捕捞、室内养殖、仿亲洄游、子一代催产繁育,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刀鲚全人工繁殖,同时开发了2龄刀鲚的单养及其与脊尾白虾、金钱鱼的混养模式,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将大大降低自然水体刀鲚的捕捞压力,同时也为刀鲚增殖放流提供了苗种来源[47-48].3.3 管理政策与法规(1)科学建立法律法规,提高保护效果.建国至今,随着大量名优水生动物濒危甚至灭绝,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也意识到了保护长江刀鲚、大黄鱼等名优物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渔业部门相关工作的管理方针由“保护和开发并举”转向“注重开发,保护优先”[49].2001年,长江刀鲚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长江全面春季禁渔,对刀鲚等实行专项监测管理,严格控制捕捞船只数目、网具规格及作业时间,切实降低捕捞强度[50].但近年来的调查[5,18,25]表明,刀鲚资源的恢复并不理想,资源现状依然堪忧.究其原因,刀鲚的资源补充主要来自生殖洄游,繁殖期为3—8月,2—3月为精巢、卵巢重新发育的重要时期且大量刀鲚在长江口集群,但3—5月在长江的不同江段自下而上仍有专项捕捞,这对刀鲚繁殖亲体非常不利[11,14,18-19].根据高纪鹏[51]的研究,每年3个月的春季禁渔对于刀鲚的保护远远不够,即使不断增加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6月开禁后捕获的亦多为本年放流的幼鱼.因此,针对刀鲚等资源严重衰竭的现状,禁渔期应从现在的3个月延长至1年,并连续实施4年以上.通过全年禁渔保证刀鲚人工增殖放流个体正常生长繁育及自然种群个体的增加,实现长江刀鲚资源逐渐恢复,后续可根据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和缩短禁渔期.(2)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相关执法船只,坚决打击各种违法作业网具和作业方式,推动长江流域整体渔政执法一体化,杜绝有证渔民及无证兼业渔民跨界捕捞.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掌握鱼类学及执法相关知识,防止违规执法,提高执法效率[51].(3)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完善生态补(赔)偿制度.水域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优劣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因此,要加强刀鲚栖息、洄游、产卵及育肥水域的渔业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与修复.根据污染指标对刀鲚个体生态风险的高低,及时研究和更新相关水质标准,达到最佳的环境效应和保护效应[52].改变以往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应将水域环境、渔业环境的修复和刀鲚资源恢复作为主要原则.同时,补充和完善涉水涉渔工程建设、工农业排污、水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等对刀鲚资源的生态补(赔)偿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条例及地方补(赔)偿标准,使刀鲚栖息环境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补(赔)偿有法可依,有据可循[49,51-52].长江刀鲚自然资源量逐年锐减,衰竭严重,其种质保护与繁育研究已十分迫切.人工增养殖和育苗放流是减少捕捞、增加种群数量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自然水体种群的恢复必须同时辅以刀鲚洄游通道、产卵场、保育场等重要水体生态的修复,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捕捞管理措施等.多方措施的有效结合,方能实现刀鲚种质资源的恢复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相关文献】[1]倪勇.长江口区凤鲚的渔业及其资源保护[J].中国水产科学,1999,6(5):75-77. [2]袁传宓,秦安黔,刘仁华,等.关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种下分类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67-77.[3]郭弘艺,魏凯,唐文乔,等.基于矢耳石形态特征的中国鲚属鱼类种类识别[J].动物分类学报,2010,35(1):127-134.[4]程万秀,唐文乔.长江刀鲚不同生态型间的某些形态差异[J].动物学杂志,2011,46(5):33-40.[5]田思泉,田芝清,高春霞,等.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2):245-250.[6]钟俊生,郁蔚文,刘必林,等.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4):375-382.[7]钟俊生,吴美琴,练青平.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36-443.[8]葛珂珂,钟俊生,吴美琴,等.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09,16(6):923-930.[9]董文霞,唐文乔,王磊.长江刀鲚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5):669-674.[1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鱼类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倪勇,伍汉霖.江苏鱼类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OKIYAMA M.An Atlas of the Early Stage Fishes in Japan[M].2nd ed.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2014.[13]张冬良,李黎,钟俊生,等.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形态学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2):150-154.[14]徐钢春.刀鲚(Coilia nasus)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15]张宇.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相关性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16]刘引兰,吴志强,胡茂林.我国刀鲚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8,27(4):205-209. [17]葛珂珂,钟俊生.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4):716-721.[18]张敏莹,徐东坡,刘凯,等.长江下游刀鲚生物学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694-698.[19]郭弘艺,周天舒,唐文乔,等.长江近口段沿岸刀鲚生物量的时间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4):565-571.[20]袁传宓.长江中下游刀鲚资源和种群组成变动状况及其原因[J].动物学杂志,1988,23(3):12-15.[21]施德龙,龚洪新.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J].海洋渔业,2003,25(2):96-97.[22]赵春来,陈文静,张燕萍,等.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07,2(11):21-23.[23]倪勇,陈亚瞿.长江口区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3):121-123,127.[24] DUAN Jinrong,ZHANG Minying,LIU Kai,et al.An overview of Coilia nasus in Jiangsu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J].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3(9):1950-1954.[25]刘凯,段金荣,徐东坡.长江口刀鲚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现状[J].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38-3143.[26]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长江水系渔业资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27]赵肖,张娅兰,李适宇.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杂志,2008,27(2):295-299.[28]杨刚.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重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29]聂志娟,徐钢春,张守领,等.铜对刀鲚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抗氧化酶活性与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4,21(1):161-168.[30]陈家长,孙正中,瞿建宏,等.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毒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635-640.[31]赵春来,陈文静,张燕萍,等.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07,9(2):21-23.[32]窦鸿身,姜加虎.洞庭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33]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毛成责,钟俊生,蒋日进,等.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AII)评价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健康状况[J].生态学报,2011,31(16):4609-4619.[35]贾兴焕,张衡,蒋科毅,等.杭州湾滩涂湿地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季节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248-3254.[36]金斌松.长江口盐沼潮沟鱼类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D].上海:复旦大学,2010.[37]黄晋彪,张雪生.长江口刀鲚资源试析[J].水产科技情报,1989,16(6):173-175. [38]葛珂珂,钟俊生,汤建华,等.长江口鳗苗定置网中仔稚鱼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298-302.[39]葛成冈,钟俊生,葛珂珂,等.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组成分析及其管理建议[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3):391-397.[40]王振槐.钱塘江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动态效应[J].现代城市,2013,8(2):35-38.[41]田思泉,高春霞,王绍祥.青草沙水库刀鲚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6):835-840.[42]姚东方.长江口芦苇生态浮床对浮游生物及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4.[43]闻海波,张呈祥,徐钢春,等.长江刀鲚与池塘人工养殖刀鲚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9,44(4):111-117.[44]沈林宏,戴玉红,顾树信,等.长江刀鲚幼鱼的采集与运输技术研究[J].水产养殖,2011(5):4-6.[45]郭正龙,杨小玉.长江刀鲚养殖亲本培育技术[J].渔业现代化,2012,39(6):47-50. [46]施永海,张根玉,张海明,等.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4,38(12):2029-2038. [47]施永海,张根玉,张海明,等.刀鲚的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24(1):36-43.[48]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科技管理办公室.“长江刀鲚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J].水产科技情报,2015,42(1):50.[49]樊响.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制度建设[J].科学养鱼,2014(10):3-5.[50]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助推长江渔业资源恢复——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十年工作回顾[J].中国水产,2011(11):13-15.[51]高纪鹏.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52]李美玲,黄硕琳.关于长江口渔业资源管理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96-6198,6204.。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68b97f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1.png)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葛珂珂;钟俊生;吴美琴;赵盛龙;张冬良【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9(16)6【摘要】2007年5-10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各采样1次.195次拖网共采获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9 358尾,体长范围为3.0~61.2mm,优势体长为6.0~25.0 mm,以10.0~16.0 mm的弯曲期和13.0~21.0 mm的后弯曲期仔鱼为主.采获数量以7月最高,占总数55.0%,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支和北支上游,有3个站位(St.5、St.7、St.10)数量较高.其中有1个站位(St.7)刀鲚仔鱼的平均体长按月呈递增趋势,表明刀鲚仔稚鱼有利用沿岸碎波带作为早期生长场所的习性.根据刀鲚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刀鲚成鱼资源量贫乏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限制鳗苗定置网等作业,并加强对沿岸碎波带保育场的保护.【总页数】8页(P923-930)【作者】葛珂珂;钟俊生;吴美琴;赵盛龙;张冬良【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316004;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相关文献】1.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 [J], 蒋日进;钟俊生;张冬良;傅萃长2.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J], 葛珂珂;钟俊生3.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分布的季节性变动 [J], 吴美琴;钟俊生;葛珂珂;练青平;蒋日进4.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 [J], 钟俊生;吴美琴;练青平5.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J], 蒋日进;钟俊生;李黎;刘磊;林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0b45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7.png)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
詹涔;王攀攀;高焕;阎斌伦;王耀辉;任鹏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24()5
【摘要】当前刀鲚人工养殖中面临仔稚鱼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摄食效率低、营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设计人工繁育实验,旨在为刀鲚苗种人工养殖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地点实验于2023年3-9月在江苏省海安市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进行,实验所用刀鲚亲鱼由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刀鲚养殖池塘中获取。
在同批次繁育的二龄刀鲚中挑选体质健壮、个体较大、体形标准、无伤无病的个体置于亲本培育池中强化培育。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詹涔;王攀攀;高焕;阎斌伦;王耀辉;任鹏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2.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生长
3.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
4.长江下游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5.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形态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生长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生长](https://img.taocdn.com/s3/m/796653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b.png)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生长张涛;王焕焕;毕学娟;宋超;赵峰;庄平【摘要】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的主要繁殖期在长江口采集仔稚鱼103尾.分析凤鲚仔稚鱼样本得出日龄范围为5~48 d,体长为4.20~26.21 mm.为研究长江口凤鲚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生长,测定了凤鲚仔稚鱼(5~48日龄)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变化,其变化分为3个阶段(5~11日龄、12~30日龄、31~48日龄).不同日龄阶段,体长的生长速率差异性显著(P<0.05).耳石早期发育研究发现耳石长、耳石宽随鱼体的生长而增长,在17~19日龄之后其生长速率增大约2倍.采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耳石长、耳石宽与日龄的关系,发现二者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19~20日龄,拐点前为慢速生长,之后为快速生长.研究发现凤鲚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耳石形态有较为显著的改变:卵黄囊期、前弯曲期为圆形;弯曲期耳石长的生长大于耳石宽的生长,耳石逐渐变成椭圆形;耳石变成稳定形态后,长宽比基本保持稳定.%Coilia mystus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ercial fish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t is a mi-gratory species which grows and matures in the coastal waters and then naturally migrates into the Yangtze estuary for spawning. Otoli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in larval and juvenile C. mystu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 understanding of otolith earl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not only for wild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but also for artificial seeding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03 larval and juvenile C. mystus were collecte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from April to August in 2014. Otolit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ge of specimens ranged from 5 to 48 days. To study the earl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different stages, the body length of 103 individual C. mystus was measured.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cubic function best described the increase of body length with age. The increase of body leng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5-11 d, 12-30 d, and 31-48 d. The growth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se stages (P<0.05).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otolith length and otolith width were measured, an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 of otolith length and width increased with body length. After 17 to 19 days,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about 2-fold. Piece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otolith length, width, and otolith age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 and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otolith length and otolith width both occurred at 19-20 days. The growth rate before the knot was slow, while it was rapid after the knot. The otolith morphology of C. mystu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early life history. The otolith is circular in the yolk-sac and preflexion stages. Otolith length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otolith width in the flexion stage, and the otolith becomes oval. After the form becomes stable, the ratio of otolith length and width also remains stable.【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8页(P1315-1322)【关键词】凤鲚;仔稚鱼;日龄;早期发育;耳石形态【作者】张涛;王焕焕;毕学娟;宋超;赵峰;庄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凤鲚(Coilia mystus)俗称凤尾鱼、烤籽鱼, 属鲱形目(Clupeiformes), 鳀科(Engraulidae), 鲚属,主要栖息于河口及邻近水域, 中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 是长江口重要的经济鱼类[1]。
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仔稚鱼群聚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
![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仔稚鱼群聚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3e3d273c5fbfc77da369b1ca.png)
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7月, 22(4): 780-790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4-09-25; 修订日期: 2015-03-21.基金项目: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项目(D-8005-11-0063); 上海市重点学科水生生物学建设项目(S0701). 作者简介: 陈渊戈(1986–), 男, 助理研究员, 从事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 E-mail: yg.chan.shou@ 通信作者: 钟俊生, 教授, 主要从事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 Tel: 021-********, E-mail: jszhong@DOI: 10.3724/SP.J.1118.2015.140392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仔稚鱼群聚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陈渊戈1, 毛成责2, 林楠1, 钟俊生3, 徐兆礼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200090;2. 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6;3.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摘要: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 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 隶属24科74种, 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 , 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 , 11.58%)、属(Hemiculter spp., 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 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 , 5.62%)。
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 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 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 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 ), 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 ), 6月– 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 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 )。
闽中渔场近岸海域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闽中渔场近岸海域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9a5b33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b.png)
闽中渔场近岸海域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徐春燕;沈长春;蔡建堤;刘勇;马超【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5(037)006【摘要】根据2015年春、夏季闽中渔场近岸禁渔区线内仔稚鱼的调查资料,研究该海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调查期间共采集仔稚鱼2 879尾,隶属于9目45科80种(不包括2个未定种).调查数据表明,夏季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远高于春季,夏季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春季,夏季种类结构相对春季要稳定.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种类更替率高达89.02%.春季优势种为小公鱼属一种(Stolephorus sp.)和鲮(Liza haematocheila),夏季优势种为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和洛神颈鳍鱼(Iniistius dea).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仔稚鱼种类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经济鱼类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日本鲭(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的仔稚鱼比例大幅下降或消失,这与高强度的捕捞压力和剧烈的环境条件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总页数】8页(P452-459)【作者】徐春燕;沈长春;蔡建堤;刘勇;马超【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2【相关文献】1.黄河口水域春、夏季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J], 秦雪;张崇良;肖欢欢;任君;徐宾铎2.浙江中北部沿岸春、夏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J], 周永东;金海卫;蒋日进;张洪亮;张亚洲;潘国良3.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J], 卞晓东;张秀梅;高天翔;万瑞景;张沛东4.黄海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J], 于旭光;李轶平;燕金宜;王彬;王爱勇;王小林;董婧5.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J], 刘连为;隋宥珍;蒋日进;徐开达;朱文斌;周永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210c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1.png)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长江口是世界著名的天然渔场之一,是中国东海渔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渔场之一。
碎波带是沿海浅海区的一种特殊自然界面,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仔稚鱼是整个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和利用长江口渔业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内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环境因素对仔稚鱼的影响,旨在为长江口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地点为长江口沿岸的碎波带,选取3个不同水深的样点进行采样。
采用网采法和拖网法,采集不同种类仔稚鱼,并结合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分析仔稚鱼的类群与数量特征,并探究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对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到:碎波带内的仔稚鱼群落结构,不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和特点,以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等,从而为当地的渔捞管理、生态保护等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05246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c.png)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长江口是一个复杂的海洋与淡水交汇区,其沿岸水域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在这些生物资源中,刀鲚仔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幼稚期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沿岸的浅海海域。
与此同时,浮游动物是刀鲚仔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摄食对象,它们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江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数量和分布格局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刀鲚仔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因此,探究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刀鲚仔的摄食关系,对于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长江口沿岸的浮游动物和刀鲚仔稚鱼。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采集长江口不同位置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规律。
2.通过采集长江口不同位置的刀鲚仔稚鱼样本,并确定其摄食习性和食物偏好。
3.通过对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和刀鲚仔稚鱼样本的分析,探究浮游动物数量和分布格局对刀鲚仔稚鱼摄食的影响。
4.建立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数量和分布格局与刀鲚仔稚鱼摄食关系的数学模型,为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方法包括采样、标本处理、数据统计和数学模型建立等。
1.采样:在长江口不同位置设置采样点,利用浮游动物网和刀鲚仔稚鱼拖网等采样工具采集浮游动物和刀鲚仔稚鱼样本。
2.标本处理:对采集到的浮游动物和刀鲚仔稚鱼样本进行标本处理,包括物种鉴定、数量统计和重量测定等。
3.数据统计:对采集到的浮游动物和刀鲚仔稚鱼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包括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规律等方面。
4.数学模型建立: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数量和分布格局与刀鲚仔稚鱼摄食关系的数学模型,为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分析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规律,掌握长江口沿岸浮游动物分布的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方 向,步行 拖曳小 型拖 网( rx 1e 4 m,网 目 1m , m)
早期个 体 日龄鉴 定和生 长推 算 、产 卵期 和孵 化期 推
算 、产 卵场 的推定 等【 。 3 . 剞
刀鲚 是 长江 中下游 重要 的洄游 性 经济鱼 类,
拖 曳距离 约 5 0 m,同时记 录拖 曳时间 , 个采样 点 每
拖 曳 3次 。现场 以 5 %的海 水福尔 马林 固定 样 品, 并
测量 水温 和盐度 。 每月 分别从 1 3个 站 位采集 的仔稚 鱼 中随机选
近年来 受过 度捕捞 和生 息环 境破坏 等影 响资 源量锐 减_ j 5 。目前对于 刀鲚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形态 学分类 、 一 资源调 查 、繁殖 生 物学 等方 面【 ,在早 期生 活史 8 一” 方 面仅 见 少量 的研 究 报道 [,] 11,至于 刀鲚 仔稚 鱼在 23
文 章 编 号 : 0 03 0 (0 00 —7 60 10 —2 72 1 )40 1 —6
耳石 研究 是鱼类 生长 和早 期生 活史研究 的重要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样 品采集 和处理 1
手段 。通 过对 仔 、稚 、幼鱼 耳石 的显 微 观察 ,鉴定
出 日龄,结合 日轮 的初 次 现 时间 以及胚 胎 发育 持 续 时间 ,即可推 导 出鱼 类 的孵 化期 和 产 卵时 间,经
然后 划分发 育 阶段并测 量体 长 。在解剖 镜下用 解剖
针从 耳 囊 中取 出矢 耳石 ,蒸 馏水 清 洗 干燥 ,直 接用
中性 树 脂 同定 于 载 玻 片 上 , 置 于 光 学 显 微 镜 下
轮 的研 究 ,统计 分 析该 鱼 在碎 波 带 的 日龄组 成 ,推
( 0 x 观察 ,对耳 石 中心至 边缘 的所 有 轮纹 进行 计 40 )
4 [,高峰期集 中在 5月末 至 8月上 旬,且早 期个 体在 孵化后 7 = j d左右 开始进入 到碎 波带,在 碎波带 滞 留约
2 d 3 。
关键 词:刀鲚 ;仔 稚 鱼;沿 岸碎波 带;耳石 ; 日龄 :生 长 :长江 口
中 图 分 类 号 : 9 24 ¥3.
文献 标识码 : A
长江 口沿岸碎 波带 刀鲚仔 稚鱼 的 日龄 组成 与生 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葛珂珂 钟俊 生
( 海 海 洋 大 学水 产 与 生 命 学 院 一 卜 2 10) 卜 海 0 3 6
摘要 :实 验研 究 了长 江 l沿岸 碎 波带 刀鲚 仔稚 鱼 的 日龄组 成 、孵化 期 、早 期生 长率 和滞 留时 间。从 2 0 _ _ _ I _ 07 年 5 l 一 0月 在长江 口沿岸 碎波带 采集 的刀鲚 仔稚 鱼 中,共 选取 5 4尾f 长范 围为 30 3 . mm) 9 体 . — O5 ,划分发 育阶段 ,并取 矢耳 石进行 日龄分 析 。 仔稚 鱼 日龄范 同为 7 4 ,以 l~ 1d日龄 比例较 高,占总数 的 5 . —3 d 3 8 01 %; 仔稚 鱼体长( , mm) 日f ( dy ) 显著直线 关 系 :L=07 D +50 , 07 ;孵化期 为 5 2 与 f D, a s呈  ̄ .3 .9 R = . 4 月 3日至 1 0月
20 0 7年 5 1 — 0月,每 月大潮 期间 , 长江 口沿 在 岸 设 置 的 1 个 站 位 ( t.— 1 ) 波 带 各 采样 一 3 S s1 碎 3
次n 。采样 时,在水 深 05 1 处 , 人 沿海岸 平 . 一 .m 5 2
相 应 的 统 计 分 析 可 得 到 该 鱼 的 繁 殖 期 及 繁 殖 高 峰【 J l 。因此 ,耳石 日轮研 究 已被 广泛 的应用 于鱼 类
沿 岸碎 波带 中 日龄 组成 与生 长均未 见报 道 。本 研究
在 长 江 口沿 岸 碎 波 带 调 查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耳 石 日 1 引
取约 5 %的个 体( 不满 5 0尾 时则取全 部个体 ) ,共挖 取 5 4尾 刀鲚耳 石 ( 中 5月未 出现刀鲚仔 稚鱼 ) 9 其 ,
4期
葛 珂 珂 等 :长 江 口沿 岸 碎 波 带 刀鲚 仔稚 鱼 的 日龄 组 成 I生 长 了
7 I 7
时 间 目前 还未 有 过实 验 征 明,本 研究 以孵化 后 第 2 天形成第 1日轮确 定 日龄,即 日龄 等 于 日轮 数加 1 。 其 中 卯黄囊 仔鱼 个体较 小,未能取 耳 石
数 。统计 时,每 一样 品统计 2次,若 2次相 同, 定 则 为该 耳石 日轮数 ;若不 同再计 数 2 ,取 4 次 次平 均值 定 为该 耳石 E轮数 。 由于刀鲚 仔鱼第 一 日轮 的形 成 l
算 出刀鲚 的孵化 期 、早期 生长率 和 在碎波 带 的滞 留 时 间,旨在 为长江 口刀 鲚仔 稚鱼 生 态学研 究 和碎 波 带栖 息地 的保 护提 供科 学依据 。
收 稿 日期 :2 0 .60 :修 订 日期 : 0 OO .3 0 90 —3 2 1—3 0
基金 项 目: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项 目( 80 —705 ) D.050 —32 ;上海市重点学科 水生生物学建设项 目( 7 1资助 S0 0 ) 作者 简介 :葛珂珂 (9 5 ) ,浙 江宁波 人;硕士 研究 生;研 究 方向为鱼 类生 态学 。E malk k 8 0 @1 6C r 1 8 一 ,男 - i ee 5 4 2 O : n 通讯作 者:钟俊生 ,教 授; — i jz o g h ue uc Emal sh n @so .d . : n
第 3 卷 第4 4 期
2 0年 7 月 01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ACT HYDROB OL A I OGI I C CA S NI A
Vo1 .34,N O. 4 J . U1 20 10
D 0 I 0. 24/ .. 035. :1 37 SPJ 1 201 0071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