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结尾(最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结尾
读书笔记结尾。
读书笔记结尾篇一《《最后的姿势》读书笔记》《最后的姿势》读书笔记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
他那为学生支撑起的通往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的宽广,而他的身躯成了一座丰碑,永远的屹立在我们的心头!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跑跑”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范跑跑”老师这一跑把老师的责任与尊严跑没了,而谭老师的这一拉,拉近了与我们学生的距离,也无形间拉长了自己的光辉形象。
范跑跑的行动固然可以谅解,但她完全顾社会于不顾,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而这为社会不齿,也为我们小学生瞧不起,至少我们小学生也还知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世准则。
难道他连我们小学生也不如?谭老师虽说做的是本职工作,但当我们想想,他能在灾难发生的瞬间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心系学生的,学生才是他们的全部!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叫人尊敬,不叫后人瞻仰!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
让我们接过谭老师手中的火把,把“责任”两个字传遍全中国! 读书笔记结尾篇二
《读书笔记》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
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沂岭杀四虎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
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
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
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
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
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
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
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杨
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
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
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
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
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
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
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
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
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
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
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
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
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
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
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读书笔记范文>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范文>二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
(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
“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读书笔记范文>三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社会主义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
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
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
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
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
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
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
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读书笔记范文>四读《命运》有感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
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
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
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读《评说玫瑰》有感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
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
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玫瑰园里,有一对双胞胎和她们的
母亲。
双胞胎对玫瑰园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都有花。
”道理很明了不同的角度看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法则可以用到任何方面,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话,会有最好的结尾!不信,试试看吧。
<读书笔记范文>六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
”这句话你相信吗?我犹犹豫豫的,半信半疑。
又一起的《读者》里,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它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好神奇耶!神奇归神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因为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烦恼都不会发生,那还烦恼什么?如果真的是对的,那……不是太伟大了?我做了一个实验,写下了3个烦恼,果然,一个也没发生,实在太令我吃惊了。
你一定不信,我看你可以试试。
(那个烦恼一定要现实哦)<读书笔记范文>七读《绿屋的安妮》有感《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
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
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
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读书笔记结尾篇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读书笔记》《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阅读笔记弗朗西斯福山在1992年写下了一本名为《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的书籍,在这本书中,福山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在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或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或者黑格尔说的一八O六年拿破仑打
败普鲁士,因为从那时起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就已经确立了,此后人们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这“自由民主”的原则。
也就是说,历史不会再以超出资本主义的更高形态出现在大家面前,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此终结。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第一章节的第一部分,福山首先极为详尽地描述了充满悲观主义的二十世纪,在此,
他列举了一战所出现的“新型诸恶”、二战中希特勒德意志和斯大林前苏联所犯下的屠杀。
甚至对于最为乐观的美国人,在越战中都有“第一个死亡粉碎了信念”这样对于年轻士兵产生心理冲击进而产生的悲观主义。
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局结合了实际上与政治同流合污的科技的力量为他们自己极权主义服务。
在他看来,极权主义是缺乏正统性的,所以势必是要倒台的。
举苏联解体的例子,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而他又把这归结为体制的正统性问题,因为正统性需要一定实际东西的支持,并且正统性能支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因而是很重要的一个必备素质。
这一段想要论述的无非就是这一系列的悲剧都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已经到头了,前方没有出现任何新希望的曙光,尤其是苏联解体,在他看来更是对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反面肯定。
自由民主的国家是人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这样一个国家的体制在现在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是真实存在的,在其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自由主义典范美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比较高。
在此,我认为他的“既定的历史即为历史的终点”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
事物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否定”,苏联解体就是对于自身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政治专制和过于严重的计划经济等等的“扬弃”。
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在我们看来,有些事情走向衰落必定意味着不好的终结,但实际上这也可以是一个好的开始,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使得事物无法维持的部分消亡,从而从反面促进了事物发展。
现在再看俄罗斯,远比二十年前经济政治一团糟的情况要好了许多,不合理的老人政治已经有所修正,年轻的梅德韦杰夫和普京让俄罗斯经济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如今欧债危机中没有造成太大伤害,普京在位期间,经济还获得一定增长,而如今的俄罗斯也正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由此可见,从当年的苏联解体到今日俄罗斯,不断地量变引发质变,是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已经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对于西方人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治甚至文化上的区分度来说或许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我还是相信,不要局限于教条的某某“主义”,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更为可靠。
在书后译者提问篇当中,译者问福山:“可不可能资本主义正是这一些问题的原因,就因为是根源,所以在同一系统中才没有办法解
决?”福山回答:“没有可能,近数十年,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生活都改善了一点,只是居上层的人又改善得多了一点。
长期来看,每个人都有所取善。
至于社会主义之下,却是恒常的贫穷。
”译者又问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做铺垫,有没有这种可能,福山表示任何对社会主义有所尝试的国家已经尝到了恶果,所以并没有可能。
首先,这里,福山对于未来的历史观念是一种近乎静止的历史观。
因为他只是着眼于现在、过去那些看得见的事实,却无法超出现实做出辩证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一点一点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但是,因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果实大到人们无法忽视,所以,这样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宣扬的“自由民主”等衍生品成了一好百好的宣传物品。
经验主义让他看问题比较狭隘,并且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正在衰亡的事实(苏联解体)中积极的那一方面。
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他想得那么完美,需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本书第五章的“当黑格尔遇到马克思”部分,就阐释了矛盾的普遍性,然而福山明显只愿意用这种正确的马克思式的论调使用在一些起不到关键作用的地方即论述罗马法律的崩溃根源和基督世界经济问题纠纷。
当然,他不说并不代表事实不存在,资本主义也有其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问题:“对未来的历史缺乏辩证观点。
”其次,将资本主义形容成所有人、所有国家都应该遵循的道路,是一个完美且无需苛责的制度。
真的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吗?那么,在美国为什么还会存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还会在最富的曼哈顿旁边依然存在贫民窟?难道说贫民窟确实得到了改善,比如提供吃住但限制自由吗?(有些黑人区贫民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中劳资之间的博弈纯粹是零和博弈,。
因为它需要积累资本,而资本来自劳动力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剩余”,不是通过剥削还能通过什么手段来获得呢?在此,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也指控——“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和老板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种相似并不表示阶级的消失。
”这样一来,还能真正实现福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吗?显然不行。
因为阶级依然存在,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看
到的自由民主只是建立在被人定义为“民主自由”下的一种停留在其表面的生活形态,真正的自由民主依然受到了不平等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第三点,“社会主义是恒常的贫穷。
”首先,在福山回答的那句话中,他清楚地说出“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时日了,就算从他所认为的所谓“历史终结”的一七八七年开始算起,到二十世纪末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更不用说,资本主义产生的更早,发展的总时间也更长。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兴起到福山所处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只有一百年不到的短暂时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他便断定社会主义的结局不会美好,他看到了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在最后时期人民贫穷的情景,就断定社会主义是“恒常的贫穷”。
看到了苏联解体,就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好结果,对于这种制度有所尝试的国家“都”已尝到恶果。
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只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施行情况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就像资本主义一样,美国和欧洲,福山还说他认为欧洲市场更能在他的单向度概念上走得更远呢,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施行在国与国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由此,我们承认了同一制度在不同国家里实行的差异性。
接下来,苏联解体是因为他的“社会主义”将所有人民劳动所产生的物质上缴国家,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崩溃,这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上了歧途。
因为苏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而福山不大愿意去看看其他叫做社会主义却有着不同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古巴。
(应当承认,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看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也是可以谅解的。
)从今天来看,福山主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并没有“恒常贫穷”。
在社会发展平稳有序且教育医疗有保障的古巴,虽然大家都不富,但是大家都一样就相对公平了,更重要的是,也不是“恒常贫穷”。
所以,福山式的停滞性历史思维使得他看问题太过于局限。
正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尝试的失败,证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从苏联失败的教训上获得经验更能促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
主义的理解和实施。
这也正是历史告诉我们的“辩证法”。
下面,我们从一个细节方面去分析一下福山论点的不足之处。
福山论述“历史往一定方向发展(见书p93-p97)”使用的论据是战争的震撼和军
事的发展所带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科技发展并不仅仅运用在军事领域,在后文福山也提到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战争是促使国家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要发展武器发展军事,这一切的需要拉动了经济增长,盘活了国家读书笔记结尾篇四《读书笔记范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范文二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
(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
“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读书笔记范文三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
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
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
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
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