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
❖ 大学生大多是独自离家在外上学,对于新入学的同 学来说,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处 处感到不适应,一时难寻知音,无法倾诉自己的失 落和烦恼,同时,大学生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不再想 过去那样单纯,复杂的人际交往使一些同学更容易 把自己封闭起来,于是孤独成了新生中普遍存在的 心理问题。
下面例举了入学后活动状况不同的两类学 生,猜一猜,谁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生活
❖ B类:刚到新的环境中,非常拘束,胆怯,缺乏方 向感.生怕走动一点儿就迷路,又不好意思开口 向别人求援.所以尽量少走动,少说话,碰到一 定要办的事则只能依在别人后面或者结伴而 行.
❖ 对新环境适应快的学生,很快就成为班级中的重要人 物,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与老师,同学接触多,掌握的信 息多,锻炼的机会也多,能力提高很快,自信心也就逐 渐建立起来了.如何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呢 除了自己 摸索以及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向高年级同学或者同乡 请教.多数老生都很愿意把他们的经验,教训介绍给 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少走弯路.
❖ 想一想:你觉得应该如何帮助小明解开这 个疑团呢
❖ 在中学里,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都由 老师安排,学习效果由老师随时检查。
❖ 而在大学里,班级设班主任,或年级设辅导员, 最多与学生一周见一次面.到了高年级,一个月 也难见到老师一面,而且老师只把握大方向,具 体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 生得做自己的老师.难以适应这种师生关系的 学生,表现为事事等着老师决定,安排。保持着 对老师的依赖和顺从,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老 师没安排的课不主动选,老师没指定的书不主 动读.
5、失望——失落的天堂
“上大学前我想象大学是天堂,无忧无虑,充满快乐。” 一位新生对老师这样说,那么现在呢,他笑着回答: “比地狱好一点。”这是典型的新生入学后的失落 心理,主要原因是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期望 值太高,进校一段时间后,感觉专业不理想,校舍 设备破旧简陋,学风不正,师资水平不高。理想的 天堂变成了人间的现实,失望感伴随而来。某高校 对进校两月以后的几届新生做的调查发现,新生中 认为学校比想象中要好的不超过20%。绝大部分认 为学校比想象中的差或是差得很远。失落的心情让 他们对今后的大学生活失去了信心。
(二)人际环境的适应
❖ 上高中的时候,学生的生活很简单,大部分时间 用来学习,生活中的事情多由家长代替完成,所 以,相对来说,中学生的人际环境简单些,对处 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不高。进入大学后,人 际关系的类型,交往方式都发生了相当的改变。
❖ 小明的困惑:我到学校都好几个星期了, 好像很少看到班主任,没有人布置任务, 都不知道该干什么?
如何适应?
❖(一)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人际环境的适应 ❖(三)语言环境的适应 ❖(四)心理的适应
(一)自然环境的适应
❖ 十七八岁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单独外出旅行的 丰富经验.所以入学旅程中常有父母,亲戚陪同, 或是同学结伴而行.近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由家长专程护送上大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 的学生甚至有亲友陪同.而独自赴学校上学的 则少而又少,这里也包括家境贫寒出不起路费 的人和真正有独立处事能力的人.
❖ 另外还有一类学生,从听命于教师安排,从教师 管束的中学解放出来,一下子接受并喜欢上大 学里宽松自由的生活而走向极端:一切凭自己, 做事从不与任何人商量,视教师的指导为多余. 学习时间的安排也过于随意化,该学习什么不 该学习什么全由兴趣决定,或者单单为追求新 异感觉忽视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导致大学期间 所学知识的结构不合理,或者基础不牢固,以致 学业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3、无措——我是一只恋巢的小鸟
❖ 从青春期开始,每个孩子都向往着独立自由的生活, 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约束。远离家人的大学,使同学 告别了一切都听从家长老师安排的苦读生涯,大学城 里的主人陡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 然而自由也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安排,一切都要 靠自己去开创。不少同学在拥有了渴望的自由时,并 没有因此产生舒适感,相反却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主自 理能力而感到强烈的不适应。缺乏锻炼造成的依赖性 给新生们带来的痛苦矛盾从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 各方面反映出来,尤其是在受到一些挫折到时候,新 生们就会恋家想家不能自制。
❖ 这些大学生以完成基本的学分为目的,缺少与 教师的主动交往,对自己没有进一步发展,提高 的要求.能够较好适应这种师生关系的学生,则 能自己确定学习和发展的目标,自己制定学习 计划,自己安排时间表,自己选课,自己检查学 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请教师帮助解决 困难,定期向教师汇报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计 划与教师共同探讨.
环境改变引发心理适应问题
❖ “入学前,我以为大学是一座神圣的知识 殿堂,应该是明窗净几,充满着诗情画意。 然而,入学后,我对大学的憧憬完全破灭了。 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无所适从,教学方法让 我摸不着头脑,条件之差让人难以接受。大 学新生活不但未给我带来满足和快乐,相反, 我心里却充满了失落、自卑和压抑,不知怎 么办好。"
2、失落——丧失的自信心
❖ 在中学,大家大多是家庭中的中心,是学校里的佼 佼者,但是,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周围的同 学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除少数人可以保 持原来的中心位置和重要角色,不少同学在从中心 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自我评价受到了冲 击,他们忽而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发现自己 变得渺小无能了,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1、茫然——失去动力的火车
❖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同学们犹如一列疾驰飞奔的 列车,目标就是大学。家长殷切的期望,老师无处 不在的督促,都成为这列火车一刻不停飞奔的前进 动力。可是跨入大学校门,列车到达了终点,同学 们的心情突然放松,顿然失去了冲力,前途目标骤 然消失,老师家长的督促叮嘱带来的压力一下也没 有了,这种前无目标,后无动力的“自由”状态, 导致许多大学新生感觉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 过且过。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没劲,逃课; 下课无聊,泡网吧,打游戏,睡懒觉,彷徨中找不 到自我,于是,情绪低落、无聊迷茫的心理状态。
❖ 大学生对学习的计划,时间的安排一定要有整体化既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又要参考其他长辈,同学的意见, 尤其是教师的意见.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同过分依赖 教师一样不可龋人际环境的适应中问题最多的还是 同学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发展?
❖ 发展是个体的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原 有的心理系统和调节系统在个体实践活 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使个体的身心 机能和品质随着个体的成长而相应地起 着积极变化的过程。
发展和适应的关系
❖ 发展和适应是辩证的统一,适应是为了发展, 发展是适应的一种结果,可以说,动态的、 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
❖ 带着“金榜题名”的喜悦,带着五彩斑斓的梦 想,带着卓尔不群的追求,带着一份新鲜和希冀, 带着一种自信与不羁,新生们春风得意地跨入了 优美的大学校园。近一个月紧张而严整的军训 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我们憧憬着、盼望着 那充实、浪漫、朝气蓬勃而又诗意盎然的大学 生活。然而,几个月下来,许多同学发现,大 学生活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这里同样郁 结了苦楚与忧伤,困聚了烦躁与焦虑,生活中 欢乐与痛苦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 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 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 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
❖ 适应有两层内涵:
❖ (1)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 筑良好的心理机制的过程。这种心理机制有 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下面例举了入学后活动状况不同的两类学 生,猜一猜,谁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生活
❖ A类:入校后一经安排好行李,马上就到校园的 各处熟悉情况,了解办公室在什么地方.教室, 图书馆的使用规定,食堂的开饭时间,如何购买 澡票,甚至学校有几个门.商店,电话亭的位置 等,都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这样,在办理各种 手续,解决各种问题时就会比别人更顺利,更节 省时间,更早适应新环境,而且,还可以给那些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
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 邓小平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三起三 落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这位坚毅的伟人的意志, 也印证了一句古老的名言:
❖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从邓小平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领悟到历史的 潮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对 一个伟大的领袖来说,最重要的是用锐利的 眼光观察和缜密的思维进行思考,紧紧把握 住历史发展的命脉,从中发现自己的位置。
❖ 从中学时代走过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 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都要有一个适应的 过程。这种适应包括对客观环境的改变,人 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的适 应。
❖ 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大学生们 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 大家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 盾。
❖ 由于环境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的生理 性在不断地成熟,所以适应总是暂时的、相 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个体就是不断地通 过适应、发展、再适应、再发展,促使自己 的心理不断地成熟,从而驾御新的环境。
❖ 邓小平性格中有着非凡的韧性,他一生中曾有三次 被打倒的曲折经历,却始终不屈不挠。
❖ 第一次:1931年在江西根据地时,邓小平曾担任 瑞金和会昌、寻邬、安远三县县委书记。当时, “左”倾的临时中央迁到江西苏区后,排斥毛主席 的正确领导,批判邓(小平)、毛(泽覃)、谢 (唯俊),邓小平第一次被撤职打倒。
❖ (2)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 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 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因为环境 和个体都在变化之中。
什么是积极的适应?
❖ 积极的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它有两 层含义: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环 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选择和抗 争,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这是 发展的适应。
❖ 第二次:“文革” 开始后,他同刘少奇一起被打 倒。
❖ 第三次:1973年,邓小平复出,经毛主席提议任党 中央副主席,因积极纠正“左”倾路线,于1976年 年初第三次被打倒。
❖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于1977年重新任党内 副主席。
❖ 邓小平曾说: ❖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
2、失落——丧失的自信心
❖ 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 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 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 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 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
2、失落——丧失的自信心
❖ 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 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 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 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 内向孤僻。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 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此时的考入大学的自豪和 喜悦,会随着面临的一连串的不适应和挫折而消失 得无影无踪,心中的优越感一下子跌落为自卑感。
❖ 案例:刘某,男,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学好了,将来 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就一头扎进计算机房. 两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计算机水平虽有较大提 高,有一家公司还同意他一毕业就聘用他,但同 时他也接到学校的劝退通知,该生旷课达80%, 有六门基础课亮红灯.
❖ 你如何看待刘某的行为,你觉得他这样做值得 吗 为什么?并谈谈大学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 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
(一)自然环境的适应
❖ 说起入学时的旅程,一些大学生认为,第一次离家远行, 的确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但是经过这第一次独立处 理事情的锻炼,如买车票,转车签证,托运行李等等,就 觉得自己有点儿像大人了.这种感觉正是他们走向成 熟的良好起点.校园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对校 园环境的熟悉和充分了解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在这个 环境中自如地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