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
东汉末,群雄四起,争相割据,中国又成分裂之局。
曹操继董卓之后起于东方,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逐渐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地。
建安十二年(207年),又率大军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至柳城(辽宁朝阳),击败乌桓。
至此,奄有大河南北,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刘备在荆州投靠刘表,据守襄樊;孙权称雄江左,恃险自守。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十几年间,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遂形成天下三分的形势:
1.魏
赤壁战后,曹操统一全国的努力受阻,退回北方。
建安十六年(221年),兵出潼关,削平马超、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取得关中及凉州地。
建安二十年(215年),又战败张鲁,攻占汉中(今陕西汉中),完全统一了北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这时,北部边疆缩小,今陕西北部,甘肃、宁夏东部,内蒙古河套以内及山西西北一隅,均为羌胡所夺。
西部边疆仍沿汉旧,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设西域长史府于海头(汉楼兰故址)、戊己校尉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以管辖西域地区。
并封车师后部(今新疆吉木萨尔)王壹多杂为“守魏侍中,号大都尉”。
“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并遣子入侍。
魏王朝疆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北据塞外,西达葱岭,南并秦岭,逾淮水,以广陵、合肥、夏口(今湖北武昌)、襄阳、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地与吴、蜀相距,略有今山东、河南全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的大部,陕西中部,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半岛的北部。
2.蜀(汉)
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湖南长沙)、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江夏(今湖北鄂城)、南郡(今湖北江陵)二郡,占有荆州的大部。
建安十九年(214年),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
二十三年(218年),打败曹操,占有汉中。
同年,又夺取襄樊(今湖北襄樊),是为刘备势力鼎盛时期,但第二年,关羽败亡,荆州之地复为吴、魏所夺。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蜀中自称汉皇帝,建都成都。
置降都督控制南中(包括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古西南夷地。
以后西南夷族统治者发动叛乱,诸葛亮于蜀建兴三年(225年)进军滇池,平定南中后,分建越嶲、牂柯、兴古、建宁、云南、永昌六郡。
后又在北伐中攻占武都(今甘肃成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曾率军进驻离长安仅百余里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境),但诸葛亮事未成而卒于军中,北伐最后失败。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3.吴
孙权本据江东,赤壁战后,以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中心,向西向南扩展,夺取蜀汉所占荆州之地,并派步骘招抚占据广、交二州(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的士燮兄弟,把势力伸展到岭南;黄龙二年(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进一步加强了大陆人民与台湾的联系。
孙吴王朝疆域所及,东抵东海,南至南海兼有越南北部,北自江北与魏为界,西沿三峡及湘、黔、滇、桂边界附近与蜀汉为界,略有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五省和广西的大部,贵州的东部,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及越南的东北部。
魏、蜀、吴王朝的疆域,魏为最大,吴次之,蜀汉最小。
三国时期中国边境各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大体上仍沿两汉之旧。
惟东汉后期檀石槐所领导的鲜卑部落大联盟,在檀石槐死后即趋瓦解,三国时,漠南的鲜卑族又分裂为许多部。
辽东鲜
卑有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
宇文部居于濡水(滦河)以东,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以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为统治中心;段部居于辽西,以令支(今河北迁安)为统治中心;慕容部也居于辽西,以棘城(今辽宁锦州附近)北为统治中心。
拓跋鲜卑居于河套以北,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为统治中心。
分布于套西的西部鲜卑,有秃发、乞伏等部。
秃发部居于河西;乞伏部则移居于陇西。
在漠北鲜卑之北,丁令、坚昆两部仍居于北海(贝加尔湖)附近及其以西地区。
东北挹娄、夫余、高句丽、沃沮等部活动地区略无变动,他们多与曹魏保持朝贡关系。
西北羌胡入居河套以内,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北部、宁夏东南部及山西西北部一隅。
曹魏在葱岭以东地区,设置西域长史府以代替汉代西域都护府,惟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已非统治所及。
朝鲜半岛北部单单大岭以东,貊所居地区,三国时已列入曹魏版图。
二、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疆域
1.两晋的疆域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于泰始元年(265年)建立西晋,仍建都洛阳。
西晋虽继魏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后,又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而恢复统一,但是国力衰微,疆域只略当三国的总和,不能恢复两汉之旧,且为时短暂,至建兴四年(316年)即为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所灭。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被推戴为东晋皇帝,都于建康(三国时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称),从此南北又复分裂。
偏安于江左的东晋政权,仅保有江、淮以南诸州郡,南达越南东北部地,而淮水南、北一带,又是南、北双方争锋所在,以致疆域时有变迁。
其在西部,因有成汉的建立,初时还不能领有四川,到永和四年(348年)桓温灭汉,才取得梁、益二州。
但宁康元年(373年)又被前秦苻坚攻取,苻坚败后复为谯纵所割据,于义熙元年(405年)称成都王。
义熙六年(410年),东晋刘裕北伐,攻灭南燕,占有今山东东部地;义熙九年(413年),西征巴、蜀,从谯纵手中夺回梁、益二州;义熙十三年(417年),攻灭后秦,取得河南、关中之地。
这时中原地区,东自广固(今山东益都),西至关中,包括徐、青、兖、豫、并、雍、司诸州之地,以及梁、益二州全部收复,这是东晋王朝版图最大时期。
但因刘裕急于赶回建康夺取东晋帝位,复轻易放弃关中,次年即被赫连勃勃所夺。
东晋王朝的疆域北抵淮南、江北,西有巴、蜀(成汉衰亡之后)、云、贵,东濒东海,南达南海,兼有交趾,略有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八省及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湖北中、南部,兼及越南和缅甸的东北部。
2.北部中国各族政权的分裂割据
永嘉之乱后,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年)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先后建立了二十个政权。
其中主要的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与夏、成汉等十六国。
诸国中领土以后赵、前秦为最广,而前秦尤甚,北方诸部尽入其版图,与东晋呈对峙局面。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疆和西陲各族分布的情况有所变化。
自漠北鲜卑进入中原,其地为柔然、高车所据。
柔然《魏书》作“蠕蠕”,这是拓跋魏对它的鄙称,南方人则称它为“芮芮”或“茹茹”。
据《魏书·蠕蠕传》说:“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其始祖木骨闾原为拓跋鲜卑贵族的奴隶。
闾子车鹿会时,脱离拓跋鲜卑独立,自号“柔然”。
高车即丁零,北方人称为敕勒,敕勒人以造车著名,所造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
其时高车由于巳尼大水(贝加尔湖)一带向南伸展势力至頞根河(鄂尔浑河)流域,柔然则分布于燕然山(今杭爱山)及頞根河以南。
东部鲜卑的三支,慕容部的慕容皝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建立前燕。
次年,联合后赵石虎,攻灭段部。
建元二年(344年),又攻灭宇文部,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则分为契丹与库莫奚,散居于大辽水(今辽河)上游松漠之间。
慕容部的一支,酋长徒何涉归的庶子吐谷浑,自青山(今辽宁义县境)率部西迁到陇西桴罕(今甘肃临夏),其子孙逐渐征服了今青海地区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
漠南拓跋鲜卑大单于猗卢于晋建兴三年(315年)称代王,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为南都。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什翼犍在位时,国力强盛,其疆域跨有今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北部,部众数十万人。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亡于前秦苻坚。
河西的西部鲜卑,在前秦瓦解的前后,也向南发展,乞伏部和秃发部先后在陇西地区和河湟至河西走廊东部建立起西秦及南凉政权。
东北高句丽趁中原战乱之机,略取平州乐浪、带方二郡。
中国北方政权统治所及已不出辽东。
东晋十六国时期,除前秦一度统一北部中国外,其他各国或据数州,或窃一方,广袤不等。
十六国之外,还出现其他一些小国,只是附庸性质,无足称述。
十六国的疆域变迁分述如下:(1)前赵
匈奴刘渊于永兴元年(304年)首先建立汉国,初都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略取太原、上党及西河地。
永嘉二年(308年),复取平阳、河东二郡,徙都蒲子(今山西隰县)。
次年,又徙平阳(今山西临汾),势力逐渐向南发展。
刘渊子刘曜于建兴四年(316年)灭西晋,大兴二年(319年)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
大兴三年(320年),复西取陇右,南降仇池,西逼凉州。
“二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
其地略有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
(2)成(汉)
賨族李雄建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初称“成”。
咸康四年(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
建兴二年(314年),北取汉中,东略涪陵、巴郡,西收汉嘉、越嶲。
其后,又东取巴东、建平,南略宁州。
盛时,“东守三峡,南兼僰、爨,西尽岷、邛,北据南郑”。
略有今四川中部及东部,陕西西南部及贵州东北部。
(3)前凉
汉人张轨,本西晋凉州刺史,建武元年(317年)晋室南渡时据保河西自立,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成为中州避难之所。
大兴三年(320年)子张茂继位后,东取陇西地以置泰州。
张骏继位后,咸和二年(327年)在车师前部置高昌郡(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归沙州(今敦煌)管辖,是为郡县制度推行于西域之始。
咸康元年(335年),沙州刺史杨宣率军征讨焉耆、龟兹,于是西域诸国“并遣使诣姑臧奉贡”。
前凉政府仍沿袭西晋制,设西域长史府于海头。
“张氏盛时,尝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今甘肃北部额济纳旗东南)”,在诸凉国中疆域最广大,略有今甘肃河西地区,宁夏西部,青海东北部及新疆大部。
(4)后赵
羯族石勒于大兴二年(319年)在河北冀州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先后削平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及青州曹嶷等地方割据势力,又在南面设防,抵御东晋祖逖的北伐。
祖逖死后,于咸和二年(327年)恢复了河南地区。
次年,又攻占南阳和寿春,四年(329年),攻灭前赵,进并秦陇,统一了北方,与东晋以淮水为界。
咸康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
石赵盛时,“其地南逾淮、汉,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成为与东晋隔淮对峙的大国。
其声威远及西域和辽东塞外,河西鲜卑,凉州的张骏,西域的高昌、于田、鄯善、大宛,以及东北的高句丽、肃慎等,均遣使进贡。
其地略有今山东全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的大部,江苏、安徽的北部,甘肃、宁夏的东部及内蒙河套地区。
(5)前燕
辽西鲜卑族慕容部领袖慕容皝,于咸康三年(337年)建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
慕容皝在位时,东破高丽,北灭宇文部,袭破夫余,成为东北强国。
永和五年(349年),子慕容皝继位,南下夺取后赵幽州。
次年,徙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部)。
后又进略冀州,东取
青、齐,南规河南,升平元年(357年),迁都于邺。
复西取并州,南略豫、兖。
“慕容燕盛时,南至汝、颍,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略有今山东全省,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的大部,及江苏、安徽的北部。
(6)前秦
氐族苻健建立于永和七年(351年),都长安。
侄苻坚继位后,太和五年(370年)灭前燕。
咸安元年(371年),取仇池。
宁康元年(373年),进占汉中,取梁、益二州,南中的邛、笮、夜郎皆降,遂于汉中、巴、蜀、南中分置梁、益、宁三州。
太元元年(376年),灭前凉,尽取河西地,任命杨翰为高昌太守。
同年,又灭鲜卑拓跋部在河套外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
四年(379年),夺取东晋襄阳、顺阳、彭城、下邳诸郡,占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广大地区。
八年(383年),率大军南下攻晋,淝水之战失败,未能实现其统一中国的意图。
时西域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亲来长安,要求复置西域都护,苻坚命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
光降服焉耆、龟兹,西域诸国“不远万里皆来归附”。
于是,设西域大都护于高昌,西域校尉于龟兹(今新疆库车),控制了西域地区及漠北柔然等部,是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
“苻坚盛时,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北尽大碛”,略有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九省区,四川东部,内蒙古南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以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
(7)后秦
羌族姚苌建于太元九年(384年),初据北地(今陕西耀县),十一年(386年),称帝于长安,国号大秦,因区别苻氏前秦,故称后秦。
与前秦相持于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间。
太元十八年(393年)姚兴继位后,灭前秦,降西秦,取后凉,南凉、北凉及西凉“皆遣使降兴”,并南夺梁州,东取豫州,成为西方强国。
极盛时其地“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略有今陕西、河南大部,甘肃、宁夏东部,内蒙古河套以南及山西的西南部。
(8)后燕
前燕鲜卑贵族慕容垂于太元九年(384年)建立,初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后徙龙城。
垂本苻坚大将,淝水战后自立,分兵略地,先后攻占前秦苻丕据守的邺城,打败割据河南的丁零翟钊,以及定都于长子(今山西长治)的西燕慕容永,几尽复前燕故土,与后秦分别据有关东、关西。
垂死后,为北魏所攻,丧失中原邺及河北地。
“后燕盛时,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南不及淮,较前燕版图稍有缩小,略有今山东省,河北、辽宁、山西的大部及河南的北部。
(9)西秦
鲜卑族乞伏国仁建于太元十年(385年),都苑川(今甘肃榆中)。
国仁本苻坚大将,淝水战后自立。
太元十三年(388年)乞伏乾归继位后,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南取陇西,打败仇池杨定后,其势力一度达到川北。
乞伏炽磐在位时(412—427年),迁都于枹罕(甘肃临夏东北),西取南凉乐都(今青海乐都),拓地至青海湖以东一带。
“乞伏盛时,其地西逾浩亹(青海大通河),东极陇、坻,北距河,南略吐谷浑(今青海一带)”。
略有今甘肃陇西及青海东部一隅。
(10)后凉
氐族吕光于太元十一年(386年)建立,都姑臧。
光本苻坚旧将,奉命征西域,攻下龟兹,“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回师途中,闻苻坚淝水战败,自领凉州刺史。
后闻苻坚已死,便自建年号。
麟嘉六年(394年),吕光任命其子吕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
其疆域盛时略与前凉同。
(11)南凉
鲜卑族秃发乌孤于隆安元年(397年)建立,都廉川堡(今青海乐都)。
后攻占金城,称武
威王。
三年(399年),秃发利鹿孤继位,夺后凉河湟诸郡,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
五年(401年),改称河西王。
元兴元年(402年),秃发傉檀继立,还都于乐都,改称凉王,故史称南凉。
二年(403年),后凉为后秦所灭,傉檀乘机北据后凉故地,于义熙二年(406年)迁都故臧(今甘肃武威)。
后在北凉、西秦进攻下,仅存乐都、西平、广武、浩亹四郡地。
“南凉盛时,东自金城,西至西海(青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今甘肃古浪县附近)”,略有今甘肃中部及青海东北部。
(12)北凉
匈奴族段业与南凉同年建立,都张掖。
沮渠蒙逊在位时(401—432年),积极向外扩张,夺取南凉姑臧,即迁都于此。
义熙八年(412年),称河西王。
刘宋永初二年(421年),灭西凉,尽得酒泉、敦煌等地。
元嘉十九年(442年),又向西略取鄯善、高昌,西域三十六国都向他称臣。
盛时,“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几乎尽有前凉的疆域,略有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兼涉青海、新疆的一部。
(13)南燕
鲜卑族慕容德于隆安二年(398年)建立,初都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
四年(400年),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北)。
“南燕之地,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北薄于河”,略有今山东东部地。
(14)西凉
汉人李暠建于隆安四年(400年),都敦煌。
暠西略玉门以西诸城,尽有西域,东取酒泉。
义熙元年(405年),为东抗北凉,迁都酒泉。
盛时,疆域达玉门关外,远及西域,略有今甘肃西北端及新疆的大部。
(15)夏
匈奴族赫连勃勃于义熙三年(407年)自称大夏天王,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
义熙十三年(417年),乘刘裕灭后秦之机,进据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
次年,率军攻取长安,并向东略地。
“勃勃盛时,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
略有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以南,兼涉宁夏及甘肃东部。
(16)北燕
鲜卑化汉人冯跋于义熙五年(409年)夺取后燕政权建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
据有后燕故土辽西之地,略有今河北蓟运河以东及辽西地域。
(17)魏
拓跋鲜卑什翼犍孙拓跋圭乘苻坚淝水战败前秦瓦解之际,东山再起,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旋迁都盛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圭东破库莫奚,西破高车、柔然,并灭匈奴别部刘卫辰。
二十年(395年),战败后燕。
两年后,攻占晋阳、真定、信都、中山、邺等地,进入中原。
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即帝位,改元“天兴”,这就是北魏道武帝。
以后终于入主中原,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王朝。
三、南北朝对峙时期的疆域
刘裕于元熙二年(420年)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朝。
随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元嘉十六年(439年)统一了北方,历史上进入南北朝时代。
这一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刘宋、萧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南朝刘宋沿袭东晋旧业,都于建康。
这时长安虽已没于夏国,但是河南州郡,多半还在宋朝的控制下。
《宋书·州郡志》以大明八年(464年)为记载标准,当时二十一州地方,东濒河、济,西界秦岭,都入刘宋版图,这是刘宋疆域极盛时代。
及至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大举入侵,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的梁、谯、陈、南顿、陈留、颍川、汝南、新蔡、汝阳、汝阴诸郡,尽为所夺。
疆域又复缩小,几乎回复到东晋原有的版图。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传至明帝萧鸾建武末(498年),沔北南阳、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及北义阳五郡,复为北魏所夺。
永元中(499—500年),又失寿春、合肥、建安(今河南固始)等淮南地,疆域较宋末更见削小。
北魏道武帝子明元帝拓跋嗣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嗣位,国势日盛,当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立国后,明元帝即南下与刘宋争夺河南地,扩展到黄河以南的许昌、汝阳等地。
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国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
神四年(431年),夏灭西秦;同年,吐谷浑灭夏,献于魏,北魏悉得关中地;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得辽西地;五年(439年),灭北凉,取得凉州,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魏军占据吐谷浑河、湟地区后,继续西进,驻鄯善,西域臣服。
九年(448年),任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之,赋役其人,比之郡县”,并在焉耆设镇,命万度归率兵驻守,加强了在西域的统治。
拓跋焘并率大军南进攻宋,临江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而退。
从此,进入南北朝长期对峙局面。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466年),夺取刘宋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地。
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二十二年(498年),略取萧齐沔北五郡,宣武帝元恪初(500年)又得寿春、淮西,以后在西部并扩张到剑阁以北,“于是魏地北逾大碛,西至流沙,东接高丽,南临江汉”。
这时的高句丽是跨鸭绿江建国的,其实北魏势力东部已不能到达辽东,西部约沿今甘、青突入新疆的东南部,北部达到阴山以北的大漠,西南拥有汉中,突入四川的剑阁,而东南则已逾过淮南了。
宋、齐与北魏对峙时期,北方的柔然汗国日渐强盛。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柔然丘豆伐可汗在位时,征服漠北敕勒诸部,其控制的地域:“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
常兴兵南侵北魏,西略高昌、于阗。
北魏初期,为拱卫首都平城,于北部沿边设置六个军事据点,即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后移至乌拉特前旗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
后又增加高平(今宁夏固原)、御夷(今河北赤城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西南)三镇,共九镇。
泰常八年(423年),又自赤城至阴山筑长城,延袤二千余里,以加强边防。
北魏统治者也常出击柔然,双方兵革连年,太武帝神二年(429年),亲率大军大败柔然可汗大檀于栗水(克鲁伦河),柔然及所属高车诸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
柔然在与北魏长期战争及敕勒人民的反抗斗争下,五世纪后期,国力也趋衰弱。
居于鹿浑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北鄂尔浑河东侧)西北的敕勒部,在公元四世纪末日益强盛,“常与蠕蠕为敌,亦每侵盗于国家(魏)”。
后为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所征服。
太武帝拓跋焘于神二年(429年)大败柔然时,又遣左仆射安原等率部征服贝尔加湖畔的东部敕勒,“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
北魏政府将他们迁徙于漠南,对漠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高昌的北山(博格达山),有由剑水(叶尼塞河)上游迁徙来的游牧民族突厥族。
据《北史》和《周书》记载,突厥为“匈奴别种”,姓“阿史那氏”。
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高昌,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以锻铁生产为柔然奴隶主政权服役,被柔然奴隶主称为“锻奴”。
东北地区今黑龙江上游一带有乌洛侯,根据《魏书》记载,其地“西北有完水(今额尔古纳河),东北合于难水(今黑龙江下游),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今贝加尔湖),即所谓北海”,当在今大兴安岭一带。
乌洛侯东有室韦,居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游至嫩江地区。
公元五世纪,乌洛侯与室韦相继与北魏发生联系,经常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