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_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
20O4年第49卷第5期(总第196期)
2OO4V o1.49No.5(GeneralNo.196)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曾艳兵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3;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严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
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
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
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
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叙述策略;叙述视角;外在叙述;内在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5—0061—05 1912年9月23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
在22,23日夜间,从晚上l0点到清晨6
点,我一气呵成写完了《判决》.由于一直坐着,
我的腿如此发僵,以至都不能将它们从桌子底
下移出来.当故事情节在我面前展开时,我处
在极度的紧张和欢乐之中……,这才是写作的
唯一方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只有像这样完全
身心开放……,写作期间我的情绪是:高兴.
这时卡夫卡29岁,在此之前他只发表过几篇他
认为毫无价值的新闻特写.《判决》是他自己满意的
第一篇作品.它以一种不可动摇的艺术的真实性表
现了他最深层,最矛盾的感情.卡夫卡说,"这个故
事就像是从我身上正常生下的婴儿,粘满了污垢和
泥浆"_l第6卷,哪.这一次卡夫卡不再掩藏他的作
品,而是一反常态地急不可待地将小说朗读给他的
妹妹及所有的朋友听.卡夫卡写完小说后喜悦压倒
了疲惫,就像任何刚刚作了父亲而自豪的人一样,早
晨6点钟他冲进妹妹奥特拉的房间,给她朗读《判决》.两天以后他在奥斯卡?鲍姆家里充满感情地解
释道:"在小说临近结束时,我不由自主地将手捂在
脸上,眼里充满泪水.小说的必然性得到了证实."
并且,下个月,当威利?哈斯邀请他公开朗读他的作
品时,他欣然应允:"我当然接受你们赫尔德尔学会
的邀请;事实上它将给予我最大的快乐.我将朗读
《判决》,小说将登在《阿卡狄亚》上;朗读大约需要半小时.参加朗诵会的是些什么样的听众?……穿日
常便服行吗?(多余的问题,因为我也没有别的衣服)."[2](在生命行将结束时,卡夫卡愿意保留的
不多的作品中第一篇就是《判决》.毫无疑问,这篇
小说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
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
曼给他在俄国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告之自己订婚的
消息.然后,他带着写好的信来到父亲的房间里,父
亲怀疑儿子在彼得堡真有这么一个朋友.格奥尔格
转而关心父亲的身体,他帮父亲脱掉外衣,将他抱到
床上,并帮他盖好被子.父亲大怒,道出事情的真
相:那位在俄罗斯的朋友什么都知道,父亲就是他在
这里的代表.然后父亲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飞
奔到河边,悬空吊在桥栏杆上,低声喊道:"亲爱的父
母亲,我可一直是爱你们的."…【第1卷说完就松手
让自己落入水中.
关于小说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布
罗德曾称这篇小说是"这样一个暴戾的故事,尽管儿
子善良恭顺,却仍被父亲视为执拗残暴,遭到判决而
终于'自溺而死'……这个短篇,乍看起来,似乎是一
*收稿日期:2O04—02—27
作者简介:曾艳兵(1957一),男,湖北崇阳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教授,博士.
61
目了然地按照心理分析学观点来写的,然而几经体
味,其含义却变得越来越隐晦";有人从宗教角度去
理解这篇小说,认为"父亲是……上帝的一个侧面";
有人则以字面意义为基础,分析小说中的疯狂,认为
这个短篇代表了"对疯狂的深刻意义的发
现"l3』脯,m,';有人从父子冲突的角度去理解这篇
小说,认为小说中的父亲就是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
卡夫卡,"这个父亲的幽灵就像是一位神圣的全知全
能者,因为他有权力从更深处,更根本处剥夺那些儿
子们欲证明自己的经济,身体和感情独立的根
源""哦';也有人认为格奥尔格的那位多年来一直
在俄罗斯流亡的朋友,其实就是卡夫卡"内心的自
我,他的创作的自我";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格奥尔格
就是卡夫卡自己,小说是献给卡夫卡的女友菲莉斯的.小说中Frieda(弗莉达)与Felice(菲莉斯)的字
母数一样多,而且开头的字母相同,和平(Friede)和
幸福(Felice)紧密相连;Brandenfeld(布兰登菲尔德) 是Feld[区域]和BauerE农民]的组合,开头的字母也与菲莉斯的名字相同.还有人说,《判决》其实是一部密码,卡夫卡通过它将他的同性恋幻想狡猾地透露,展现出来,并沉迷于其中.而卡夫卡自己则认为,"《判决》至今仍然是一个谜"【3儿'.
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
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_Ei: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小说将读者慢慢r;I入格奥尔格的世界,最初我们对小说中的某暗示视而不见,随后从格奥尔格的视角我们经
历J噩梦,经历了格奥尔格父亲XCJL子幻想世界的挑战,最后格奥尔格的世界土崩瓦解,格奥尔格的视角也随之消失卡夫卡通过这一叙述策略实现了他的创作目的:即将格奥尔格最初的价值体系颠倒过来,展现了在他的忠诚,关心和保护他人,无私,同情和爱的背后的自私,傲慢,颓败,自夸和偏见.随着
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 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小说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一
个引子,写主人公格奥尔格思念他在俄罗斯的朋友, 并给他写信;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中心和重点,描写父
子相见及其斗争;第三部分写父亲对儿子的判决,及儿子对判决的执行.显然,小说的中心事件是非现62
实的,荒诞的,但小说的这种非现实性和荒诞性却是逐渐展开的.
小说一开始便提出了叙事视角的问题:作者用
第三人称,而没有用第一人称叙事,但小说的叙事者却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没有局限的.小说中的一切尽管并不都是通过格奥尔格的眼睛看到的,但至少都与格奥尔格的思想意识有关.比如在第二部分描写父子会面时,对于父亲,我们只知道他在说什么, 做什么,我们所获得的完全是一个外部的印象,至于他在想什么,我们却几乎一无所知;而有关儿子的一切我们却几乎了如指掌.格奥尔格与那位俄罗斯朋友的关系也因为叙述视角的局限,即我们无法通过那位朋友的视角来看问题而产生许多疑虑:格奥尔格果真关心他的那位俄罗斯朋友,以至想帮助他,并分担他的不幸吗?还是格奥尔格因为想到了他与朋友之间的巨大差异因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呢?当我们对格奥尔格的叙述视角产生警觉后,我们便能发现隐含在叙述后面的意义.原来,格奥尔格对朋友的同情是建立在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的.在商业上,朋友的失败反衬了自己的成功:朋友苦心经营的商店"长久以来生意显然清淡",而自己的商行则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营业额增加了五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在个人生活上,朋友"准备独身一
辈子",而自己则正准备与一位富家小姐结婚;朋
友在俄罗斯过着孤独的流亡生活,自己则与家人生
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朋友的不幸使格奥尔格对自己眼下的生活心满意足.
格奥尔格的视野是狭窄的,视野的狭窄意味着
格奥尔格缺乏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和沟通;而叙述视野的变换则意味着意义的变换.家就是格奥尔格的最终选择,而离开家就意味着孤独,危险和不幸, 在这一点上他与他朋友的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格奥尔格的朋友曾劝说他移居俄国,"并且详述了格奥尔格家若在彼得堡设分店,前景将如何如何."而
格奥尔格却毫不动心,他认为他朋友所列的数字同自己现在所经营的范围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他的朋友解释自己三年没有回国的原因,格奥尔格也颇不以为然,"他的解释完全是敷衍文章,说是俄
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容不得一个小商人离开,哪怕是短暂的几天都不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成百上
千的俄国人却安闲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格奥尔格认为,他的朋友即便来参加他的婚礼,也会感到"非常
勉强,自尊心受到损害,也许他会嫉妒我,而且一定
会不满意,可是又没有能力消除这种不满,于是只好
孤独地再次出国."格奥尔格与他的朋友由于价值评判体系的不同,他们所关注和看重的生活也大相径庭,因此,通过格奥尔格的视角来评判朋友的生活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
那么,格奥尔格果真关心或同情他的朋友吗?
或许这种所谓的关心和同情其实不过是格奥尔格保卫自己的一种策略?朋友的不幸就是格奥尔格感到生活优越的基础.格奥尔格通过贬低他的朋友,通
过想象他朋友的无助,落魄和卑贱以使自己获得某
种满足和陶醉.在想象中他的朋友完全变成了被他彻底击败的竞争者:
对于这样一个显然误入歧途,只能替他惋
惜而不能给予帮助的人,在信里该写些什么呢?
或许应该劝他回国,在家乡定居,恢复同所有旧
日友好的关系,——这不会有什么障碍的——
此外还要信赖朋友们的帮助?但是这样做不就
等于告诉他,他迄今为止的努力都已变成泡影,
他最终必须放弃这一切努力,回到祖国,让人们
瞪大眼睛瞧他这个回头的浪子;这不就等于告
诉他,只有他的朋友才明白事理,而他只是个大
孩子,必须听从那些留在国内并已经取得成就
的朋友的话去行事.
格奥尔格表面上对朋友的关心实质上是给予他一种精神打击,其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证明自己在同代人中的聪明机智,幸福美满.那么,格奥尔格果真希
望他的朋友回国吗?既然他的朋友回国定居"不会
有什么障碍",那么,回国怎么又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呢?显然,这里并非没有障碍,然而真正阻止朋
友回国的障碍不在别人,而在格奥尔格自己.
小说中有关回头浪子的寓言暗示了这一点.
《路加福音》第l5章记载:耶酥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
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
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
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赀产.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
又遇着那地方的大饥荒,就穷苦起来."后来他醒悟
过来,又回到父亲那里去.父亲便动了慈心,"跑去
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并杀了肥牛来欢迎
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大儿子便生气了,父亲便劝
他道:"儿啊!你常和我同住,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格奥尔格就像是那个守在家里兢兢业业的大儿子,他的朋友则是那个在外面冒险放荡的小儿子.在内心深处,大儿子并不欢迎他那
耗尽资产的兄弟回来,他不希望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小说一开始,格奥尔格对他的朋友的否定态度
还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后来这种态度就变得越来越明显,清晰.起初,格奥尔格不愿意他朋友知道他订婚的消息,后来又说他不能阻止他的朋友通过其他的途径获悉他们结婚的消息,最后他又改变主意,觉得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他的朋友,"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但是,格奥尔格总是在信中写些无关紧要的事,名义上是"不要打扰他的朋友",实际上是阻止他的回国.这样,"格奥尔格在三封隔开相当长时间的信中,接连三次把一个无关紧要的男人和一个同样无关紧要的女人订婚的事告诉了他的朋友,结果完全违背了格奥尔格的意图,这位朋友竞开始对这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兴趣."于是,格奥尔格索性将自己订婚的消息告诉了他的朋友:"我已经和一位名叫弗丽达?勃兰登菲尔德的小姐订婚了,她出身富家,是你出国以后很久才迁居到我们这里来的,所以你可能不会认识.将来反正还有机会告诉你关于我未婚妻的详细情况.今天我只想说,我非常幸福;你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只在这一点上起了变化:你现在有了我这样一个幸福的朋友,而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朋友了.此外,我的未婚妻——她嘱我向你致
以亲切的问候,不久还会自己写信给你的——也将成为你的真诚的女友,这对于一个单身汉来说,不会是无所谓的吧."但这与其说是格奥尔格关心他的朋友,不如说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最后他虽然邀请了他的朋友来参加他的
婚礼,"我知道,以往你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来看我们,难道我们的婚礼不正是一次可以扫除障碍的机会吗?"但是,格奥尔格真正想说的,还是最后那句话:"不管怎样,你还是不要考虑太多,而只是按照你自己的愿望去做吧."格奥尔格最后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小说进入第二部分.格奥尔格去看望他
父亲,小说中的怪诞和非现实成分越来越浓,但他们谈论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格奥尔格告诉他父亲,
他给彼得堡的朋友写了封信,告诉自己订婚的事.
但他父亲的一句话使他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根基:"难道你在彼得堡真有这样一个朋友?"格奥尔格没有回答他父亲提问,转而却开始关心他父亲的身体:
别去管我的朋友了.一千个朋友也抵不上
我的父亲.你知道,我是怎样想的?你太不注
63
意保重你自己了.年岁可不饶人.商行里的事
没有你我是不行的,这你知道得很清楚,但是如
果因为作生意而损坏了你的健康,那么我明天
就把它永远关门.这样可不行.我们必须改变
一
下你的生活方式.并且必须彻底改变.
格奥尔格所做的一切在于降低父亲的地位,使他不再成为自己的威胁,这就像他对朋友的怜悯一样,其目的在于肯定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地位,不希望发生什么变化."不行,父亲!我要请个医生来,我们都
遵照医嘱行事.我们要把房间换一换,你搬到我前
面的那个房间去,我搬到这儿来."格奥尔格通过像
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父亲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然而,
他的父亲却"仍然是一个魁梧的人",当儿子将他安放在床上,并帮他遮盖严实后,他的力量突然进发出来."'不!'他父亲打断了他的答话喊道,并用力将
被子掀开,一刹那间被子全飞开了,接着又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只用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
'你要把我盖上,这我知道,我的好小子,不过我可还没有被完全盖上.即使这只是最后一点力气,但对
付你是绰绰有余的."'这里"盖上"(COV el~up)一词
又有埋葬的意思,父亲显然明白儿子用这个词的意思.
拒绝交流和沟通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格奥
尔格最初想到他那位远在俄罗斯的朋友时就涉及到这一主题,"据他自己说,他从来不和那儿的本国侨
民来往,同俄国人的家庭也就没有什么社交联系,并且准备独身一辈子."与这位朋友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是不可能的,"鉴于这些原因,如果还想要和他继
续保持联系的话,就不能像对一个即便远在天涯的人那样毫无顾忌地把什么话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 格奥尔格与他父亲更是缺乏交流和沟通.他的房间与父亲的房间仅相隔一条狭窄的过道,但"他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来过了.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到父
亲的房间里去,因为他在商行里经常同父亲见面,他们又同时在一个餐厅用午餐,晚上虽然各干各的……
,他们总要在共同的起居室里坐一会儿,各人看
自己的报纸."格奥尔格与父亲虽然不乏见面的机会,但他们却没有交流与对话;有时他们的身体虽然靠在一起,但精神却相互隔离,而报纸就是他们最好的精神隔离物.在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上,格奥尔
格与他的朋友并没有多少区别,而父亲却总想透过报纸看到些什么,"父亲坐在靠窗的一个角落里,这个角落装饰着格奥尔格亡母的各种各样的纪念物, 他正在看报,把报纸举在眼前的一侧,以弥补一只眼64
睛视力的不足."父亲果真在看报纸吗?这一点作者在后面有明确的交代."你以为,我在看报纸吗?"父
亲的反问使格奥尔格恍然大悟,"这样说来你一直在暗中监视我!"
格奥尔格在与父亲会面时始终拒绝交流,并总
在回避父亲的问题.格奥尔格通过长篇大论地对父亲表示关心而回避父亲的问题;父亲的回应简单明了,不动声色,"'格奥尔格!'父亲轻声说,身子一动
不动",但却透露出一股威严和力量.随后,格奥尔
格又像照顾小孩一样替父亲脱睡衣,裤子,袜子,并将他抱到床上,盖好被子.他希望父亲是衰老的,虚弱的,甚至是卧床不起的,不再是那个给他带来威胁的人.然而,他父亲仍然十分强壮,依然是一个巨人."你把你父亲按倒在床上,不叫他动弹.可是他
到底能动还是不能动呢?"强大的父亲又一次击败了虚弱的儿子.儿子这一回本能的反应是:"你真是个
滑稽演员(youcomedian)!"但话一说出口就后悔,甚至咬疼了自己的舌头.后来,当父亲说彼得堡的朋
友什么都知道,甚至比格奥尔格还清楚一千倍时,格奥尔格说,"一万倍!.'''格奥尔格说这话本来是想取笑他父亲的(makefunofhisfather),但是这话在他嘴里还没有说出来时就变了语调,变得非常严肃认真."格奥尔格害怕认真地对待现实问题,正如他父亲所说:"你总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ioker)."格奥尔格试图通过游戏,玩笑或表演来同现实拉开距离,以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侵害.
通过格奥尔格的叙述视角我们可以进入他的内
t5世界,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细微变化,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一幅非现实的图景.这幅图景与格奥尔格父亲心中的那幅现实图景完全不同,是父亲将现实性带入了格奥尔格的非现实世界,而我们从格奥尔格的视角所看到的,却是非理性,恐怖和非现实性的突然爆发.于是,理智以非理智的形式出现,幻觉变得秩序井然,以至于对于幻觉的破坏反而被当成了幻觉.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觉察到父亲的世界才是
真正的现实,格奥尔格本能的反应反而更接近真实: "我的父亲仍然是一个魁梧的人."当父亲拒绝了格奥尔格的安排,并不将自己当作是一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年迈体弱的老人时,真实才浮现在我们眼前: 长久以来他就已下定决心,要非常仔细地
观察一切,以免被任何一个从后面来的或从上
面来的间接的打击而弄得惊惶失措.现在他又
记起了这个早就忘记了的决定,随后他又忘记
了它,就像一个人把一根很短的线穿过一个针
眼似的.
格奥尔格在他的安全保护体系被击得粉碎后不得不接受父亲的最后判决,"现在你才明白,除了你以外
世界上还有什么,直到如今你只知道你自己!你本
来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可是说到底,你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
死!"父亲将格奥尔格的世界与其他人生活的世界区分开来了.格奥尔格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其他人
有独立于自己的价值.他虽然已长大成人,但他的
内心仍然是个孩子.他曾说他的朋友是个"大孩子",其实,这个词用来称呼他自己反倒更加合适.
因此,对他来说,父亲对他的判决是他罪有应得.
小说最后一句:"这时候,正好有一长串车辆从
桥上驶过."伴随着格奥尔格孤独,寂寞,非现实的世界的结束,是另一个无比活跃的现实世界.小说在
这里借用了一个意象"交通"(tmmc),这意味着来来往往,交流,沟通,而这正是格奥尔格所缺乏的.最
后这句话叙述视角突然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通过格奥尔格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是通过外在于格奥尔格的叙述者的视角来看世界,因为格奥尔格这时已经落人河中,不复存在了.格奥尔格已不再是这道
风景的中心,他只是这道风景中的一个景点.作为
一
个小小的景点,格奥尔格已经不再引人注目了,就
像轰轰隆隆的车辆的噪音已经远远盖过了格奥尔格落水的噪音一样.格奥尔格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被他父亲判处了死刑,叙述者则由此取消了他所处的叙述中心地位.他的死使他不再处在事件的中心位置,而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突然看到了世界的真实景
观,而不再只是格奥尔格的眼中或心中的景观.
以上我们对卡夫卡的《判决》进行了细致地文本
分析,试图通过追寻其叙述视角的变化和转移来发
掘小说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判决》的真正意义是
什么,读者似乎"不应该到作者或叙述者那里去寻找
答案,而应当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读者的脚下没
有什么坚实的根基,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建构才能最
终跨越卡夫卡意义的深渊-E4](咖".卡夫卡就是卡
夫卡,他从来没有给读者准备现成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叶廷芳.卡夫卡全集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TheDiariesofFranz"Kafk8,ed.,MaxBrod,Trans.,JoseghKreshand
MartinGreer6erg,PenguinBooks,1972,p212—213,214.
12JErnstPawel,TheNightmareofReason—AlifeofFranzKa~k8lM].New
Y ork,FARRAR?STRAUS?GIROUX,1984.
[3]凯特?弗洛里斯.判决[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8.
[4]AngelFlores.TheProblemoftheJudgement:Elf!rIApproach~toKaf-
ka'SStory.
[C].NewY ork:GordianPress,l977.
OnthenarrativeStrategyinKafka'SJudgment
Zeng击垤
(SchoolofLiberalArts,r~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3)
Abstract:KafkahasbeenoncesatisfiedwithTheJudgment,foritmarksthebeginningofhism ostgenuineexpression
andstrangenarrativeconventions.Thenarrativestrategyisevidentlyanimportantpartofthec onnotationsofhiswork.
Withtheincreasingofhisfiction'sfantasticcharacteristics,realityandfantasyhastakenupeac hothe~place,SOthat fantasyhasbecomeSOordinarythatitsoppositeseemsst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