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临床研究
作者:吴荫章胡新凤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第26期
【摘要】目的:探究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甲状腺微小癌治疗的7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对研究组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开放手术,比较其治疗效果及术后疼痛、患者对切口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及术后引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30.12±12.33)min,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甲状腺微小癌
doi:10.14033/ki.cfmr.2018.26.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6-00-02
甲状腺微小癌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患者多为年轻女性患者,常规手术治疗虽能够有效将病灶去除,但治疗产生的伤瘢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困扰[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指出,采用达芬奇机器人对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能够避免给患者带来的瘢痕[2]。
本次研究为探究其治疗效果,特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甲状腺微小癌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甲状腺微小癌治疗的78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7.69±5.27)岁,BMI(23.25±1.58)kg/m2。
纳入标准:(1)患者经超声检测及细针穿刺活检,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且肿瘤直径≤1.0 cm;
(2)患者肿瘤未累及气管及喉返神经;(3)患者经检测,未出现颈部淋巴转移。
排除标准:(1)患者有过甲状腺手术或颈部手术史;(2)患者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3)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Ⅱ度;(4)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39例,常规组平均年龄(38.12±4.89)岁,BMI(23.85±1.63)kg/m2;研究组平均年龄(37.24±4.58)岁,BMI(22.96±1.52)kg/m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均经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包括: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并采用进行全身麻醉,采用气管插管辅助患者进行呼吸,将其双上肢紧贴躯干两侧并固定,使患者头部后仰,并将颈部充分暴露,术中机械臂位于患者头侧,取患者右侧乳晕1点位与左侧乳晕11点位,做长约8 mm的弧形切口,在患者病灶处做12 mm切口,并在其腋前线皱襞处做约为5 mm切口,在切口处向患者注入100~250 ml肿胀液,肿胀液成分为500 ml的0.9%氯化钠,40 mg罗哌卡因,1 mg肾上腺素,并使用分离棒在患者病灶处进行皮下分离,建立皮下隧道,并将多余液体吸出,在患者胸骨切迹下切口置入12 mm套管针,并置入摄像头,并充入压力为7 mm Hg,流量为15 L/min的CO2气体,之后在其双乳及腋窝处切口分别置入8 mm 及5 mm套管针,机器人1、2、3机械臂分别于爪钳、超声刀及分离钳相连,并保证摄像头及其他套管针保持8 cm以上距离,避免其碰撞[3]。
手术操作:操作者通过控制台操控机械臂,使用超声刀与分离钳,将患者颈阔肌深面结缔组织进行游离,并将环状软骨上缘至胸锁乳突肌内缘范围内组织进行分离,使用超声刀将颈白线切开。
将胫前肌分离,并进行牵拉,使甲状腺腺体暴露,将其周围组织分离后,逐步将两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切除过程中注意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的保护,并采用取物袋将切除组织标本进行收集并送检,之后使用分离钳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进行提起并清除周围淋巴组织,之后采用生理盐水对手术部位进行冲洗,无活动性出血后进行闭合,并在患者乳晕切口处至引流管[4]。
对常规组患者行开放式手术治疗,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对其进行麻醉后,做5~6 cm低位领式切口,并按常规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至引流管,并逐层闭合[5]。
1.3 术后处理
待患者引流量
1.4 观察指标
术后24 h采用视觉评分法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并比较患者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引流情况等,使患者术后对其切口美容情况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其切口越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淋巴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30.12±12.33)min,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及引流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对切口的评价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通常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手术采用开放式治疗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彻底地对甲状腺整体或腺叶进行清除,并对其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效果显著,但由于该治疗方法在术中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且术后在患者病灶处留下较长伤口,影响美观,因此逐渐无法达到患者要求[6]。
达芬奇机器人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内窥镜手术系统,能够将其视野放大至10~15倍,使医务人员能够对患者病灶、周围组织及淋巴结等进行细致观察,且能够根据患者情况对镜头角度进行调整,其观察范围及程度远超肉眼所见极限[7-8],因此能够在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进行仔细观察,避免对其造成损伤,在进行切除操作及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时,通过1、2、3机械臂相互配合,在对周围组织进行切割后,能够立即对其进行凝切,而在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时,能够通过机械臂将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进行牵拉,以防止其损伤[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淋巴结转移患者数及术后引流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30.12±12.33)min,长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径路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均有重要益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贺青卿,董雪峰,于芳.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的特点及临床处理策略[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5,9(1):1-3.
[2]贺青卿,朱见,范子义,等.达芬奇机器人腋乳路径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1):51-55.
[3]贺青卿,庄大勇,范子义,等.单腋窝和胸前路径达芬奇机器人行猪甲状腺切除的对照研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4,8(4):328-331.
[4]尹乐乐,范子义,于芳,等.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因素及保护[J/OL].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9(5):262-267.
[5]马云海,钱军,刁畅,等.监测甲状腺术后引流液和血清中甲状旁腺素及血钙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4,8(4):301-305.
[6]于文斌,王天笑,张乃嵩.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甲状旁腺保护的诊治体会[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5):406-410.
[7]喻晓芬,往知非,洪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手术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6):570-573.
[8]童向东,许世广,王述民,等.达芬奇机器人治疗肺孤立结节的临床体会[J].中国肺癌杂志,2014,7(11):145-146.
[9]孙益红,闾晨涛.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相关问题[J/OL].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0,3(10):103-105.
[10]张雪峰,李瑾,郭一君,等.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手术1例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12,1(12):88-89.
[11]王猛,郑鲁明,于芳,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5):540-542,546.
[12]余佩武,郝迎学.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策略与效果[J/OL].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4(16):66-68.
(收稿日期: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