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急功近利”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急功近利”分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出发点。

但在经历了几次教育改革的阵痛后,从应试教育中试图爬起来的教育思想,又陷入了德育工作的急功近利。

然而,德育并非见血封喉,德育需要细水长流。

学生德育工作急功近利
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向。

这个定向的前提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的德育只适合中国,但是在方法上,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长处,从历史的渊源和教育理论来说,中国的道德教育是世界的先河。

早在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最早的道德教育;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开始走向神台,统治阶级需要用一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从而满足阶级统治的需要。

但这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道德,那是一份开始,虽然岁月沉淀了太多的苦难,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没有过去的萌发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孔孟显然代表了中国道德思想的开始。

重教育、重礼节,味有读书高,早已深入学生的思想,但是现在的学生,早已远离了对读书的敬畏,因为不读书也可以过得很好,父母完成的积累足可以让第二代人生活的舒服。

一、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要认识到这个急功近利,我们还是要回到社会的基本层面。

当前,我们国家处于一个社会的大转型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显然让
一切的事物开始围绕着金钱,钱本来并不是邪恶之物,但也是不可推崇之物,钱就是等价交换的物品,然而把钱定义于人生的一切,显然是一种道德的缺失。

这种缺失是基于价值观的走偏,也有很多人会举例出钱的重要性,这里不是讨论钱重要性与否,是讨论钱而发思的问题,钱催生了钱文化,钱也催生了贫富的差异,有差异就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目标。

我们的学生开始变得不尽相同,学生的改变是源于家长和教师的改变,从过去我们教师会说读好书将来能考上大学从而出人头地到读好书将来可以挣更多的钱。

国家为了搞好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开始扩招,而有些学校开始为了钱扩招。

扩招以来,围绕着经济建设开设了相当数量的专业,部分学生学而不精成为时代的一个“新名词”,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为了“钱途”而努力,从而使德育教育远离了本该属于我们基石的文化,远离了本该属于教育工作者启迪和引导的变为了由市场决定一切,人才与道德不是一个等同的符号;当我们发现了德育工作的不足,开始重视,开始提出各种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理论,包括引进西式教育的理念和泛亚洲范围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这一次,我们远离的更狠,直接就开始进行德育的专项工作,开始德育课程,配个教师,一年学个几节课谓德育。

这种急功近利,让道德在学生的心中变得更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完全意识到学校不重视,只是现在为了迎合全社会的德育要求而临时抱佛脚,这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年年在下降,学生之间攀比成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没
有爱心、没有博大的爱国情操。

二、德育工作“急功近利”的原因分析
从德育的急功近利研究深入后,我们也发现了学生的急功近利,而这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

当然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相对要低调和纯朴些。

大多数能遵规守纪,服从管理,愿意学习,相当一部分人的德育和管育基础肤浅和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知学习的目的
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就像老师不知道明天上什么课一样,非常让人震惊,但是得确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理想不明,这与学生的浮躁好动有关,造成没有明确的理想,不知读书为什么。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是源于家庭;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家庭,学生根本就不会去想将来怎样过。

即使有理想,也很短浅,且不牢固,一般是功利性的,以挣多少钱或者当个官威风,等等。

没有目的就不会去驾驭学习,只是混日子。

2.没有道德基础教育。

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理应从家长那里首先获取,然后由学校引导最后定性;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家长、学校并没有形成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体,学校还是以学习成绩为定性,总以为学习好的学生道德自然会好,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全部,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有许多学追求个性行为飘浮怪异,作风放荡,习惯差,少数人抽烟喝酒,甚至男女生在一起酗酒,早恋现象较普遍,打架斗殴事常有发
生;学习很不主动,除上课外,课后及双休日在校很少有人看书学习,有的甚至上课没精打采,无故迟到缺席现象时有发生,虽经多次教育和严加管束,但反复性大。

3.没有德育体系。

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以政治为中心,上面来了什么文件就去落实,这几年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就开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再前几年提倡学生有一技之长,就开始开设应用性课程,学校没有长远对德育的规划,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不肯投入,没有形成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互动的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德育工作上,对一项措施、一项活动没有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懈抓下去的耐心。

盲目追随大流,流于表面上的教育。

三、克服德育工作“急功近利”的措施
1.建立德育工作三方联动体系
德育工作应该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开始和重中之重,没有比活着更有尊严让人觉得重要,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也是没有尊严的,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是被社会所抛弃的。

然而,光靠一方力量是不够的,也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需要一个体系的建设来完成这项工作。

摒弃短期、功利性的德育方式,坚持从长远出发抓养成,是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体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事论德;其次,家长要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特别是要让学习从一开始就要养成一种道德的习惯。

第三,学校要给予学生道德的常态跟踪和引导。

别害怕学生犯错,只怕教师没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多去自主体验,好好引导学生改错,不
要把养成教育技能化,而应把养成教育人格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德育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2.让我们一起放下“急功近利”
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项长期工作,它不能是政治的炮弹,更不能成为舞台上的表演,它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因为德育工作是塑造心灵、提升品质的一项工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做一些华而不实的行为。

而作为学校更是要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注重学生的道德观形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
惯。

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李然.论德育工作的方法探索.中国教师,2010,(8).
[2]吴立德,章方辉.优秀班主任之路.人民日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