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 复习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英国驻华公使被困在北京期间,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认为局势严峻,英国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如果准备同清廷断交,就应当立即与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位总督达成谅解,只要他们尽力维护和平,就能得到英国政府的有效支持。

英国外交官旨在()
A.稳定本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B.维护列强在华北的利益
C.协助清廷镇压义和团运动
D.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林则徐的禁烟助手梁廷树指出:“西方的火炮是在借鉴了中国的地雷、飞炮基础上改进成型的;西方的坚船利炮制作技术亦于郑和下西洋之时传授的”。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

这些现象折射出()
A.西方的风土文化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C.传统文化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美国拒绝同英法合作对中国发动战争。

美国国务卿菲什向驻华公使镂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国表示美国的诚意……同时,清政府须“履行它同美国经由各项条约或协定所承担的一切诺言和义务”。

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美国在华势力受到排挤
B.中国的独立受到列强保护
C.中美关系摆脱敌对状态
D.美国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
4.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

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

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

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

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5.1867年,左宗棠西征之际,国用不足无以为军资,他遂在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

此后左宗棠又先后几次如此借款,最终完成了对西部边疆的平定。

晚清政府此后也曾多次以类似的借款方式解决财政问题。

据此可知
()
A.军事扩张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海关为晚清财政提供新的融资机制
C.洋务运动推动了清王朝的财政改革
D.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6.下图为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具结书(保证书)的内容。

这反映出()
C.政府主导学堂选官制度变革
D.近代化教育由此拉开了大幕
7.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

各省督抚对此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协饷,有的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

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权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地方督抚力量削弱清王朝统治根基
C.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D.政府内部未达成对收复新疆的共识
8.1879年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抢掠财物,同时要求中国赔款。

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奋,“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

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粤东义民,同声愤激,众怒汹汹,意欲毁法国商民房屋,攻击教民”。

这表明当时()
A.民主革命酝酿发展
B.边疆危机凸显
C.清廷重视舆论宣传
D.海权意识增强
9.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
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康有为的主张意在()
A.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B.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否定民主共和制度
10.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最新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一时间学生深受“悖逆”之言的影响,对此支持学堂发展的新派人士认为应“论其罪状,何殊叛逆”,应另聘名儒讲学。

这反映出当时
()
A.维新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
B.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C.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D.新旧派别间斗争激烈
11.观察表格,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二十一条》的签订
12.1901年,有人发表文章批评义和团运动落后保守的一面,同时肯定其“自卫其乡族”的正义性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他在文中深受鼓舞地写道:“然义和团,尚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上述言论意在()A.强调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民主革命
13.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1870年,清政府《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

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又新增保护海外华侨条款。

这说明清政府()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仿照西方法律进行了改革
C.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增强
D.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14.20世纪初,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并发表诗歌高呼“兴女权”“民族主义”“种族革命”“女子国民”等理念。

同时,一些男性以女子笔名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
D.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5.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

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16.在海南《文氏族谱》等谱牒中,记载了不少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往番”“客洋”(移民海外)之人,其中往往只有这些人的“生时”,而没有其“忌日”。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海南族谱中有关迁往国外的移民的记载则广泛涵盖了人口、职业、婚姻、家庭等内容。

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
A.信息记录手段的进步
B.近代社会的转型印记
C.航海安全保障的提升
D.民族产业的更新迭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

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

《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

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

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

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
进》材料二: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

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价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

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

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
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特点及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中国内战已逾十年,美国也走向流血裂解之路。

兰开夏的纺织厂依靠两国局势稳定来维持,它们购进的原棉有3/4来自美国南部,成品近一半在远东卖掉;英国商人在中国购买的绿茶有2/3由美国人喝掉。

5月,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视美国南方邦联为竞逐统治权的独立政府,能向英国借款并购买武器,以弥补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劣势。

首相帕麦斯顿和外相罗素对历史、对《门罗宣言》耿耿于怀、希望美国永远一分为二。

但当《泰晤士报》呼吁给予中国叛军类似权利时,他们则重申不干预的承诺,恪守中立原则。

然而到了1862年春天,曾国藩与英国洋行签订合同,用汽船将官兵运到上海。

4月,英法六艘炮舰帮助清军收复宁波。

随后,李鸿章与华尔常胜军结盟,大举进攻上海周边的叛军据点,清出一条深入内陆、威胁苏州的通道。

美国人华尔去世后,由英国皇家工兵官戈登接任。

同年夏,恭亲王决定从英国买进几艘汽船,李泰国-阿思本舰队应运而生。

为了能让戈登、阿思本等为皇帝效力。

帕麦斯顿在国会休会期下令暂停《国外服役法》的施行,直至来年2月复会之前议员们无法对此进行讨论。

次年新会期首日,保守党党魁狄士累利责备帕麦斯顿突然一百八十度改变对华政策,并斥责他未能介入美国内战。

帕麦斯顿则辩称:自开始积极剿灭中国叛军后,对华贸易总收入增长了两倍,在中国的冒险举动已协助英格兰顶住美国内战对经济的冲击。

——摘编自(美)裴士锋著《天国之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英国的对美政策,并简析这一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英国转变对华政策的表现,并加以评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

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

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材料二: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人的中国观是指美国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和认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见解。

下表是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事,从表中选择一个时期进行探讨。

(说明:可就该时期美国人中国观进行阐述,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否定或提出新的见解,并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所选择的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将长江流域划为势力范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英国一方面派军队入侵中国,镇压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另一方面又与张之洞、刘坤一等长江流域省份的清朝总督洽商“东南互保”协议,目的是维护长江流域也即英国势力范围内的安定和平。

材料所述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的主张,目的是稳定英国在华的势力范围,A项正确;英国支持长江流域的督抚维护和平稳定,旨在维护在南方而非华北的利益,排除B项;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而非协助清廷,排除C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考查近代思想。

根据材料“西方的火炮是借鉴了中国的地雷”“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可知,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大多数人却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这说明人们仍怀有“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传统积习太深,故D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思想,材料所述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且“中体西用”在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关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没有对华发动战争,但前提是清政府必须履行同关国签订条约的内容,这表明关国在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D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美国在华势力受到了排挤,故排除A项;中国的独立并没有受到列强保护,故排除B项;中美关系当时并不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

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逼着百姓缴纳苛捐杂税,排除A项;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
的人铤而走险与义和团运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遂在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左宗棠为了西征,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此后,清政府也多次用这种方式解决财政问题,海关税收为清政府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反映出海关为晚清财政提供新的融资机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用海关税收向外国借贷,不是统治危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和财政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D项。

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事发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具结书中“学习机艺”的信息,表明中国对外交流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民众对留学教育已趋之若鹜、政府主导学堂选官制度变革、近代化教育由此拉开了大幕,或与史不符、或概念错误、或以偏概全。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

各省督抚对此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协饷,有的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可知,地方督抚对于中央决策讨价还价,体现了地方督抚力量削弱清王朝统治根基,B项正确;A错在“根本”,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是否达成共识,而是对中央命令的阳奉阴违,排除D。

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沙俄侵占我国伊犁,导致国人群情激奋;法国偷袭福建水师,当地民众激愤反击,这体现的是边疆危机以及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清廷的舆论宣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海权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三世”说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社会变革的理论,他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并主张通过改革达到“升平世”,即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再实现“太平
世”,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他的主张主要是在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导,C项正确;康有为并不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改革路径,排除A项;他虽然借鉴了西方思想,但并非单纯宣扬西方启蒙思想,而是将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他并没有否定民主共和制度,反而将其视为最终的理想社会形态“太平世”,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盛倡革命”“最新民权革命论”“论其罪状,何殊叛逆”等可知,当时维新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民主思想,有人将民主思想视为“叛逆”言论,A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与封建守旧思想激烈斗争,革命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动员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支持维新的人士内部的矛盾与分歧,而非新旧派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从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所以出现了19世纪末,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的现象。

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排除A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排除C项;《二十一条》签订于1915年,排除D项。

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然义和团,尚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可知,这个人肯定了义和团影响巨大,也是肯定了中国人民的力量,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了义和团的“自卫其乡族”的正义性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没有提到反封建性,排除B项;“批评义和团运动落后保守的一面”可知,没有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主旨是清朝面对“《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损害中国人权,先后在洋务运动后期和清末新政中努力应对时局,维护国人权益,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无法说明清政府仿照西方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大清律例》
和《大清国籍条例》新增法律条款,说明清政府改革律例以应对时局,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增强,故选C项;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开始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项不符合史实。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

大力宣传“兴女权”“民族主义”“种族革命”“女子国民”等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救亡图存,需要动员广大女性群体参与,C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未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共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学女权思想的确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材料本质上还是反映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

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媚外之政府”“贼民之政府”“割地赠礼之政府”“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等可知,20世纪初,社会舆论认为,清政府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民众的剥削与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列强通过控制清廷来剥削中国民众,以维护在华利益,所以清政府的多个称谓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合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清廷形象的重构,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土崩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叶,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在家谱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二战期间,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则在族谱上具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主要缘于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华工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中外交流更为便利,海南与移民输出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故B项为最佳项;与19世纪中叶相比,20世纪中叶中国的近代化学工业(含材料技术、造纸工业)取得一定发展,信息记录的手段、方式、载体都有明显的进步,近代航运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人权事业的进步,提升了华工的航海安全保障,A、C两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均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故
A、C两项不是最佳项;民族产业的发展与海南移民外迁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D项。

17.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为殖民扩
张和对外贸易搜集情报;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孱弱为西方开拓提供可乘之机;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对华的考察和历史书写。

演进特点:内容上,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路径上,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

(2)特点: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和科技。

意义: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

解析:(1)第一小问书写背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力孱弱为西方开拓提供可乘之机;根据材料一中“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可知,这是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根据材料一中“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可知,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对华的考察和历史书写。

综上可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

第二小问演进特点,根据材料“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与“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等可知,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再根据材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可知,西方书写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

(2)第一小问书写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可知,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根据材料二中“鼓吹变法自强”可知,书写历史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根据材料二中“不仅将‘中国’纳入
‘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和科技等。

综上可知,中国书写世界历史的不同之处。

第二小问书写活动的意义。

本小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

根据“救亡图存色彩”可知,在社会上,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从书写内容可知,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结合近代思想的发展的知识可知,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可知,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综合以上,可知中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