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质检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质检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2.《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喜爱鲁武公少子并强立他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

这一事件表明
A.周宣王带头破坏分封制度
B.维护周政治的宗法制瓦解
C.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王废立
D.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
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5.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

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

此官职应该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6.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

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7.《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

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A.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
B.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C.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
D.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
8.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

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B.加强控制地方C.强化君主权威D.顺应民族融合9.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议政王大臣会议
10.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

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
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

这事件说明当时A.中央机构运行不畅
B.君权受到监察制约
C.朝野普遍信仰佛教
D.宽仁为法慎行刑狱
11.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

“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

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

据此推断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12.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散官员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13.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

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
A.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
C.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D.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
14.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

据此可知,宋代
A.考试规模增加
B.教育水平下降
C.招生范围扩大
D.官员人数提高
15.“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与都省相互制衡
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中书省节制
16.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这说明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17.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这些做法
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
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18.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1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维百代不易之良法”。

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
A.先秦的分封制
B.汉代的刺史制
C.隋唐的科举制
D.元朝的行省制
2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23.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

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

这反映出
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24.2021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行政因素影响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

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

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
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26.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

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

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

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该制度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材料来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A;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反映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

2.C
【解析】
“废嫡而立庶”反映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不是分封制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宗法制已经瓦解,故B错误;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说明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王废立,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鲁人不从王命,周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得出天子干涉诸侯王废立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C
【解析】
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4.B
【详解】
材料文字“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正确;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联系所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5.A
【详解】
根据“秦始皇始置”、“以监察”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故A 项正确;太尉是负责军事。

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不监察官员。

郡守是地方的行政长官,与材料不符。

故排除BCD三项。

6.A
【详解】
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A。

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7.B
【解析】
由“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可以推断出此时相权很大,甚至威胁到皇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刺史,另外刺史是汉武帝在全国十三个州设立刺史;C项不选,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不符合史实;D项不选,郡国并行制是地方制度,而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君相之间的矛盾。

8.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广人稀,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要增加地方管理机构,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开发江南地区,而是主要在江南地区设置郡县,排除A。

郡县的设置,属于地方管制,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

郡县的设置主要是在汉族统治地区,没有加强民族融合的特点,排除D。

9.C
【解析】
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指科举制,后者指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制度,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属于汉代制度,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属于清
朝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唐代制度……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选项,同时注意区分其它制度的朝代,即可正确判断。

10.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可以看出唐朝的君权受到监察制约,故B项正确.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11.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武则天,最后处死刘祎之人是皇帝,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提及“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见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B项正确。

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此事件就否定武则天,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B。

12.D
【解析】
题干中所述史实重复设官和官职分离,使得官员权力分散,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终结果也会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AC都可以归结为D,B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C。

13.B
【解析】“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说明宋朝的官员人数大大超过了前代,即宋代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1:929”的官员定额是不正常的,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1:2460”和“1:929”。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者明显说明官僚机构庞大,由此得出答案。

14.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较唐朝有所放宽,即招生的范围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入学资格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考试规模,也不能体现出教育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官办学校的情况,与官员人数无关,排除D项。

15.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受中书省中书省的节制,故D项正确;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认为行省和中书省互为表里,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故B项排除;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故C项排除。

【点睛】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是解题的关键。

16.B
【详解】
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17.A
【解析】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必须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这是在培养土司的国家认同感,故A 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接受教育的是土司子弟,不是少数民族民众,故C项错误;地方分裂的基础是经济,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切合国家认同的社会热点。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地土司子弟”,由此得出答案。

18.D
【解析】根据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可知,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体现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血缘关系是影
响皇位继承的因素之一,排除。

题干反映的皇位继承问题,而不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排除B。

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而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切入,皇位继承制度的内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司法权被中央政府剥夺,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与司法机构独立无关,A选项排除。

专制皇权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选项排除。

地方政府的职能仍然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D选项排除。

20.C
【详解】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1.B
【解析】
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

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是监察制度。

22.A
【详解】
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

23.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可以看出宋代、明代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信仰的多样性,B选项排除;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不可能一致,故C项错误;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24.B
【详解】
由材料可知,元明清三代和今天的京津冀地区,都由于受到中央政策的影响,而拥有特定的城市功能,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提到了京津冀地区,无法得出区域差异的结论,故A 项错误;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行政区划是有差异的,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25.(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可见丞相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结合所学,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一定程度安减轻皇帝负担。

第二小问,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第一小问,由材料“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见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由材料“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见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由材料“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见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

第二小问,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可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由材料“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可见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3)由材料“元代的丞相很跋扈”,可见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由材料“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可见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由材料“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可见直接原因是胡惟庸之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