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同步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
一、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吓唬.()拨.弄()耽.搁()揉.动()
泡沫.()急遽.()缥缈.()惆.怅()
二、读拼音,写词语。
tíng dùn yuán liàng xiū zhǐ gū dú
()()()()
jīng huáng qīn wěn yī wēi wǎn huí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或写出词语的意思。
1.():消失。
2.荒凉:
3.依偎:
4.():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1.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2.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
3.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的变化,孤独而()的黄昏到来。
4.(男孩儿)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一派()。
五、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母亲)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
六、填空。
本文讲述了在一个,母亲答应带作者外出,作者从等到,再到天色暗下去,最终的事,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七、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
男孩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男孩哭的原因是。
2.母亲“惊惶”的原因是。
表现为。
3.文章结尾“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运用了环境描写,作用是。
八、课外阅读。
渴望
参考答案
一、hǔ bō dān róu mò jù miǎo chóu
二、停顿原谅休止孤独惊惶亲吻依偎挽回
三、1.消逝 2.人烟少;冷清。
3.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4.一声不吭
四、1.拨弄 2.耽搁 3.急遽惆怅 4.消逝荒凉
五、1.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六、星期天早晨中午没有外出伤感
七、1.他觉得母亲骗了他,他等待了一天都没有出去玩
2.母亲意识到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里感到内疚一把把孩子拉进怀里,并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
3.写出了光线荒凉的特点,衬托了作者盼望无法实现的悲伤心情
八、1.①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
②比赛时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
2.他给爸爸详尽描绘……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
3.渴望爸爸给他买滑板车,提醒爸爸别忘记这桩事
4.对孩子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如果做不到也要耐心解释。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
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
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
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
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
”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
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
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
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
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
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
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老师回答说。
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
(2)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3)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________。
(4)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答案】(1)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2)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4)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5)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从②处的描写可以概括。
(2)“爱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大阳?”——在海伦看来,爱能给人光和热,能是万物茁壮成长。
所以说海伦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从莎莉文老师的回答“不是”及“连连摇头”可以推断。
(4)莎莉文老师用比喻来解释,还联系了实际生活。
(5)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在海伦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与解释和引导,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
故答案为:⑴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⑴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⑴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⑴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⑴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点评】⑴该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⑴阅读理解,首先要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分析各个小题了;
⑴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⑴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
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故事情节,概括答题;
⑴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合原著分析莎莉文的形象,结合选段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蒙鸠筑巢
①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
它们用软软的羽毛做巢,并且用长长的发丝编织起来。
蒙鸠心灵手巧,它们筑的巢可精致呢!
②冰雪融化,河宽草绿。
春天来了,禽鸟们又开始忙碌地构筑新巢。
它们要在新巢里哺育自己可爱的小宝宝。
最先筑成新巢的是草鸡。
草鸡做活真是毛糙,捡一个水草茂盛的河湾,挑一棵柳树的根杈为家,一屁股压了下去,压呀压,压得那些草弯了,倒在了地上,便成了一个窝这时候,衔一些柔
草,拔一些绒毛,往窝里一铺,卧在里面无声无息地把蛋生出来。
这就是草鸡的新巢了。
③草鸡的新巢筑成了,已落卧在其中生蛋了,蒙鸠还在忙个不停。
蒙鸠筑巢就是精细,它们不知从哪儿找来了那么多比头发丝还细的柔草,不紧不忙,一丝一丝编了上去。
尖尖的小喙胜过灵动的小手这头一塞,那头一抽,七塞八抽,就把一根根细丝牢牢编在巢边了。
一天一天,巢边的柔丝多了,厚了,成了一个没檐的小草帽。
蒙鸠夫妇往里头一钻,哈呀,不大不小,正合适。
④这时候,在巢里生蛋孵雏完全可以了,可是,蒙鸠夫妇生出个新点子。
大家都说它们的巢精美好看,那要是和草鸡的窝一样搁在树根下就一点都不显眼,那不埋没了自己的手艺吗?于是,它们决定,把这精美的小巢挂到苇叶梢尖去。
⑤蒙鸠夫妇抬起小巢,腾空展翅,飞到了苇叶梢头。
正要抽丝拴牢,就听见有声音喊叫:
⑥“快弄下来,小心摔坏了!”
⑦谁这么扫兴呀,尽说些丧气话。
蒙鸠夫妇往下看时,是草鸡在叫。
叫什么呀?你们那破窝怕人看见,当然不敢往显眼的高枝上挂。
我们挂上去碍你们什么事啦?不就是妒,心里不舒服嘛!
⑧蒙鸩夫妇不理不睬,用丝草一条一条将新巢拴了个牢靠不多时,精美的小巢成了河湾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走近河边,一望见芦苇梢也就看见了蒙鸠的巢。
最为招眼的是微风吹拂的时候,苇梢上下翻飞,小巢荡开了秋千,多了几分惊险和刺激。
⑨蒙鸠夫妇陶醉在惊险的刺激中,得意洋洋…
⑩“快弄下来,小心摔坏了!”草鸡在底下不停地喊叫,蒙鸠夫妇却不理不睬,它们已陶醉地在新巢里产卵,孵化小宝宝了。
⑪然而,就在这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天刮起了狂风,梢头的新巢随着芦苇上下乱颠,随时都可能掉下来。
吓得蒙鸠夫妇跳了出来,躲在下头怔怔地瞅着。
眼看着芦苇折了,小巢掉下来被风刮走了。
快孵化的卵被甩出巢外,跌在地上,它们可爱的小宝宝全摔死了。
⑫草鸡慌忙跑来救灾,紧赶慢赶,只帮蒙鸠夫妇从河里打捞出了那个小巢。
⑬蒙鸠夫妇看着摔死的小宝宝伤心地哭个不停。
(选自《中国寓言故事》有删改)(1)梳理文章内容,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2)文章题目是“蒙鸠筑巢”,作者却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草鸡”?
(3)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请补充第⑨段省略号里的内容。
(4)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5)寓言常常把人格化的动植物作为主人公,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1)蒙鸠夫妇筑好巢;炫耀;得意;蒙鸠夫妇的新巢被风刮走
(2)对比,写草鸡的朴素、踏实、低调,从侧面衬托蒙鸠筑巢的根基不牢,虚荣心强。
(3)例如:它们决定举行一次家庭音乐会,庆祝乔迁之喜,唱起动听的歌,跳起优美的舞蹈。
(4)如果根基不牢,就注定不会长久;要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劝告;虚荣心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5)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兴趣等。
【解析】【分析】(1)①从“心满意足”和“蒙鸠夫妇把巢挂到苇叶梢尖”判断事件是在第④段:蒙鸠夫妇用心细致地筑好巢。
②“蒙鸠夫妇把巢挂到苇叶梢尖”判断蒙鸠夫妇的心理是在在第④-⑦段,从“那不埋没了自己的手艺吗?”看出是炫耀的心理。
③从“蒙鸠夫妇的巢在微风吹拂下飘荡”判断是在⑧⑨段,其心理是“得意洋洋”。
④从⑩-⑬段,“蒙鸠夫妇看着摔死的小宝宝伤心地哭个不停。
”可知事件是:蒙鸠夫妇的新巢被风刮走。
(2)文章的蒙鸠是主要描写对象,但是从后面蒙鸠把巢放到苇叶梢尖上炫耀导致被风吹掉地上,摔死小宝宝,可以看出蒙鸠是文章批评的对象,从篇幅上看是主角,而⑥“快弄下来,小心摔坏了!”写草鸡提醒蒙鸠夫妇,“草鸡慌忙跑来救灾”写草鸡主动提供帮助,这可以看出草鸡是正面表扬的对象,从篇幅上看是配角,蒙鸠和草鸡形成对比,用低调、踏实、朴素、善良热情的草鸡烘托蒙鸠筑巢的根基不牢,虚荣心强。
(3)从“蒙鸠夫妇陶醉在惊险的刺激中,得意洋洋”中可以看出后面省略的部分是蒙鸠夫妇得意洋洋的表现。
示例:他们站在枝头高声的吟唱着,他们张开翅膀优美地飞舞着,用歌声和舞蹈来吸引更多的目光,来看他们美丽的巢穴。
(4)①蒙鸠夫妇因为想要炫耀自己巢穴的美丽,把巢穴安在苇叶梢尖上导致宝宝被摔死,可以启示人们:虚荣心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草鸡提醒蒙鸠夫妇把巢穴安在苇叶梢尖上很危险,但是蒙鸠夫妇认为这是嫉妒,不听取,导致了悲剧后果,可以启示人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劝告,要怀有一颗听取意见的心。
③巢穴在苇叶梢尖上轻易的就被风吹走了,所以启示人们:如果根基不牢,就注定不会长久。
(5)首先,从拟人修辞作用考虑。
寓言把动植物的主人公拟人化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从阅读感受角度考虑。
寓言拟人化主人公的方法让文章内容更有情感,更能引发人的情感,激发读者的兴趣。
更有趣味性、可读性。
故答案为:⑴ 蒙鸠夫妇筑好巢;炫耀;得意;蒙鸠夫妇的新巢被风刮走
⑴ 对比,写草鸡的朴素、踏实、低调,从侧面衬托蒙鸠筑巢的根基不牢,虚荣心强。
⑴ 例如:它们决定举行一次家庭音乐会,庆祝乔迁之喜,唱起动听的歌,跳起优美的舞蹈。
⑴ 如果根基不牢,就注定不会长久;要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劝告;虚荣心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⑴ 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兴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思路和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结合题干的提示,确定答题的区域,抓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进行作答。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的联想你了。
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思路展开合理的想象
和联想。
⑴本题考查的是主题赏析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深层次的意思要加以了解和分析,注意要联系生活实际等进行剖析。
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体,理解文体的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阐述。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⑬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⑭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⑮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⑯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给文章命一个标题。
________
(2)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结尾说“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中“长大”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__ 描写,作用是________
(4)“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
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5)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________(详写,略写),而“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却是________(详写,略写)。
这样剪裁材料突出了________这一主题。
(6)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请结合本文主题,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长大”的体会。
【答案】(1)我长大了
(2)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能够承担责任
(3)环境;为下文写撞倒人埋下伏笔
(4)因为我想丢下老太太逃走。
(5)详写;略写;能够承担责任才是长大
(6)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解析】【分析】(1)全篇围绕“什么是长大”展开,文章前面写自己“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却总是被否定;“我”担负起照顾被邻居家的小男孩撞倒的老太太的责任,父母亲夸赞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明白了长大的内涵,“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所以标题应该是“我长大了”。
(2)根据第一段“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和倒数第二段“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提炼。
(3)“雾气很重”,会影响视线,导致看不清楚;“路上很滑”,容易出现事故,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下文邻居的男孩撞倒老太太埋下伏笔。
(4)“我惭愧”是因为上文写到,邻居的男孩“逃之夭夭”后,“我”有过类似念头,“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我”是为曾经产生这个念头而惭愧。
(5)“我”因为替邻居男孩承担起照顾老太太的责任,明白了“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是文章的主题,所以详写。
“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是“我”成长中对什么是长大的探寻过程,是略写。
(6)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可能对长大的认识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怎样,长大都意味着责任。
所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也应该把“责任”作为其中必要元素。
故答案为:⑴我长大了;
⑴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能够承担责任;
⑴环境;为下文写撞倒人埋下伏笔;
⑴因为我想丢下老太太逃走;
⑴详写;略写;能够承担责任才是长大;
⑴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标题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也可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
⑴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从第一段可以找到: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从结尾可以找到:“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⑴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
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
抓住关键句即可解答;
⑴题考查文章详略问题。
“撞人”和“吃晚饭”是详写,这两个情节表现“我长大了”;“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是略写,因为“我还没长大”。
这样剪裁材料突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这一主题;
⑴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4.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原谅
尤今
①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枝上的一片嫩叶,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上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
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这皮包,是我的心头大爱。
②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端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女侍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没想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
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
”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
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③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④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⑤留学伦敦的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在大学的假期里,我们不让她回家,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
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⑥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
女儿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
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⑦“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
”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⑧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连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似的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
”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⑨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