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设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4g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 和Mg 3N 2,转移的电子数无法计算
B .标准状况下,22.4LSO 3含有硫原子数目为N A
C .将1molNH 4NO 3固体溶于稀氨水中,所得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NH 4+
的数目为N A
D .常温下,将5.6gFe 置于足量的浓硝酸中,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3N A
2.在K 2S 溶液中,c(K +)与c(S 2-)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K +)=c(S 2-)
B .c(K +):c(S 2-)=2:1
C .c(K +):c(S 2-)>2:1
D .c(K +):c(S 2-)<2:1
3.已知25 ℃时,0.1 mol·L -1某一元酸HA 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的pH=4
B .升高温度,溶液的pH 增大
C .将一定体积的此酸加水稀释,c(H +)减小
D .HA 电离出的c(H +)约为水电离出的c(H +)的106倍
4.常温下0.1mol/LNH 4Cl 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1
B .6
C .9
D .13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有几项
①无色溶液中:K +、Cl -、3NO -
、4MnO -
②pH 11=溶液中:23CO -、Na +、2S -、23SO - ③水电离的()
+131c H 110mol L --=⨯⋅的溶液中:Cl -、3HCO -、4NH +、223S O - ④加入镁能放出2H 的溶液中:2Mg +、4NH +
、K +、Cl - ⑤酸性溶液中:2Fe +、3NO -
、I -、3Al +
A .1
B .2
C .3
D .4 6.A N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条件下足量Zn 与含2mol 溶质的浓硫酸反应,电子转移数大于2A N
B .1L 101mol L -⋅.2MgCl 溶液中,2Mg +的数量为0.1A N
C .1mol 晶体Si 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4A N
D .02mol .2Cl 溶于水后,生成HClO 分子总数为0.2A N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液氨和干冰均可作制冷剂
B .CaO 和22CaCl 6H O ⋅均可作食品干燥剂
C .用Na 2S 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 2+和Hg 2+
D .铁粉可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 3COOH 与NaOH 在相同条件下电离程度相等
B .NaCl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Na +和Cl -
C .H 2SO 4在电流作用下在水中电离出H +和SO 42-
D .SO 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 2是电解质
9.碳酸钠晶体()232Na CO 10H O ⋅在干燥的空气中失水可得到232Na CO H O(s)⋅或23Na CO (s):
23223221Na CO 10H O(s)=Na CO H O(s)+9H O(g)ΔH >0⋅⋅
232232Na CO 10H O(s)=Na CO (s)+10H O(g)⋅ 2ΔH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23Na CO (s)中滴加几滴水,温度升高
B .碳酸钠晶体的失水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23Na CO (s)中Na +和23CO -数目之比大于2
D .23223212Na CO H O(s)=Na CO (s)+H O(g)ΔH=ΔH -ΔH ⋅
10.已知常温下碳酸、亚硫酸、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相同浓度的23H SO 溶液和23H CO 溶液的酸性,后者更强
B .向23Na CO 溶液中通入少量2SO :22322332CO SO H O 2HCO SO ---++=+
C .向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2CO :22232ClO CO H O 2HClO CO --++=+
D .向氯水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3NaHCO 溶液和3NaHSO 溶液,均可提高氯水中HClO 的浓度
11.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 乙醇分子中所含C -H 键数为6 N A
B .1L0.1 mol·L -1的Na 2CO 3溶液含2-3CO 的数目为0.1 N A
C .78 g Na 2O 2与足量水完全反应,电子转移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C 6H 6所含氢原子数为0.6 N A
12.常温下,在体积均为20mL 、浓度均为0.1mol·L -1的HX 溶液、HY 溶液中分别滴加同浓度的NaOH 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水电离的c(H +)表示为pH 水=-lgc(H +)水。

pH 水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HX 的电离方程式为HX=H ++X -
B .T 点时c(Na +)=c(Y -)>c(H +)=c(OH -)
C .常温下用蒸馏水分别稀释N 、P 点溶液,pH 都降低
D .常温下,HY 的电离常数Ka=
7
x (20-x)10⨯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下图中的实线表示元素周期表的边界。

①~⑧分别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对应位置的元素。

(1)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________。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与结构的关系是______。

(2)在上表中画出金属区和非金属区的分界线_______
(3)上述元素所能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分子式)。

(4)④与⑥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的pH________7。

原因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若使其熔化,需破坏的作用力有________________。

(5)元素①的氢化物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分子属于________晶体。

(6)⑥⑦两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写元素符号)________。

写出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一个实验事实____。

(7)⑤、⑦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8)⑦的氢化物的还原性比元素⑥的氢化物的还原性________(填“强”或“弱”)。

14.常见元素A、B、M组成的四种物质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其中甲由A和M组成,乙由B和M组成,丙中只含有M。

(1)若甲为淡黄色固体,乙和丙均为常温下的无色无味气体。

则甲的电子式为__;常温下丁溶液pH___7(填“>”“<”或“=”),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
(2)若丁为能使品红褪色的无色气体,丁与水反应生成戊,丙为常见红色金属,化合物甲、乙中原子个数比均为1:2(M均显+1价),原子序数B大于A。

回答下列问题:
①A在周期表中位置为___________;
②向丁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加热条件下上述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MCl2的溶液中通入丁,生成白色MCl沉淀,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⑤已知常温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一水合氨K b=1.8×10-5,戊:K a1=1.3×10-2, K a2 = 6.3×10 -8。

若一水合氨与丁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则浓度为0.1 mol/L的该正盐溶液呈____性(填“酸”或“碱”或“中”);调整二者反应的比值可使溶液呈中性,
此时溶液中
()
()
-
4
2-
3
c NH
c BO
____2(填“>”“<”或“=”)。

15.I:电离平衡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量。

已知如下表数据(25 ℃):
(1)25 ℃时,等浓度的三种溶液(A.NaCN溶液、B.Na2CO3溶液、C.CH3COONa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2)25℃时,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现有浓度为0.02 mol/L的HCN与0.01mol/L NaOH等体积混合后,测得c(Na+)>c(CN-),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c(H+)>c(OH-) B.c(H+)<c(OH-)
C.c(H+)+c(HCN) = c(OH-) D.c(HCN)+ c(CN-)=0.01mol/L
℃:(1)0.l mol•L-1 HA溶液与0.05 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8,则c(HA)+
c(A-)=___________ mol•L-1。

(2)25℃时,已知NH4A溶液为中性,将HA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试推
断(NH4)2CO3溶液的pH___________7(填“>”、“<”或“=”)。

(3)将25℃下pH=12的NaOH溶液aL与pH=1的HCl溶液b 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___________。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6.有两条途径可以使重晶石(BaSO4)转化为碳酸钡,如图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BaSO4+4C=BaS+4CO,若1molBaSO4完全反应,电子
转移的物质的量为___。

(2)Na2CO3溶液的pH大于10,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其主要原因___,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

(3)已知反应4中发生的反应为:BaSO4(s)+CO2
3-(g)=BaCO3(s)+SO2
4
-(g),写出此反应平
衡常数表达式K=___;若K sp(BaSO4)=1×10-10mol2·L-2,K sp(BaCO3)=5×10-9mol2·L-2,则K 的值为___。

(4)若每次加入1L2mol•L-1的Na2CO3溶液,至少需要___次可将0.2molBaSO4转化为BaCO3。

17.物质在水中可能存在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和沉淀的溶解平衡,它们都可看作化学平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A为0.1mol·L-1的(NH4)2SO4溶液,在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2)相同温度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CH3COONa、②NH4Cl、③Na2SO4、
④NaHSO4、⑤NH3·H2O按p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3)C为FeCl3溶液,实验室中配制FeCl3溶液时通常需要向其中加入_______防水解;若把NaHCO3溶液与C溶液混合,将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在25℃时,+
NH浓度相等的NH4Cl、CH3COONH4、NH4HSO4三种溶液,其对应溶4
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b、c(单位为mol·L-1),三者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5)电离平衡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的量。

①25℃时,有等浓度的NaCN溶液、Na2CO3溶液、CH3COONa溶液,三种溶液的pH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②25℃时,pH=8的CH3COONa溶液中,c(Na+)-c(CH3COO-)=_______。

③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18.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食醋总酸含量不得低于3.5g/100mL,为测定某品牌市售醋酸的浓度,用移液管移取25mL,定容至250mL。

取25.00mL溶液,用0.2000 mol∙L−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重复实验,数据如下:
已知:常温下,Ka(CH3COOH)=1.8×10−5
(1)该市售醋酸的含量为______g/100mL
(2)该市售醋酸c(H+)约等于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9.已知水在25 ℃和95 ℃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95 ℃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盐酸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盐酸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

(2)95 ℃时,若100体积pH=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a与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

(3)25 ℃时,有pH=x的盐酸和pH=y的氢氧化钠溶液(x≤6,y≥8),取a L该盐酸与b L
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恰好完全中和,若x+y>14,则a
b
=________(填表达式)。

20.(Ⅰ)下图是常见仪器的部分结构。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Ⅱ)已知常温下氢氧化铜的Ksp=2×10-20。

(3)某硫酸铜溶液里c(Cu2+)=0.02mol/L,若要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溶液pH使之大于_________。

(4)要使0.2mol/ LCuSO4溶液中Cu2+沉淀较为完全(Cu2+浓度降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pH为______________。

21.某学生用0.2000 mol∙L−1的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注入0.2000 mol∙L−1的标准NaOH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液体;
℃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线稍下,并记下读数;
℃量取20.00mL待测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3滴酚酞溶液;
℃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重复以上滴定操作2~3次。

请回答:
(1)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填编号)_______,该错误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步骤℃中,量取20.00mL待测液应使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在锥形瓶装液前,留
有少量蒸馏水,测定结果_______(填“大”、“偏小”或“无影响”)。

(3)步骤℃滴定时眼睛应注视_______;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

(4)以下是实验数据记录表
根据上表记录数据,通过计算可得,该盐酸浓度为:_______ mol∙L−1
22.有人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二元弱酸的分子量,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氢氧化钠,测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55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在未密闭的情况放置两天后(溶剂挥发忽略不计),按照下列方法测定了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吸收的CO2的量:移取25.00 mL该标准碱液用0.1152 mol/L的HCl 滴定至酚酞变色为终点,消耗HCl标准溶液22.78 mL。

步骤二:称取纯的有机弱酸(H2B)样品0.1963 g。

将样品定量溶解在50.00 mL纯水中,
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进行滴定。

当加入新标定的0.095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9.21 mL 时,发现该法不当,遂停止滴定,用酸度计测定了停止滴定时溶液的pH= 2.87.已知H2B 的pKa1= 2.86,pKa2= 5.70。

(1)按步骤一计算放置两天后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每升吸收了多少克CO2____:
(2)按步骤二估算该二元弱酸H2B的分子量____。

(3)试设计一个正确的测定该弱酸分子量的滴定分析方法,指明滴定剂、指示剂,并计算化学计量点的pH____。

(4)若使用步骤一放置两天后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用设计的正确方法测定该二元弱酸的分子量,计算由此引起的相对误差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A 7.B 8.B 9.A 10.B 11.C 12.D
1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周期数即为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的主族序数即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3Al + 4HClO > 22S O +H -⇌HS OH --+、2HS H O -+⇌-2H S OH + 离子键 H ::H N H
分子晶体 Cl
氯气通入2Na S 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合理即可) 332Al(OH)3H =Al 3H O ++++ 弱
14. > CO 32-+H 2O HCO 3-+OH -
第二周期ⅥA 族 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且不褪色 2Cu 2O+Cu 2S=6Cu+SO 2↑(条件:加热)
2Cu 2++2Cl -+SO 2+2H 2O=2CuCl↓+SO 42-+4H + 碱 >
15.B >A >C CNˉ+CO 2+ H 2O = HCO -3+HCN B D 0.05 > 10∶1
16.8mol CO 23-+H 2O HCO 3-+OH - c (Na +)>c (CO 23-)>c (OH -)>c (HCO 3-)>c (H +) K =2
423(SO )(CO )
c c -- 0.02 6 17.c(+
4NH )>c(2-
4SO )>c(H +)>c(OH -) ⑤>①>③>②>④ 稀HCl Fe 3++3-3HCO =Fe(OH)3↓+3CO 2↑ c<a<b Na 2CO 3>NaCN>CH 3COONa 10-6~10-8或10-6
CN -+CO 2+H 2O=HCN+-3HCO
18.9.6 5.4×10−3
19.1∶9 a +b =14 10x +y -14
20.量筒 容量瓶 滴定管 温度计 BC 5 6
21.℃ 偏大 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 无影响 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半分钟不变色 0.1626
22.0.023g ·L -1 1.0×102 9.17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