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作者:欧雪银
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9年第4期
欧雪银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为我国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创造提供机遇和挑战。
制
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各种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需要遵循三路条径,并将制造业转化为服务业或与服务业融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设
计什么样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设计什么方法处理各种无法预期的随机服务。
制造服务业丰
富产品营销策略、创立品牌的无形价值、促进制造业业绩的提高、促进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种优
势的创造、优秀的管理能力是其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
利用空间偏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
省制造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没有产生国际竞争优势。
因此需要
制定促进制造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制定促进制造服务业的研发投资政策,制造服务业
要提高国际市场上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制造服务业;空间偏离分析;国际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9)04-0054-10
一、引言
目前我国制造具有极强的成本压力,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的国际竞争优势不
复存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制造业需要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开拓新的
国际竞争优势领域,这种新领域就是创造“制造服务业”①的国际竞争优势。
利用产业结构高
级化创造我国“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存在四个方面的机遇:1.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难以高级化,就是因为“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没有紧密结合;2.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看,我国制造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可倒逼科技、环保等相关“制造
服务业”的发展;3.在专业分工角度看,目前我国对研发、设计、金融、信息、培训、物流、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制造服务业”需求量大;4.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来看,制造服务外包和制造服务FDI 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从最基础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服务流程外包
业务,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开发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技术和业务需求;
从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发展经验看,当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大于或等于45%时,其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条会迅速延长,从而对“制造服务业”需求明显
增长(张国云,2009)[1]。
这些机遇也使制造业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是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
服务经济的概念由富克斯(1968)首次提出,其服务含义包括传统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当
然也包括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
富克斯(1968)认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需求因素。
即人们对服务需求逐渐增加;二是供给因素。
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对研发服务
等中间需求增加;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服务业人均产值增加较慢,许多工业部门劳
动力被挤入了服务业。
在富克斯(1968)之后,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制造业服务业之间关系
的文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文献认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可以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
竞争优势。
首先,制造业可与“制造服务业”结合起来发展,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如可将机械工具制造业与其产品服务,如咨询、融资、培训、维修、售后等结合;当同类
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只能用服务不同来进行差异化竞争时,服务与制造的整合尤为重要;并能
通过“制造服务业”创造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Karsten Tonn,2013)[2],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可将制造业与服务业整合起来(刘伟,2011)[3]。
如重型机械制造业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品售后和维修都只能用本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营销体系将制造业和与
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整合起来;还建立金融公司,为本企业产品提供融资服务活动,体现出
“制造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其次,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配套的过程中,可创造“制造服务业”
国际竞争优势。
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配套服务,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创新来源和技术基础(周勇,2007)[4]。
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间的融合,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融合,产
生了专业化厂商为龙头企业服务,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将制造业和服务业整合起来(胡琦,2005)[5]。
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邓良,王亚新,2010)[6],能将制造业
和服务业整合起来。
再次,资本深化可创造将“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资本深化即人均资本的提高会引
起中间产品需求增加,如资本密集型企业中间投入服务、商品流通和金融服务、人力资本培训
服务、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规制所需服务等,都是“制造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郑凯捷,2008)[7]。
二元经济中的先进部门一般是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二元经济中资本品生产规模大于或等于消费品时,可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整合起来(党耀国,2011)[8],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最后,通过内外治理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内部可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资本密
集型产业所有权比较分散,单个所有者不能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资本,所以必须到外部融资。
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到外部融资的实战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融资服务整合方式,即从资本密集
型企业新建投资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转变为创造融资服务与生产制造整合的新模式,即创造
制造融资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另外,委托代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的治理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内部控制权的争夺,平息控制权争夺战的方法之一是不断在资本密
集型产业内部创造“制造服务业”,给予资本密集型企业众多企业家人力资本相应的剩余控制
权和撮取权,他们就有动力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陈和,隋广军,2010)[9]。
第二类文献发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可将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融为一体。
Surendra Gera (1997)认为根据产业知识密集度,可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结构分为高知识制造业产业、
中知识制造业产业和低知识制造业产业等三个制造业产业群(陈禹,谢康,1998)[10],它们
都包含有“制造服务业”,但只有中知识和高知识制造业产业群,能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高汝熹,许强(2007)[11]将知识密集型产业分为知识密集型
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两大类;知识密集型“制造服务业”(KIBS)包括信息与通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万青,2012)[12]。
知识密集型“制造服务业”的产品是虚拟性知识产品,需要知识性人力资本、知识资产专用性通过组织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创新。
创新愿望、收益分配、创新支持、创新风险是影响知识密集型“制造服务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万青,2012)[12]。
知识密集型“制造服务业”的创新还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只有当人力资本的知
识水平达到或超过吸收先进知识的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才能吸收组织中的先进知识,实现制造
业和服务业融合的竞争优势。
知识密集型产业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关键性资源
不仅包括关键性物质资本及有产权特征的无形资产,还包括拥有如天赋、创意、客户关系等等
非产权特征的关键性人力资本(陈和,隋广军,2010)[9]。
知识密集型产业如IT软件业、装
备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都可将产品和产品升级服务融合一体,创造知识
密集型产业中的“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第三类文献的观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将制造业服务外包出去。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可
以外包机器加工过程和零部件生产过程,这种外包既可以获得订单融资渠道,也可以去掉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非核心业务,而外包机械加工和零部件生产过程的企业,会向外包专业化方向发
展获得专业化市场竞争优势(P. Y. Jiang,W.Cao,F. Q. Zhang,Y. B. Fu and
L. Luo,2013)[13]。
目前最先进的外包模式包括网络外包加工、外包加工框架、垂直企业外包加工、合作网络加工等模式(Zhang L,Guo H,Tao F,Luo YL,Si N,2010)[14]。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支撑,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度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会
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漂流而漂流(周勇,2008)[15],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将为之服务的“制造服务业”外包出去,为“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创造提供发展空间。
国内学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产业。
一类、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从发达地区转移转移到劳动力比较廉价区域的趋势,其中能产生“制
造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环节应该是设计环节;三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倾向,由
于三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度较高,可以将其中的“制造服务业”在产业链上分离出来,“制
造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能带来竞争优势(毛广雄,钱肖颖等,2016)[16]。
一些代工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由于国际品牌商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或非洲地区,可走向产业链高端进行品牌建
设迈进的路径,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杨国英,2016)[17]。
综上所述,不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从中
分离或融合“制造服务业”的可能,而这一分离或融合就是所分离和融合的“制造服务业”也
有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可能。
所以以上文献可以成为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
基础。
上述文献有一个共同缺陷,就是没有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如何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
国际竞争优势,本章的创新就是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如何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三、“制造服务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促进国际竞争优势创造的机理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机制,由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的影响因素决定。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偏好变化、研发服务需求增加、
产业政策变化、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等(党国耀,2011)[8]。
第一,“制造服务业”市场偏好变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制造服务业”市场偏好变化,从来自于市场对产品需求转变成对产品功能或服务的需求。
这种市场偏好变化不仅促进外部
“制造服务业”如研发、售后、物流的发展,也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效率的提高,如组织服务
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等。
为了适应“制造服务业”市场偏好变化,制造业不得不将服
务业整合到其产品之中,该过程就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刘继国,李江帆,2007)[18]。
市场偏好变化需要企业家及时捕捉,对每一“制造服务业”市场偏好变化的信息识别,就是一
次“制造服务业”企业家机会的捕获,将这些企业家机会利用起来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
能促进“制造服务业”全球竞争优势创造(赵勇,齐讴歌,曹林,2012)[19]。
由于近十年左
右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需求急剧增加,如一些企业自建物流产业,将物流外包或利用第三
方物流公司等,就是制造服务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实例。
第二,制造业研发服务需求增加促进制造产业结构高级化。
“制造服务业”研发服务需求
增加的原因:一是制造业创新主体没有处于创新网络之中,导致研发服务网络联结不够紧密,
研发创新效率很低,对制造业研发服务需求增加(白俊红,江可申,李婧,2009)[20];企业
研发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引进费用挤占研发费用,外企对核心技术控制约束制造业的研发效
率(原毅军,耿殿贺,2010)[21],脱离外企控制核心技术的强烈愿望,导致制造业研发服务
需求增加;制造业不断的技术进步,也是制造业研发服务需求增加的原因(张赟,2012)[22]。
世界500 强企业一半以上进行服务转型,变成服务商或服务外包商,主要目的是通过服务来创
造利润(司建楠,2014)[23],这是五百强企业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
总之,制造业研发服务需求增加,会提高研发效率,创造研发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三,制造业产业政策变化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我国对老工业基地如装备制造业
的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了装备制造业在技术领域突破,但整体上没有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增加企
业的效益,这种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起到应有效果(王燕梅,周丹,2014),因此产业扶持政策
就会发生转变会。
这种转变会促进制造业老工业基地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优势而转向
研发,促进制造业向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发展。
另外,产业政策的变换与产业阶段相匹配,可
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偏好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地方政府
会因为政绩考核标准不同而选择不同产业政策,地方政府任期前期的产业政策会促进制造业产
业结构高级化,任期后期的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影响(康凌翔,2014)[24]。
第四,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一方面促进中国
制造业走上了从加工制造到产品内分工的产业升级之路,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制造业锁定在制造
业价值链的低端(孙景蔚、李淑锦,2008),所以用要素密集度的提高或转换,来衡量产业升
级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真正意义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应该是由于制造业专业化水平
提高,导致产业内技术升级;或产业内制造业沿着产业链升级,从而引发制造业产业间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张明志,李敏,2011)[25]。
第五,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动力。
就
技术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来看: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即使对外贸易增长,制造业产业结构难以高
级化;即使对外贸易没有增长,不断的技术进步可以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史学贵,施洁,2015)[26]。
如果将知识贸易从普通贸易中分离出来,知识贸易有利于知识引进国的技术
进步,但知识贸易无法使知识引进国的技术超过技术出口国(苏志庆,陈银娥,2012)[27],
知识贸易可以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但促进力度远小于技术内生进步。
既然产业结
构高级化的内驱力是技术内生进步,而内生技术进步在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会使相应
的“制造服务业”需求增加。
总之,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就是“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过程。
在产业经济学
典型的微笑曲线中,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低端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右上
让物流、营销、品牌等“制造服务业”强大起来;二是低端制造业朝微笑曲线的左边让市场调研、设计、研发、创新等“制造服务业”发展起来(薛领,2013)[28],即“制造服务业”就
是微笑曲线最低点的左右两边。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三种路径
制造业转向“制造服务业”或与服务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世界上60%以上的制造业都提
供产品等服务,这是制造业创造和捕获价值的新方式,也是服务种类的创新(W. Reinartz
and W. Ulaga,2008)[29]。
制造业转向“制造服务业”或与服务业融合就是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意味着组织能力和组织过程的创新,这些可从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服务系统的创
新转变来更好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包,或提供以顾客为中心含服务、支持、
自助服务和知识的产品组合,“制造服务业”的创新其实就是商业模式创新(H. Gebauer,2009[30];H. Gebauer,B. Edvardsson,A. Gustafsson,and L.Witell,2010[31])。
但制造业服务化有一定路径,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我国“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
势通常遵循三路条径。
第一,配第—克拉克路径。
按照配第—克拉克路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制造服务业”发展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制
造服务业”的发展将降低制造业的成本,在降低制造业成本的过程中,“制造服务业”的国际
竞争优势在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创造出来。
第二,库茨涅茨路径。
从库茨涅茨规则可推断,目前我国农业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农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有持续下降趋势;工业部门
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和需求扩张同时并存,工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比较固定没有大的变化;由于
产业结构高级化或产业软化的出现,服务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或
门槛较低的服务业,而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进入“制造服务业”。
当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技
术劳动力或知识劳动力进入“制造服务业”时,“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就会被创造出来。
第三,钱纳里工业化阶段路径。
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中国经济正处于中后期阶段,石油化工、服装、日用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是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制造服务业”
开始从服务业中分化出来,技术型“制造服务业”和知识性“制造服务业”多样化趋势明显,
并有一种迫于市场压力而推动发展的趋势。
一旦技术型“制造服务业”和知识性“制造服务业”在服务业中主导地位出现,“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不管“制造服务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创造国际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将制造业转化为服
务业或与服务业融合,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质量。
其理由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市场偏好
变化、服务需求增加、产业政策的变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及技术进步等都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
影响因素,面对这些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影响因素,我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需要
与“制造服务业”融合或直接转向服务业。
其次,制造业转向“制造服务业”或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可以生两种预期收益:(1)“制造服务业”可使制造业拥有忠实客户;(2)“制造
服务业”可为制造业提供直接的经济收益。
由于这两种预期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越来越大,
使得制造业不得不调整“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战略中的权重(Ivanka Visnjic Kastalli,Bart Van Looy,Andy Neely,2013)[32],想办法创造“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络技术在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制造业和服
务业间如果选择合作方式,就会面临信息超载,这种信息超载成为降低服务质量的主要篱笆。
因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信息超负荷,制造业企业找不到高效率的“制造服务业”,找得到的可
能是次优效率的“制造服务业”。
而高效制造服务可能正由供应链上下游的高效制造商提供,
由于信息超载制造业企业却识别不了这种合作企业,所以信息超负荷会降低“制造服务业”质量。
于是可通过个性化服务定制的方法,去有效率地识别所需要的“制造服务业”(W.Y.Zhang,S. Zhang ,Y.G. Chen and X.W. Pan,2013),提高“制造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制造服务业”要创造国际竞争优势,首先得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设计什么样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
“制造服务业”的服务种类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而设计,不同行业服务种类千差万别;“制造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要根据服务市场定位决定,市场越高端,服务利润越高,服务质量越好(Juan Miguel Gallego,Luis H. Gutierrez1,and Rodrigo Taborda,2015)[33];“制造服务业”需要不断创新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制造服务业”可以从事技术和非技术的创新,研发投资和逐渐变成一个大企业是“制造服务业”创新投
资中的大概率事件,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设计什么方法处理各种无法
预期的随机服务。
在“制造服务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很多服务问无
法预期到,只能预先设计一套未预期问题处理方法,以便遇到紧急服务问题,可提前准备处理
方法(Xue,Xiao,Liu,Zhi-Zhong,Wang,Shu-Fang,2016[34])。
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创造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制造
服务业”可以丰富产品营销策略(W.A. Neu and S.W. Brown,2005)[35]。
①软件唯一性和升级是制造服务产品营销的常用策略。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制造服务业”可成为智能
制造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基础,智能制造产业零部件、软件都可在“制造服务业”领域发展相关
竞争优势。
智能机器中的软件,生产者可让其成为本产品的唯一软件产品并不断升级,如果不
升级其智能机器就无法运行,于是产品终端使用者需要为软件升级付费。
在传统产业中,服务
也就是销售和售后。
②软件捆绑销售是制造服务产品营销的一个策略。
例如,在手机、电脑等
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手机和电脑里面捆绑安装了各种软件的销售信息,消费者会根据消费意愿
购买所需要的软件产品。
当消费者习惯用上产品之后,其软件产品需要升级,消费者不得不为
升级付费。
③传统制造改造为智能制造。
传统制造业产品可改造为智能制造产品,实现软件使
用的唯一性、升级销售和捆绑销售,是其创造“制造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如家具制造业、传统机械制造业等。
总之,“制造服务业”可增加产品营销策略,制造产品和服务产品以各种
组合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满意度,提高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聚合质量,从而
提高“制造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制造业服务业可创立品牌的无形价值(T. Grubic,L. Redding,T. Baines,and D. Julien,2011)[36]。
“制造服务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服务质量口碑,其服务质量由服务态度、专业素养、营销组合、零部件质量、产品质量、售
后技术质量等组成。
“制造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可创造品牌无形价值,其创建服务质量的知识
属于隐性知识,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①服务态度的无形价值。
“制造服务业”的服务态度取决
于服务者的涵养。
如果服务者涵养不够,对顾客的服务会表现出来。
例如,在顾客不满、发脾气、言辞激烈投诉的时候,如果服务者以相同的态度或语气回应顾客,就会导致服务的失败并
破坏服务质量。
②专业素养的无形价值。
“制造服务业”的专业素养取决于服务者的知识结构
和处理相关服务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讲,服务者能利用拥有的知识结构,迅速处理服务者所碰
到的问题,暂时不能处理的问题如何跟顾客沟通,运用自身能力给顾客一个满意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其专业素养产生的无形价值。
③营销组合的无形价值。
当前比较传统的“制造服务业”的品牌价值特点是,各种营销组合产生的品牌价值都由企业创造,这种品牌价值由企业镶嵌于
产品和服务之中,消费者只是品牌价值的被动接受者。
如能把消费者加进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那么品牌价值创造对市场的影响力更深远。
第三,“制造服务业”可促进制造业业绩的提高。
制造业业绩的提高包括纯利润的提高、
额外增长机会的增加。
“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可为制造业提供更高的利润率和稳定的收入流,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制造服务业”的竞争优势(E. Penttinen and J. Palmer,2007)[37]。
如果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且“制造服务业”能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创新化,那么“制造服务业”将推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①“制造服务业”的高端化技术人才在产业间
流动,导致服务业创新活动旺盛,带动其信息化、技术化和创新化,从而提高制造业业绩。
②
如果“制造服务业”的研发环节,能研制出与制造业相适应的新产品,则制造业能创造新的市
场和利润空间。
③如果“制造服务业”能创新技术标准,要求制造业与新的标准相适应,可促
进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制造服务业”可促进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种优势的创造。
产品服务可贯穿产品生命
周期,并最终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将产品服务流程标准化(T. Fischer,H. Gebauer,
M. Gregory,G.J. Ren,and E. Fleisch,2010)[38]。
产品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的各种组合,可创造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种优势。
①产品服务的创造需要顾客参与。
顾客的参与可以产
生新奇效应,即通过理解顾客的需求,带来服务产品创造的异质性资源;顾客的参与可产生溢
出效应,在跨组织的长期合作中形成合作共赢共生关系;顾客的参与可产生社会网络效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