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教材第70页活动
(1)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间,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沉过程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间,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过程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垂直运动往往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2.教材第72页活动
(1)照片中的地貌景观从左向右,分别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流水堆积的结果。

(2)这些地貌景观分别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西北沙漠地区、山区河流出山口等地。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尼泊尔、中国西藏、印度新德里等地震感强烈。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解析: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且是消亡边界。

C.广西桂林石灰岩洞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解析:石灰岩地形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是外力作用,其余是内力作用形成。

答案:C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6.2019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图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

答案:D
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解析:根据图中的岩石中含有化石,所以判断应该是沉积岩,图中的图中Ⅰ代表沉积环境,①是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积岩,故A正确;图中Ⅱ代表熔融环境,②③是在熔融环境下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
意;图中Ⅲ代表变质环境,④⑤是变质环境下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图中的Ⅰ代表沉积环境,⑥是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故D 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b.楼兰古堡____
c.天山一号冰川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
e.“鱼米之乡”____ f.“黄土高原”____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3)进一步给旅游参观者解说D图中①、②、③的具体名称。

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于________。

答案:(1)a—A b—C c—D d—F e—B f—E
(2)流水侵蚀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3)冰斗角峰U形谷太阳辐射能
能力提升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解析:地表岩石在温度、水等的影响下,发生风化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屑,岩石碎屑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逐渐沉积,形成沉积物。

答案:A
10.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B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解析:由图分析a为侵蚀作用,b为搬运作用,c为沉积作用,d 为固结成岩作用。

溶洞是侵蚀作用,裂谷是内力作用,瀑布是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沙丘是沉积作用,不是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A
1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a B.b C.c D.d
解析:此现象是搬运作用形成。

答案:B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读下图,回答13题。

13.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
解析:图示地点3处缺少地层乙,说明可能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

故推断开始该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形成了甲、乙岩层,后来地势升高,乙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地势降低,则沉积形成丙、丁岩层。

答案:A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项目胶泥泥
砂砾卵石
细粗细中粗小大
粒径(mm)
0.001
~0.01
0.01

0.1
0.1~
0.2
0.2~
0.6
0.6~2 2~6 6~20 20~60
60~
200 材料二下图为侵蚀、搬运、堆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
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流速。

材料三某河流三个河床堆积断面图。

(1)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

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____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______。

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 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解析: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答案:(1)侵蚀搬运沉积搬运沉积搬运
(2)B>A>C中游上游下游
(3)侵蚀搬运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