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孔子》观后感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孔子》观后感12篇
《孔子》观后感1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学术派别中,产生于鲁国的儒家学派是最早的一个学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
它的创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
而电影《孔子》则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那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
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
“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
看过《孔子》之后,我们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触。
该如何去评价孔子呢?又该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终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
了夫子家里。
而在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终战胜了世俗偏见。
孔子的爱心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悄然感动。
在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会发现,孔子不止有着大爱,也有着至高的智慧。
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
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
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
当齐国准备发动队伍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
孔子的大智,亦让我们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却终在堕三都时受阻挠而致失败,随后的日子里,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孔子最终也被迫离开鲁国。
该如何去体会孔子当时那悲痛的心情呢?当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躯时,当他在大雨中大笑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时,他该是怎样的悲痛?他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孔子终是开始了漂泊的人生,颜回来了,那些弟子们也来了,他们追随着孔子,与他同甘共苦。
周游
列国,固执的传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与智慧,纵然有着无尽的阻挠,孔子也没有放弃……
该说,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说:“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四处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视与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与坚持一直都在。
当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
但最终还是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
那个时候,孔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弹琴数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终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而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我想,孔子是渴望归家的,当他决定启程归鲁时,只希望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并致力于教育。
孔子渴望的,许是自己那无尽的思想智慧得以传播,让周围永远安宁和谐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与无奈的,而面对一生中所经历的挫折,他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想,孔子的爱,孔子的智,孔子的坚持,孔子的一切都让我敬佩,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这些,也该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孔子》观后感2
我以前对文科沒有什么兴趣,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和美术等文史类学科都学的一塌糊涂。
我对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只是长时期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孔子是统治阶级治理百姓的工具。
因此,我不喜欢孔子,也没有兴趣看周润发演的《孔子》这部电影。
有一天,和女朋友一起在迅雷上想找个电影看,我本来想看其他片子,但是我女朋友很想看《孔子》,我就依她了。
看了一半我女朋友睡着了,但我依然被电影的情节深深吸引。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出人意料,片子里面的“孔子”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高大形象,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统治阶级的工具。
至于这个孔子是否和真实史料记载是否矛盾,我已经不在乎了,天知道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只在乎我在片子中的具体感受。
我已经深深的被片子情节吸引和打动了。
这个片子在前半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部分总体来说都是喜剧,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然而,在片子的后半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
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
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
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个片子有四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我将在以下篇幅一一道来。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
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
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
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
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
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
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
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
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
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
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
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
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
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
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
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很深,虽然我已经看了三遍,但我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描述出来内心的感受。
我想,我还需要再多看几篇。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
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
《孔子》观后感3
看过《孔子》后,觉得这部电影是商业片的牺牲品,无论是从影片本身剧本的质量还是从影片所希望传达出的教育当代人
的目的,《孔子》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这部古装大片只是在市场上跟商业操作方面上都成功了,导演胡玫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
只是观众在看完后觉得一塌糊涂,完全大打折扣,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因为你给票房贡献的银子没有打折扣。
当胡玫导演宣布要拍电影《孔子》时,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悲观态度。
从导演的角度上说,虽说胡玫以前拍过很多大的电视剧,在经验上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电视剧拍多了,再来拍电影,而且这一拍就是历史重要人物的古装大戏,能否控制住这个电影的尺度,能否把握住演员,是这个关键问题。
毕竟,电影与电视剧完全是两码事。
再从剧本上说,这部电影要把孔子的一生在两
个小时内诠释,是非常困难的。
在投资方面,投资方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毕竟他们要的是的商业片,他们要最大的票房以收回庞大的投资,因此在剧本上也会需要一些妥协与大胆突破。
如果投资方要把《孔子》当作商业片来拍,那必将很危险,很可能使这部古装大戏票房惨败。
其实古装大片到《赤壁》已经审美疲劳了。
此外,孔子的精髓在于他的思想,怎么把他视觉化,这还是一个问题。
不能依靠老套的说教方式跟子曾经曰过的几句经典来呈现出来。
但对于这部宣传力度相当大的电影,也有值得人们期待跟关注的地方。
孔子,几千年来,我们孔子奉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也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一代代成长着。
我们都很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孔子。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孔子的“代言人”,才能更好的将经典中抽象的孔子与现实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
导演选中发哥,更准确地说是投资方选中的发哥!发哥的演技、形象都没的说,他能压得住,有强大的气场。
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就是恪守儒家思想的典型,可以说算是孔子的徒子徒孙,换一个角度讲,若不用发哥,用谁合适呢?孔子太出名了,用谁都会有争议。
再说这么大规模投资,就需要有国际市场号召力的演员,这部电影值钱的就是是孔子跟发哥,投资方拿着发哥跟孔子做招牌,打开国际市场。
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周迅扮演的南子的出场,完全是因为投资方要加一个女人,加一点情感戏份,觉得这样才能丰富电影。
“子见南子”这段戏,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有支言片语的一小段来大做__,其动机一目了然。
影片中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子把夫子弄哭了,同时一下子把观众弄傻了。
这句台词之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之前缺乏充分铺垫,感情的积累,表现得仓促毛糙。
观众还不明白:1、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
2、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
3、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
后来的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之死就显得更加荒谬无理。
《孔子》的失败是必须的。
从《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给《孔子》让路,到发哥带着朱军一起跪拜孔子,再到导演所说的“阿凡达除了特技没有什么好看的”,“相信大家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国人都要看《孔子》”。
投资方跟剧组完全没有表现出与其他优秀电影良性竞争的姿态,一点都没有儒家的风范,还希望通过《孔子》来教育当代人。
剧组对待那些对影片提出质疑跟批判的人们,统统以对儒家文化的大不尊,对孔圣人的不大敬来予以回应。
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中国版的《皇帝的新装》!
假若这样的一部电影成功了,那么我想其他的中国电影人会跟风似的拍摄《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等等,
在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根本不缺少什么诸如
此类的子。
说不定没准会有那位导演会给孙中山拍一部,但是就是电影叫什么名字不好说了。
当欧美的商业大片,越来越具体人文气息,去更深的发掘人性跟社会,我们这些依旧挖祖坟挖的乐此不疲的导演们拿什么去跟国外优秀的影片竞争?
《孔子》观后感4
周五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少年孔子》,这个话剧使我感触很深。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
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
”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
”先生继续问孔
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
”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
”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
”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
”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
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
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妈妈。
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
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
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
”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
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
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十一节前,育儿北京论坛举行了一场抢楼活动,奖品是《少年孔子》的亲子票。
很是幸运,顺沿到了我,意外获得了一套亲子票。
我其实很乐意带童童去看类似的演出,总觉得这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很不错的开阔眼界提高修养的一种方式,所以只要有时间的话,我就会搜罗各种适合观看的演出的信息,带孩子去看看。
算算童童看过的各类演出也不少了,但是总体来看演出市场真是良莠不齐。
我对木偶剧院排出来的剧目评价还是不错的,因为真人角色扮演,都是艺术团的专业演员,舞蹈动作上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很到位。
对于那些套着头套的人偶剧,总体评价都不是很高,因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大多只局限于语言的表达。
从舞台设计到人物的表现上来说,只能是取乐于孩子,而缺乏更多艺术上的表现。
这次的大型史诗剧《少年孔子》还是不错的,首先从舞台的造景上就让人耳目一新,许多场景都运用了大型的道具,让整个舞台生动了起来。
其次从孔子少年生活中的故事入手,让观看的
孩子更能接受。
第三,舞蹈与歌曲穿插其中,艺术表现形式更丰富。
整个演出从很唯美的童声阅读中开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周《诗经》)演员们拿着竹简,高声朗诵着,配上古典的音乐,一下子就让人的心静了下来,也让整场静了下来。
故事从京城要选拔诗童开始,诗童要学会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就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孔子》观后感5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
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与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__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非常令我震惊。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非常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
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
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是也绝对是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
“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与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
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6
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电影之后写写观后感,没别的意思,权当记录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儿又觉得没啥可写的,其实就是懒闹的,刚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后但凡是好电影或是看完比较有想法的电影一定要写写观后感。
闲话少叙,
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如丧家之犬-----这是这部电影里在形容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句话,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难致用的遭遇,让这位大人物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先是在自己的鲁国,每天没事儿就去找定公,给定公上课,教育他,定公有时候也主动求教育,确实也是发于心,但到最后形势比人强啊,定公权度之间,止于行了……这下不要紧,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