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童练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学练案:检测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余.忆童稚时(2)明察秋毫
..
(3)故.时有物外之趣(4)故时有物外之趣
....
(5)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6)项.为之强.
(7)徐.喷以烟(8)果如鹤唳.云端
(9)余年幼,方.出神(10)鞭.数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见藐小之.物(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昂首观之.(4)使之.冲烟而飞鸣
(5)观之.,兴正浓(6)驱之.别院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以”。

(1)徐喷以.烟(2)以.丛草为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

(1)又留蚊于.素帐中(2)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为”。

(1)项为之强(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7、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理解探究
1、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3、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4、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
5、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

“趣”既在事中,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第5课童趣
参考答案:
1、D
2、(1)我(2)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所以,因此(4)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
(5)比,比拟(6)颈,脖颈;通“僵”,僵硬
(7)慢慢地(8)叫
(9)正(10)鞭打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结构助词“的”(2)结构助词“的”
(3)代词,代蚊子(4)代词,代蚊子
(5)代词,代二虫(6)代词,代癞虾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以”。

(1)用,拿(2)把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

(1)在(2)在(3)在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为”。

(1)因为(2)当作(3)被
7、略
8、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合作释疑
3、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⑵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⑶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⑷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
①观蚊成鹤。

拟成群的夏蚊为群鹤舞空,把以烟喷蚊想像成青云白鹤的景象。

②神游山林。

在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鞭逐虾蟆。

见癞虾蟆吞食二虫,鞭打示惩,驱之别院。

⑸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

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

“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

“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

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

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

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

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

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

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

4、“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

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

如“观蚊成鹤”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

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蚊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千世界,这是视小为大。

由于“蹲其身,使与台齐”,又于“定神细思”之中,将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将自己化为渺小的虫豸一类。

这是视大为小。

这些都是想像产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