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倡导“厚养薄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帝倡导“厚养薄葬”
作者:郑学富
来源:《百姓生活》2020年第03期
汉文帝刘恒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人恭俭仁爱,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多施善政,百姓富裕,天下安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不仅如此,文帝还倡导“厚养薄葬”,推行尊老敬老政策。

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立窦氏为皇后,为此下诏振贷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包括
鳏寡孤独和穷困之人。

《汉书·文帝纪》记载,诏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

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还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文帝将尊老、敬老、养老作为国家法令来推行,后人称为“养老令”。

为将这些法令落到实处,防止基层官吏克扣肥私或以次充好,对福利物品的发放程序也有严格要求。

朝廷规定,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体现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和文帝“宾礼长老”的惠民政风。

文帝把尊老爱幼视为最高尚的社会风气。

他下诏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

”文帝不仅从法令上规定敬老尊老,而且他身体力行。

文帝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其母卧病三年,文帝时常衣不解带,服侍母亲汤药,且亲自品尝过后才放心给母亲服用。

文帝不仅提倡厚养老人,而且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推行薄葬的皇帝。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夏,文帝驾崩于未央宫。

他留下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他在临终诏书及遗言中,强调了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必过分恸哀,他极不赞成劳民伤财大操大办。

这多少有些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汉书·文帝纪》记载,他自己的陵墓霸陵,墓中的随葬品“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他还将儒家的三年之丧简化为三十六天,并且特别规定:即使在此治丧期间,民众的嫁娶、饮酒、食肉,全都一切照常,不得禁止,完全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凡必须参加葬礼的,都不要大量披麻戴孝,其头与腰的孝带宽不过三寸。

不要用布帛来铺盖灵车及派羽林军护灵,不要派百姓到宫殿中来哭灵。

宫中除了皇后外,仅有的十多名妃子和宫女全部放出宫去,各自回家与家人团聚,各寻出路。

文帝丧事简办的提出,与廷尉张释之有关。

有一次,时任中郎将的张释之跟随文帝到霸陵工程视察,文帝向北远眺,感慨万千。

当他看到悬崖上凿洞为玄宫的墓穴时,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将要葬在这里,不禁有些伤感,他心里在考虑日后的陵墓如何不被盗,因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感叹道:“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身边的近侍们一个个都点头哈腰,纷纷称赞皇帝英明。

唯有张释之没有盲目附和,他若有所思地走上前说道:“假若棺材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引发人们的贪欲,即使将这座山全部封起来,还会有缝隙的;假若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引不起人们欲望,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何忧呢?”其实他是在提醒文帝不要铺张奢侈,实行薄葬。

文帝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张释之的这番话正合他意,称赞他说得在理。

张释之的议论,影响了文帝。

文帝驾崩一百七十多年后,赤眉军高举义旗,攻进长安,几乎把西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扒开了,唯独汉文帝的陵墓因没有金银财宝而幸免。

汉文帝的薄葬做法,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魏武帝、唐太宗等。

《汉书》的作者班固评价说:“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御苑车骑服御无所增加。

当百姓感到不便时,常放开禁令以利百姓。

……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四海殷富,大兴礼义之风,断狱仅数百人,几乎到刑罚不用,唉,仁德之帝啊!”
(据《中华读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