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成分检测常用试剂的危险性及安全防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成分检测常用试剂的危险性及安全防护
作者:梁斯韵
来源:《纺织报告》 2018年第7期
摘要本研究从纺织品成分检测中常用到的试剂里,选取较为常见的试剂,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说明其自身的危险性以及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同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期提高纺织品成分检测的安全性。

关键词成分检测;纺织品;检测试剂;危险性;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识码:A
纺织品成分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化学试剂以满足检测需求,这些化学试剂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对人体、环境均具有较大危害,需要检验人员提高警惕,以下将选取数种较为常见的试剂,对其危险性以及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1 纺织品成分检测中甲酸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1.1 甲酸的性质
甲酸又名蚁酸,属强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溶液,具有一定腐蚀性,且易于挥发。

用于纺织品成分的检测时,多用于溶解锦纶。

1.2 甲酸的危险性
甲酸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皮肤、黏膜接触甲酸后导致刺激症状,皮肤接触甲酸后导致溃疡、炎症等反应。

黏膜接触多为甲酸不慎滴入,接触黏膜导致的刺激症状,黏膜接触甲酸后可导致支气管炎、鼻炎、眼睑水肿、结膜炎等,严重时出现急性化学性肺炎。

高浓度甲酸不慎入口可对消化道黏膜、口腔黏膜等造成腐蚀,从而导致胃肠出血、腹泻、呕吐等,严重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

甲酸误服过量(30g 左右)可导致死亡。

甲酸可燃,甲酸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时将会导致剧烈燃烧进而引发爆炸,燃烧过程中生成一氧化碳可导致人体缺氧窒息死亡。

1.3 甲酸的安全防护措施
检测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可能接触甲酸蒸汽时,佩戴自吸式长管面具、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取防范措施,手部需佩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身体防护需穿橡胶耐酸碱服,眼睛防护已经由呼吸防护系统防护。

甲酸不慎入眼时,立即采用大量清水清洗,及时送至医院诊断治疗。

贮存甲酸时,需要采用非透明压力容器密封储存,将其存放于通风、阴凉的环境下,要求甲酸的贮存环境温度在30℃以下,相对湿度在85% 以下。

保证甲酸远离热源、明火等,甲酸不应与氧化剂、还原剂以及碱类混合贮存,应分别贮存。

储区应备有收容材料以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

2 纺织品成分检测中丙酮的危害与防护措施2.1 丙酮的性质
丙酮是检测纺织品成分时最常用的化学试剂,具有特殊的辛辣气味,为无色透明液体,具
有活泼的化学性质,易燃、易挥发,沸点为55℃,极易燃烧。

2.2 丙酮的危险性
丙酮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急性中毒与入口后的不良反应,急性中毒以丙酮对中枢神经的麻
醉作用为表现,人体表现出易激动、头晕、恶心、乏力等,严重时出现痉挛、呕吐、气急甚至
昏迷。

丙酮对喉、鼻、眼等具有刺激性,不慎入口时先感到口唇、咽喉出现灼烧感,继而出现
呕吐、口干、酸中度反应、昏迷以及酮症。

长期接触丙酮将导致接触人员易激动、乏力、支气
管炎、咽炎、灼烧感以及眩晕等,皮肤长期接触丙酮将导致皮炎。

丙酮自身的化学性质使得丙酮极易燃烧,丙酮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发生燃烧爆炸,燃烧过程中生成主要有害生成物体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丙酮遇容器内
压增大、高热出现开裂、爆炸风险。

2.3 丙酮的安全防护
操作过程中,需要全面密封,密闭操作,操作人员戴橡胶耐油手套、穿防静电工作服、戴
安全防护眼镜、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贮存丙酮时,采用容器密封,将丙酮贮存于通风、干燥处,保持贮存温度环境不高于35℃,将丙酮于碱类、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开贮存,禁止混储。

3 纺织品成分检测中硫酸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3.1 硫酸的性质
硫酸是常用检测试剂,多用于溶解某些非含氯纤维、蚕丝、纤维素纤维。

硫酸为无色油状
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形成稀硫酸。

3.2 硫酸的危险性
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具有脱水性与氧化性,对皮肤、黏膜等均造成较大伤害,与其它
具备腐蚀性的强碱、强酸一样,硫酸迅速与脂肪、蛋白质发生酯水解、酰胺水解作用而导致生
物组织被分解,导致接触部位被化学性烧伤。

同时,硫酸的强脱水性导致皮肤、黏膜不慎接触
硫酸时,硫酸与生物组织的碳水化合物脱水,同时释放大量热,对生物组织造成损伤。

因此,
硫酸造成的伤害多较于硝酸、盐酸等强酸的伤害更大。

硫酸不慎接触眼睛将有可能导致眼睛永
久性失明,误入口中将对咽喉、食道、胃部等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严重的危急生命。

长时间
暴露于含有硫酸成分的浮质下将吸入大量硫酸分子,进而导致呼吸道受到刺激,加大肺水肿的
发生可能。

硫酸不易燃,但是硫酸与金属发生反应后将释放大量氢气,有形成火灾、爆炸的潜在风险。

3.3 安全防护措施
检测过程中,采取防护措施,佩戴防毒面具、穿橡胶耐酸碱防护服、橡胶防护手套、佩戴
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工作场合禁止饮水、进食、吸烟等,检测完毕后及时沐浴更衣。

吸入酸雾
时立即从现场脱离,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给予医务护理。

误入口中,及时漱口并大量饮水,
及时采取医疗措施。

皮肤接触时立即脱去受污染的衣物,立即采用大量水冲洗,及时送往医院[1]。

4 纺织品成分检测中二甲基甲酰胺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4.1 二甲基甲酰胺的性质
二甲基甲酰胺多用于含氯纤维、氨纶以及腈纶的溶解,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较淡的氨味,
能与水、多数有机溶剂互溶,属于易燃试剂。

4.2 二甲基甲酰胺的危险性
二甲基甲酰胺可通过消化道、皮肤以及呼吸道进入人体进而被吸收,吸收后发生中毒,经
呼吸道吸入者多于6h~12h 发生急性中毒,表现出胃肠道症状如便秘、腹痛、呕吐等以及上呼
吸道症状等,数日后出现中毒性肝病症状如肝区疼痛、肝脏重大、黄疸等。

经皮肤侵入的毒物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曾出现过皮肤灼伤经治疗后基本愈合后再度出现中
毒的情况。

皮肤侵入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麻木、粘糙、水肿以及水泡等。

二甲基酰胺
慢性中毒时,中毒者表现为肝功能变化、便秘、胃痛、胸闷、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黏膜、皮肤
刺激等。

二甲基甲酰胺具有易燃的特点,遇到氧化剂、明火以及高热等将加大燃烧爆炸的风险,与
发烟硝酸、浓硫酸反应时,发生猛烈反应甚至爆炸,与四氯化碳同样剧烈反应。

二甲基甲酰胺
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氧化氮。

4.3 二甲基甲酰胺的安全防护
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采取保护措施,不慎暴露于二
甲基甲酰胺下时,视暴露部位采取相应措施,皮肤接触时脱去污染衣物,采用大量清水清洗
15min 以上,及时就诊。

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采用生理盐水或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诊。

不慎吸入时,立即脱离现场,转移至上风处,保证呼吸道畅通,呼吸困难者给予人工呼吸、输氧等。

误操作食入时,大量饮水并催吐。

5 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除去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外,还要求检验人员对各种试剂的化学、物理性能予以掌握,操作过程中将各种试剂按照要求妥善存放。

采用强碱、强酸类试剂进行检测时,需要将防范措施做到位,穿戴防护手套、衣物以及眼
镜等,以免反应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而引发试剂灼伤。

采用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试剂检测时,需
要佩戴防护眼镜、口罩等,保证处于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下展开测试以免吸入。

使用到部分易燃、易爆试剂时,存放、取用过程中应保证远离高热、明火等,保证测试环境的温度在安全温
度下,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此外,检验人员在对试剂与样品进行加热时,还需采用封闭式电路、水浴以及油浴等方式进行,禁止明火直接加热[2]。

定期开展检测环境的实验条件、通风设施等,保证检测环境处于安全状态下,配备通风效
果良好的通风柜以及时排除有害气体。

部分实验室虽然配置了通风柜,但通风效果不理想导致
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检验人员长期吸入而危害身体健康。

实验室应将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等配
置齐全,放置于易于取拿的地方,以便于发生事故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6 结语
化学试剂多具有较高危险性,需要检验人员检测过程中提高警惕,严格采取防护措施,按
照检验方法严格执行,从而保证检验过程、自身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谢翠美, 李绪鹏, 张琳玲.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的探讨[J]. 广州化工, 2017,
45(05):189-190.
[2]李菊竹. 纺织品成分检测常用试剂的危险性及安全防护[J]. 纺织报告, 2018(4):2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