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窑口、特征及鉴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瓷器窑口、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广东省:
1、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
烧瓷于宋代,品种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大多外销。
其次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白中显灰,胎质坚致。
(2)器物造型多样,有盘、碗、壶、杯、盆、盒和玩具等。
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
(3)装饰以印花、刻划花及彩绘为主,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绘是其特有品种。
此外,在青白瓷刻花大碗上部,刻划一条宽带形缠枝花卉,在其它宋代瓷窑中也很少见。
(4)青瓷印花盘、碗,里印缠枝菊花纹,内心一朵团花,外壁刻斜线装饰,与陕西耀州窑同类产品风格雷同,显系受耀州窑影响。
2、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终于宋。
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
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
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
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
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
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
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
(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
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
(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
划花线条简朴流畅。
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
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
(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
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3、广窑:地在广东肇庆阳江。
宋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
器多天蓝色,不甚匀称,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呈黄酱色。
4、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
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黄、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二、广西省:
1、永福窑:在今广西永福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以烧青瓷为主。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青灰、翠青、酱色等,以翠青釉最佳,在江南瓷窑中极少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2)产品以碗、碟等日用品为多,还有腰鼓、坛、罐、壶、瓶等产品。
腰鼓造型与北方瓷窑产品不同,器形较小,两头粗中间细长,一头敞口呈喇叭形,一头呈圆球形,釉下绘褐彩图案。
(3)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和彩绘,以印花为主。
纹饰多以花卉、海水、蜻蜓、游鱼为题材,尤以缠枝菊花、折枝牡丹纹较多见,大多采用模印,花纹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受耀州窑影响。
(4)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碟的器内或器底留有4--5个支钉痕,以5个为多见。
2、藤县窑:在今广西藤县,故名。
烧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烧青瓷及酱褐釉瓷,宋代烧青白瓷。
其宋代白瓷产品的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较薄。
少数胎体较厚,质地疏松,胎色呈灰白或紫色。
(2)釉色青中偏白,有少量呈青灰或米黄色,有的有细小开片。
(3)器形有碗、盘、盏、碟、杯、钵、壶、罐、瓶、灯、枕及腰鼓等,以碗、盘、盏、碟为主,制作规整。
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莲等,有作瓜棱形、葵瓣形和莲瓣形的,也有仅作葵口、莲瓣口的。
(4)装饰以印花为主,兼用刻划花和贴花等手法。
纹饰常见的有缠枝、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等,而以缠枝花卉最流行,花卉主要有菊花、牡丹、芙蓉、莲等。
印花线条清晰流畅,但较繁缛。
缠枝花纹在
耀州窑等瓷窑常见,但以席纹、菱形纹等作衬底纹的纹饰为藤县窑所特有。
蓖纹在龙泉窑、耀州窑、福建诸窑中多见,但以细密的蓖纹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海水中有一海兽的图案,为其它瓷窑中未见。
(5)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器物圈足或圈足内无釉露胎,足壁内墙斜削。
后期采用叠烧法,器物内底往往留有沙圈垫痕。
3、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4、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
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多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三、云南省:
玉溪窑:在今云南省玉溪市,故名。
创烧于宋元,而止于明,烧制青瓷和青花瓷器,其特征是:(1)青瓷有印花、划花及问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简单的云纹及水纹等。
釉色青灰。
(2)元末明初开始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胎质较松;釉色青灰,与所产青瓷相同;纹饰简单粗犷,以鱼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纹居多。
(3)器形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四、湖南省:
1、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
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
胎体较疏松。
(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
釉面均有细小纹片。
(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
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
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
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
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
(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
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
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
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
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
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
(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
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
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
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2、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
(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
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
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
(3)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
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
(4)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
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
(5)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
3、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
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
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
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
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五、安徽省:
1、寿州窑: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
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隋代产品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
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
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唐代产品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
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
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
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
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2、萧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
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
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
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
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2)宋、金代产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
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
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
此外,还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
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3、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
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
(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1平底内凹。
2圈足平切。
圈足壁斜切。
(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
(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4、淮南窑: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
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
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
胎质坚硬、细腻、击之音脆。
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
釉层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绿,有的青中带黄,器物一般只施半釉。
釉面常有小开片,积釉处往往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
瓶和罐上有装饰纹样,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划花有单弦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莲瓣纹等。
贴花只见卷草纹一种。
5、泗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泗县),故名。
始烧于宋代。
以烧白瓷著名。
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渭泗州窑在泗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
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6、宿州窑: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
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
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六、江苏省:
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之均山,故名。
是东吴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窑场。
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
青釉常作豆绿色,微微泛黄,器黑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七、四川省:
1、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
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较厚,
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
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品种,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
(3)南朝时期的器物,常见的有四系壶,壶的四系多为桥形;还有敛口的小杯,高足盘则具有隋代作风。
唐代器物造型多样,有碗、壶、罐、洗、盘、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区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窑中极少见,如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线形,在口缘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携。
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还大量烧制小件雕塑,有动物、杂技佣、胖娃娃等形象,姿态生动。
(4)装饰纹样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点彩较多,有用褐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间隔排列组成纹饰等。
2、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
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
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
(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
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
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
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
(4)与定窑的区别 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
定窑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
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
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
3、青羊宫窑: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宫,故名。
始烧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白、紫、淡红色三种,紫色和淡红色胎体较粗糙、疏松,瓷化程度
较低。
(2)釉色有豆青、米黄、褐青等,除个别器物施釉到底,一般均施半釉,釉层浅薄,釉面有细小开片,有剥釉现象。
(3)产品有壶、盘、碗、杯、罐、钵、砚、炉等。
壶为浅盘口,短颈;罐、碗皆敛口;壶、罐的共同特点是鼓腹、平底,肩部横安桥形系或竖安复式系。
有的盘带喇叭形高圈足。
砚均多见。
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为微内凹的圆饼形实足,且边棱削去;小圆饼形实足碗是青羊宫窑的大宗产品。
(4)装饰简朴,主要采用彩绘、模印、刻划等装饰方法。
纹饰有菊花、莲瓣、卷草、麦穗、联珠纹、圆点纹与凹凸弦纹。
彩绘装饰可分高温釉上、釉下彩两种,用褐彩或黄彩绘联珠纹等纹饰。
4、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县,故名。
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南宋末年。
烧瓷品种较多,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酱釉、绿釉、黄釉瓷等。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褐、红、褐黑等种,褐为主,质地坚密,瓷化程度较高。
(2)黑瓷品种除纯黑外,还有兔毫、玳瑁、油滴等。
(3)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炉、盏、茶托及猴子骑小狗瓷塑等,碗、盘的外壁多为半釉,足为玉壁底或矮足环底。
较有特色的产品有玉壁底弇口黑釉茶盏及黑釉凸线纹罐。
(4)装饰有画花、刻花和印花三种。
画花多在碗、盘的内壁;也有在碗的内壁从口至底用白釉绘五条直线,然后再浇黄釉,把碗分为五瓣的葵形碗。
划花为简单的花草纹,印花多见水波纹。
八、陕西省:
1、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
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
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
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
(5)宋
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
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
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
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
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
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
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
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
(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状凸起。
(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
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2、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
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
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釉色青黄。
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
(2)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
(3)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九、山东省:
淄博窑: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
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另一处在磁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
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北齐时期产品1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粗,色带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黄的;釉面厚薄不匀,杂有黑色斑点。
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厚,明亮光泽。
3器物以碗、盘、缸为主,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
但修坯不太细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装饰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5采用三足支钉叠烧,
器物内心留有三足支钉痕。
(2)唐代产品1黑瓷釉色莹洁滋润,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为多,还有壶、罐、炉、瓶等。
葫芦瓶造型独特,大底,颈肩之间无双系。
3器物底部均为平底,有的中心微内凹。
底足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
(3)金代产品 1装饰出现蓖划纹。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十、河北省:
1、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
故名。
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
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
(2)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2、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
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
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
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
(2)北宋产品:1 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2 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
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
纹”)。
3 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
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
5 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
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
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
(3)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
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
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
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
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
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
(4)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
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3、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
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
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
(2)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
(3)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
(4)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
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