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沉默螺
对沉默的螺旋的思考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在基于“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这样一个假设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个理论探讨的是“社会共识”问题,即舆论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及其机制。
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该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
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
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受众有很多发表自由言论的机会,个体可以不顾及很多客观因素,用匿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发表言论可以消除恐惧心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
但是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并不会使得“沉默的螺旋”有所改善甚至消失。
在网络传播时代,主体依然是人,而人作为个体就必然有自身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屈服性,经常会出现一种无所谓的“先来后到”的心理趋势,特别是对于那些中立者来说,当中立者还在犹豫状态的时候如果突然有第一个声音发表了,而且被他知道了,他就容易跟着那个思路走;如果更不幸地出现了第二第三个声音,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他就更趋向于赞同多数人的意见,然后就容易自然地认为那个意见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他也加入那个团体之中时,他也就成了意见小组的人员,更大程度上地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人肉搜索案中,有一例叫“菊花香香”事件。
从该事件的出现开始,几乎就充斥着批评之声,对该人言论的一种单纯的厌恶与批判,没有人站出来说要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此其一。
其二,一有人放上照片说查出这个人就是“菊花香香”,大家就一窝蜂地进行有指向性的调查和批评,都没有人提出质疑,那就更不要说是否定了。
其三,当时间公布时间并得到当事人澄清后,网上群众依旧认为自己是在群众中、在大多数中,是正确的,依然没有认识到错误。
主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主题:“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引言:赤壁之战前发生在东吴两次讨论会。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 social con-census),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一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是,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舆论的作用也并不仅限十狭义的政治领域。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这正是社会心理学的视点。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再谈论“民主”或“权利”之类的问题,而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的,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1、假说的提出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
这一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主要竞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
在整个竟选过程中,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态,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
诺依曼当时担任阿伦斯巴赫舆论研究所所长,为了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她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 制度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 程中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 • 讯息系统分析:以语言、文字、画面、音响等象 征符号所建构的意义系统的整体倾向性,大众媒 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 结构来安排的。 • 培养分析: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后 果
(蒂奇诺:《大众媒介流与知识的差别性增长》 1970年)
相关研究
在公共事务方面的知识沟 • 收听总统演讲与受众社会经济状况细分 • 对观看大选辩论的受众分类 • 关于能源问题调查中受众与媒介选择 关于《芝麻街》的收视研究 • 家长文化程度与收看多少 • 收视效果研究 • 创作人员的辩解
高社会经济地位 知 识 低社会经济地位
理论意义
•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 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 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 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 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理论起源和背景
• 李普曼:三者意义上的“现实”:“客观现实”, “象征性现实”与“主观现实” • 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 , 员会”, 资助格伯纳主持“培养分析研究” • 最初的着眼点: 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知识沟”到“信息沟”
• 信息沟的主要观点: •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 量的增大。 • 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 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 的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 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 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可能是 “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沉默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指出当一个人沉默时,他会变得更加安静,并在内心深处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的情绪会进入一个螺旋式的漩涡,伴随着内心的深处越来越沉默。
这种漩涡会让一个人深陷其中,使他更加沉默,从而让他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沉默。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漩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背景,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如果一个人来自一个更加保守的社会,比如传统的宗教社会,那么这种漩涡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而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比如西方的社会,这种漩涡的影响则会更弱。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倾向于以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困境。
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可能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即不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深埋在内心深处,避免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攻击。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沉默。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的压力。
因此,掌握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有着重
要的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往往被无尽的信息淹没,但却忘记了内心的声音。
沉默似乎成为了奢侈的品味,却也成为了我们与自我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运而生。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它起源于一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据她的观察,人们往往容易盲从大众观点,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独立意见。
这种“从众心理”会导致一个社会中某些声音被抑制,另一些声音被强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沉默的螺旋。
例如,某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但一旦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却往往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谩骂,这种集体恐惧会促使更多人选择保持沉默,进而形成群体共同遵守某种“标准答案”。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生,那么公众舆论将越来越趋同,而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则处于社会边缘,无法获得支持和认同。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牵扯到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沉默的螺旋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一些商业公司的领导团队如果没有意见分歧,会思维僵化,往往会忽略出现在市场中的新形势和新机会。
一些政治局面下,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领袖集团的决策往往比较片面和狭隘,容易导致错误决策。
因此,在某些场合下,个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首先,要保持思想独立性,不随大众观点盲从。
其次,要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不同、有创造性的声音。
这样的思想碰撞可以促进人们的思想活跃,同时丰富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流。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了从众心理的危害,同时也提醒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
所有的独立意见,无论是大是小,重要的是有勇气说出来。
因为只有在多样性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社交媒体所左右,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理论。
在一个公开的、公共的议题面前,每个人在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总要先听周围人的意见,以免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而受到众人责难。
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便会大胆发声。
而自己意见处于劣势一方时,则会选择沉默或者转向。
这样强势的一方愈发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式过程。
P19时滞问题时滞是指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长度。
学者斯通和麦库姆斯曾做过一项研究,专门用于考察媒介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把先前有关公众议程的数据,与在此之前较长一段时间的媒介内容的议程数据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进而得出媒介方程转向公众议程所需要的时间差。
就媒介实务人员而言,时滞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公关以及其他信息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了解方程作用的时滞,将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效率。
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早出现的流派,创建于1923年。
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无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全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主张通过所谓的“心理结构革命”或人的“本能革命”来建立一个普遍快乐的社会。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培养分析培养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以美国批判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最初研究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观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
沉默螺旋效应——意见领袖传播模式中的一种理论

万方数据"沉默螺旋"效应——意见领袖传播模式中的一种理论作者:李惠敏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呼和浩特,010010刊名:今日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TODAY年,卷(期):2009,""(2)被引用次数:0次1.斯蒂芬·李特约翰.史安斌人类传播学 20041.期刊论文尹瑞平"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东南传播2008,""(10)"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2.学位论文蒲佚明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2009“沉默的螺旋”是德国政治科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的。
这是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
“沉默螺旋”的表述实际上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少数派时,他们如何保持沉默。
“沉默螺旋”在三种前提下:1)人们有准感官统计能力,接近于第六感,能预感得知当前的公共意见,甚至无需民意调查;2)人们恐惧孤立,知道什么行为会增长被社会孤立的可能性;3)人们由于害怕会保持沉默,谨慎发表其意见。
<br> 本文通过广西大学学生使用BBS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调查变量的研究剖析,对网络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进行透视,试图探讨网络空间“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可能及其作用机制。
希望借此研究,从中揭示受众接触互联网的状况和反应、网络影响力的强度和趋势,以期为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提供参考。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延展了话语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借由新媒体扩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的公共舆论场,人人都能成为信源,人人皆可发声,甚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时而能成为一些公共议题的舆论推手,成为公共事件反转的关键。
因此,学术界逐渐出现唱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论调,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已过时,不再适用当今社会情境。
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公众压力和从众心理,实际上并没有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减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新的变化。
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该理论对大众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标签:新媒体;沉默的螺旋;社会心理在当今互联网日益普及、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有学者认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其独特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消解了对个体意见表达的影响。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低准入门槛、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征也促使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公共话语权的转移,受众有取舍地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在公共领域畅所欲言的自我表达意识得到了解放,借助网络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人人都有麦克风”。
在一些公共事件中,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转的关键性因素。
这种“少数人”成为事件发展关键转折点的事例仿佛印证了反“沉默的螺旋”的说法,然而,仅以此类案例来推断理论不适用当今社会环境,未免为时过早,在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时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沉默的螺旋”在新时期的变化互联网塑造了一个网络虚拟平台,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日益紧密贴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距离边界也不断被打破,可以说两个空间正在日益融合。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相似又不同,国家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措施使得原本匿名、低准入门槛的网络世界越发透明化、法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理论的考察,不难发现有以下变化产生。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关联。
文章从历史背景下的“沉默螺旋”现象和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接着,文章探讨了宣扬思想的共同点和权力集中与个人自由的冲突。
在文章总结了“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实质,并提出了警惕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回归以及呼吁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的警觉。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法西斯主义及其危害的关注,促进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现象的警惕和反思。
【关键词】“沉默螺旋”、法西斯主义、历史背景、定义、特征、关联分析、宣扬思想、权力集中、个人自由、关联实质、警惕、思潮回归、社会警觉。
1. 引言1.1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沉默螺旋”现象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仅存在于历史背景下的种种迹象中,也体现在当下社会中的种种行为和思潮之中。
了解“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权力和个人自由之间的较量,以及如何防范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回归。
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冲突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警惕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倾向,并呼吁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的警觉。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对“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关联的深入思考,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沉默螺旋”现象在历史背景下,"沉默螺旋"现象指的是社会中存在一种恐惧和沉默的氛围,使得人们不敢发表对权力者不利的言论或观点,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现象往往会在政治压力、社会压力或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最终导致人们自我审查、自我限制,甚至失去言论自由和个人自由。
历史上,许多独裁政权和极权主义统治都曾利用“沉默螺旋”的现象来控制民众的思想和言论。
例如纳粹德国、斯大林主义下的苏联等,通过残酷的打压和镇压手段,让人们沉默下来,不敢反抗或质疑当权者的政策和行为。
沉默的螺旋

实践分析优势 :
• “沉默的螺旋”解释了为什么少数人不愿意公开表达他们 的观点。 • 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宁愿压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愿冒社 会隔离的风险。 • 是一个连接传媒影响和公众意见的较好的模型。 • 公众观点形成的过程也是将社会凝聚为整体的过程,沉默 的螺旋解决了威胁社会和谐的冲突。
实践分析局限 :
“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我国媒介实践的借鉴意义
由于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主导性地位,因此媒介在实践中应 该十分注意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应该对于受众对所传播的信息的 反应有个前期的预期,要明白自己传播的信息对于受众会产生哪 些影响。 对于我国的媒介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可以借鉴的方面: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反应要迅速,要利用自己在舆论中的优 势迅速的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对待某一 事物。 对于一个事件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定位有选择性地进行 信息的传播。
1973年,诺依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 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 的效果。 1974年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正式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概念。 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 社会皮肤》一书,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理论内涵
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通过“沉默的理论”,诺依曼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 力”的大众传播观,把大多数的传播学者从对大众传播媒 介的“有限效果模式”的热衷带到了对“强大效果论”的 坚信的时代。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 了一些批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前提上。 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人们对于孤立的恐惧和趋同的 行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 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
沉默的螺旋PPT精选文档

21
(四)大众媒介的意见并不等于是公众意见
✓ 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强调只要受众选择保持沉默,那就意味着他们对优意意 见的赞同或者自身观点的改变,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
✓ 美国学者里默和霍德华试图测试“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主要假设,即人们使用 大众传播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对一种有毒的废料 PCB进行一次公共意 见调查,据信这种废料能够导致癌症。结果发现,大众媒介的使用与准确估计 大多是人意见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6
图解
7
这一理论由三个命题构成
1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假定:
(1)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 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 (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 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20
(三)过分强调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在受到“意见气候”影响的同时,还要受到很多其他变量的制约,例如个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 、家庭环境、知识文化水平、所属群体以及自我确信程度等等,都会影响个人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 即使感到孤立,人也很有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 ✓ 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
1974年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正式提出了“沉默的螺旋”概念。
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 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 括。
5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 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 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 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 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 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 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

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者诺埃尔-诺依曼是德国⼤众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
她在1973年提出的⼤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对德国乃⾄世界传媒学都产⽣了重⼤影响。
2010年3⽉25⽇,诺依曼在家中逝世,享年93岁。
沉默的螺旋理论含义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个现象:⼈们在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赞同的观点受到⼴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胆地发表和扩散;⽽发觉某⼀观点⽆⼈或很少有⼈理会(有时会有群起⽽攻之的遭遇),即使⾃⼰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的沉默造成另⼀⽅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的声⾳越来越强⼤,另⼀⽅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个假设:⼤多数个⼈会⼒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产⽣的孤⽴。
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会消失?⽹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会消失。
⼀⽅⾯,⽹络传播集⼈际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特点于⼀体,能够更深刻地作⽤于更⼤范围的受众,使得过去相对明晰的“意见⽓候”变得复杂化。
另⼀⽅⾯,“沉默的螺旋”中“从众⼼理”的作⽤程度在⽹络时代也有所改变。
⼼理学认为,“从众⼼理”来源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的恐惧。
群体压⼒会让⼈产⽣失调,⽽从众是减少失调的有效⽅法。
但在⽹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个⼈能够通过转换群体⽽⾮从众的⽅式减少失调。
⽹络空间的⽆限宽⼴,也可以让个⼈找到认同⾃⼰观点的群体。
此外,⽹络匿名性的特点,也会使⼈感受较⼩的群体压⼒。
虽然⽹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式,但传播的社会控制机制并没有发⽣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媒体下引发和⽀持“沉默的螺旋”的基本条件却依然存在和成⽴:社会孤⽴的⼼理动机没有消失,⽹络群体压⼒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对个⼈意见的压⼒作⽤⽅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
但是,作为公众舆论领域⾥的⼀只“幽灵”,“沉默的螺旋”却远远没有散去。
怎样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之我见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
它描述了一个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但当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还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的现象。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一是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三是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道练习题很多同学都是一样的答案,只有几个同学算出的是另一个答案,就算是那几个同学极力讲解,大多数同学都会说:“你看,大家都是这个答案,你的肯定不对。
”由于这样说的同学很多,哪怕是少数同学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也会因为害怕别人都反对他,没有人支持他怕自己被孤立而转换意见,直到真正的答案出来,或许那些少数的同学都会臣服于那些多数同学的答案。
我从来不否认沉默的螺旋理论是错误的,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内在的从众心理,反映了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害怕自己的想法遭到拒绝,甚至很可能被孤立。
当然,什么事情都总会有例外,人更是如此,尤其对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有他的局限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
解读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

解读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提要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锐媒体类型强势闯入传媒阵营,使得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传媒理念因此而面临冲击或重构,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网络时代传媒业要更加迅速而稳健的发展,需对一些传媒理论进行重新解读与完善。
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关键词: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弱化;存在的合理性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锐媒体类型强势闯入传媒阵营,使得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传媒理念因此而面临冲击或重构,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网络时代,传媒业要更加迅速而稳健的发展,需对一些传媒理论进行重新解读与完善。
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诺埃尔-诺依曼首先正式提出,是颇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进入互联网时代,对该理论的认识,我们显然不能仍停留在过去针对传统媒介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要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进行重新解读。
从网络刚刚兴起之时,具有敏感学术嗅觉的学者便对此理论提出了新的解读,但不少人直接走向“坚持‘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或“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的极端,这两种论断未免过于绝对化。
笔者认为,网络的出现对“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强调的传统媒体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完全消解这一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在此,冒昧地对这一理论做一番个人主观化的解读。
一、网络出现对这一理论中强调的传统媒体所发挥作用的弱化诺依曼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尚未普及条件下的传统媒体时代,自然无法完全预见到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在传播活动中,作为传者的媒体在很大程度是居于强势的主体地位的,“灌输”的意味比较浓重,而多数受者则基本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相对作为传者的大众媒体而言,受者发出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产生“共鸣效果”) ;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的传达在时间上具有 持续性和重复性 (产生“累积效果”) ;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产生“普遍效果”)
——《战国策 ·魏策二 》
举世皆浊我独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 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
讨论
?请再列举一些能够解释“沉默的螺旋”的 故 事或成语
?你是如何看待 “沉默的螺旋”这个传播学理 论的
有口井,7米深
?to add T有ext 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 Click to add Text
? Click to add Text
? Click to add Text
白天爬3米,晚上往下坠2米?Click to add Text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想好答案了吗?
5天
三毛
三毛为什么要拔掉自己一根毛?
沉默的螺旋理论
(2)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 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 动的有机整体。
代表人物:库利
“不是100个人分别制造的10旋理论
(3)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 舆论看做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 的多数意见便被看做是“舆论”,这种 观点较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 意测验”之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_沉默螺旋_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

92007年第 期 总第9 期新闻大学JOURNALISTIC UNIVERSITY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提出的著名传播学假设“沉默的螺旋”,于1995年被引介到我国(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没有这个词条)。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在我国传播学界普及,通常被用于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
我本人也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把它视为一个较为重要的传播理论。
当时我只是本能的感觉到这个理论假设可能会被用来造成“舆论一律”的表面现象,因而在介绍这个理论的最后写道:“媒介引导舆论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理解已有舆论,多提供一些选择,以求少出现‘复数的不知’的现象。
”[1]2001年潘忠党传给我他写的评论我这本书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情况,使我感到震惊,即“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者诺依曼青年时代服务于法西斯的主流传媒。
他写道:“不可忽略的是,诺埃勒-诺依曼曾经参加了纳粹党的活动。
她的理论,虽然是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却带有对纳粹经验的总结成分。
诺埃勒-诺依曼的前纳粹党支持者的身份被披露后,曾在传播学界引起极大震动。
国际传播学会曾于1997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年会上,为这个争议举办了专场讨论,讨论现场人满为患,参与者很多较为情绪化。
对围绕着诺埃勒-诺依曼的历史和她的理论展开的争论,见克里斯托芬•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发表于《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6年第43期149-173页的文章《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与她的传播思想的历史联系》[2];汉斯•马梯阿斯•凯普林格(Hans MathiasKepplinger)发表于同一刊物1997年第47期102-117页的文章《政治正确与学术原则:回应辛普森》。
[3]我绝不赞同因此否认诺埃勒-诺依曼的理论贡献,但我也要指出她的理论含有驱逐少数意见的成分。
[人物介绍]诺埃尔-诺依曼的“民意”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人物介绍]诺埃尔-诺依曼的“民意”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b4d69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5.png)
[人物介绍]诺埃尔-诺依曼的“民意”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最近的欧洲议会选举落下帷幕了。
我今天说说德国著名新闻媒体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 1916-2010),她在1974年,在《传播学刊》(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
她为什么写这篇论文,起因之一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政坛选举一些舆论引导选举结果的现象让她觉得有话说,说着说着,就形成了一套至今依旧很有影响力的传播学理论。
过了几年,她意犹未尽,把这篇论文扩充成了一本专著。
这篇论文叫做:《Schweigespirale: eine Theorie ueber oeffentliche Meinungen》(沉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专著叫做《Schweigespirale: Unsere Soziale Haut》(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
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发展出了著名的“民意”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Schweigespirale)。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Schweigespirale) 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主要观点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会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地说出来。
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Mehrheitsmeinung,轻视少数派的观点Minderheitsmeinung。
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
同时,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成立的条件
• 少数缺乏社会主体意识而又缺乏主见的人,轻易地 把媒介意见视为真理。面对媒介的强烈议题,对自 己原来意见产生怀疑之后便默默接受媒介的议程。 麻木的从众心理使这部分人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 应当承认,媒介在设置议程方面一旦巧妙得难以被 人发现其荒谬之处,或者受众的知情权被剥夺,就会 盲目地追随媒介,跟着螺旋的曲线由小到大、由少 到多地聚集起来;但时间稍久,媒介意见的荒谬露出 了破绽,螺旋模式开始失效。
• 媒介的意见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价值观、利益和 见解,同民意达到一体化,沉默的螺旋开始生效。
一个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赞同的人
不赞同的人
处于意见的多数
处于意见的少数
发表自己的观点
保持沉默
赞同的观点
会
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
案例: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为什么会在短短几个月就宣告破产?
一、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 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 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 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 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 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 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 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 古代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伽利略 被烧死、文革时代、法西斯主义
• 当今的广告现象;
• 食品安全问题(沃尔玛、双汇、一滴香,三聚氰 胺、思念食品);
• 社会公德问题(打酱油、北大校长体,小悦悦事 件、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王石捐款问题、范 跑跑事件、李刚李双江之子撞人、药家鑫事件)、 网络炒作问题:芙蓉姐姐,凤姐;民生问题:房 价、工资
心理学之沉默的螺旋定理

心理学之沉默的螺旋定理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
该理论指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交往中的孤立,而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竞争一方地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势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发展过程。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出现一个问题:团队意见的最后决定可能不是团队成员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的主流思想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
然而,有时候,主流思想所强调的东西,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东西。
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于“主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心口不一的现象。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和善的,也有刁蛮的。
而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性格的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那么,究竟该如何与人相处呢?既要融到大家的队伍中去,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再人群中迷失自我。
透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我们地生活,让我们学会更多为人处世地方法。
让“螺旋”在“沉默”中上升,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特立但不独行。
第一,要尽量融入到积极的环境中。
如果身边的人都勤奋好学、朴实稳重,那么,自己作为一个随性的人,就要尽量融入到这样的氛围当中。
因为,这种主流的行为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实,则会就是典型的沉默的螺旋。
第二,要勇于在消极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特性。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环境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的环境容易把人引向歧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德国学者伊NH莎白•诺埃勒_诺依曼(Elisabeth Noe 11 e-Neumann) 1974年提出的著名传播学假设“沉默的螺旋”,于1994年被引介到我国(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没有这个词条)。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在我国传播学界普及,通常被用于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
我本人也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把它视为一个较为重要的传播理论。
当时我只是本能的感觉到这个理论假设可能会被用来造成“舆论一律”的表而现象,因而在介绍这个理论的最后写道:“媒介引导舆论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理解已有舆论,多提供一些选择,以求少出现…复数的不知‟的现象。
” [1]。
2001年潘忠党传给我他写的评论我这本书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情况,使我感到震惊,即“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者诺依曼青年时代服务于法西斯的主流传媒。
他写道:“不可忽略的是,诺埃勒一诺依曼曾经参加了纳粹党的活动。
她的理论,虽然是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却带有对纳粹经验的总结成分。
诺埃勒_诺依曼的前纳粹党支持者的身份被披露后,曾在传播学界引起极大震动。
国际传播学会曾于1997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年会上,为这个争议举办了专场讨论,讨论现场人满为患,参与者很多较为情绪化。
对围绕着诺埃勒一诺依曼的历史和她的理论展开的争论,见克里斯托芬•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发表于《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6 年第 43 期 149 — 173 页的文章《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与她的传播思想的历史联系》(Elisabeth Noelle-Neumann,s …Spiral of Silence‟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theory);汉斯•马梯阿斯•凯普林格(Hans Mathias Kepplinger)发表于同一刊物 1997 年第 47 期 102 — 117 页的文章《政治正确与学术原则:回应辛普森》(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academic principles: A reply to Simpson)。
我绝不赞同因此否认诺埃勒_ 诺依曼的理论贡献,但我也要指出她的理论含有驱逐少数意见的成分。
对此,有过纳粹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经验的中国同样地需要特别警惕。
” [2]以上文字是至今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唯一涉及这个问题的一段话。
我曾经想进一步研究,但无暇去做。
直到去年,才得以安排我的学生袁琳撰写这个选题的论文,我们共同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下面就这个问题做一阐释。
一、诺依曼“沉默螺旋”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身,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里没有必要重复。
为了进一步理解诺依曼的这个理论,她的几个关键概念需要先梳理一下。
1.舆论。
诺依曼回顾自己对舆论的认识时,追溯到她1940年写的博士论文《美国舆论与大众调査——政治与报业方面的民意调查》(Meinung undMassenforscheng in USA. Umfragen Uber Politik und Presse)。
她说:“我……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到底什么是舆论,尽管我在博士论文中对舆论进行了探讨,但是我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
1971年2月,她在德国大选中展开调查,发现人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而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流动的频率,这些因素导致她开始寻求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1973年她发表《累积、和音与公开效果》一文,文中开始出现“沉默螺旋”、“螺旋模式”、“螺旋过程”、“沉默假设”等概念。
1974年,她发表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专题论证了“沉默的螺旋”,1980年形成她的德文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舆论在某些学者眼中是社会中有责任心的好公民的同义语,因而舆论与“大多数人”、“某一地区的居民”、“现在”、“一致同意”等词语有关。
通常,舆论被认为“是舆论调查测量出来的东西”。
她将舆论视为一种从众的精神压力,一种不断变化的观点。
在任何一段时间里,都有一个可以接受的一致意见,将公众制裁介入那些公开表达的、不能被公众接受的立场。
她对舆论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看到了舆论作为社会压力的这一特性。
因而,舆论在她那里被定义为一种虽然备受争议,但人们可以在公众场合表达的不会被孤立的观点:“那些不会因公开表达而受到孤立的观点”(1973年),一种“趋同的压力”(1977年),“不会被制裁的、可以传达的观点”(1979 年)。
她的学生道斯巴赫(Donsbach) 1987年总结了诺依曼关于舆论的定义:“含有价值的,特别是具有道德意味的意见和行为方式,当它以一种全民共识的方式出现时一例如当它以风俗习惯、教条方式出现时——则个人必须公开说出或做出,才不会受到孤立,而当它以一种不隐秘的方式出现,则个人可以公开说出或做出,就不致遭受孤立。
” [3]2. 社会精英。
她认为“舆论”与“社会精英”之间有关联。
精英概念常被定义为:“理性的、自觉的”、“重要的公共的”、“有思考能力的”。
“精英意见”被她称为“有效意见”。
同时,她认为二者存在区别,精英意见——知识分子、政治家、艺术家等持有的意见——不断地进入到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去,但舆论不一定最终会吸纳精英们的意见。
然而,精英意见相比其它群体的意见,更能形成一种让人顺从的压力。
3. 道德成分在沉默螺旋中的地位。
她的舆论观立足于社会系统层面,而不是简单地将舆论视为个人观点的合集。
她的舆论观点与“时代精神(Zeitgeist)等同,代表文化和同时代品味的道德趋势。
她强调道德和行为是舆论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指时尚和政治概念。
“沉默螺旋”成立的前提之一,在于争议性议题所表达出来的意见,必须具有道德的成份,争论的重点不在于合理不合理,而在于道德不道德。
舆论中从众的压力是以道德、美学价值名义“发挥”的,而不是来源于认知判断。
问题不在于“正确”或“不正确”,而在于是好的还是坏的。
有关于道德问题的舆论会制造巨大的从众压力。
在沉默的螺旋的整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研究这种意见的螺旋现象,必须探讨当时大众传播上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4]4. “舆论创造整合”。
在以上对舆论认识的基础上,诺依曼进一步得出“舆论创造整合”的观念。
她将舆论视为“社会的皮肤”、时尚之法。
因此,这种舆论必然具有整合功能,可以防止社会因为个人喜好的不一致而分裂。
这种整合会带来痛苦,诸如人需要力图避免孤立而做出妥协、形成一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
舆论整合后的产物就是“时代精神”,沉默的螺旋过程就是舆论成功整合的结果。
舆论可以稳定社会,部分是因为它具有整合作用的结果。
若人们对于政治领域中有关社会基本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可能会导致经常的或极端的社会不稳定。
舆论还可以给予立法支持,它追求一致(这对个体产生很大的从众压力),建立起规范或制造法律可能执行的规则。
在社会危机之中,要求个人顺从的压力会增加,舆论甚至扮演着强压的角色。
5. “积累、和音、公开效果”。
诺依曼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支持者,她对未来的效果研究趋势大胆地预测:“强效果论能够统治未来!”她认为有限效果论之所以长时期统治传播学效果研究领域,在于以前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缺陷。
她提出累积(Kumulation)、和音(Konsonanz)和公开效果(Offentlichketseffekt)三个概念,并指出未来效果研究应该朝这个方向前进。
“累积”把大众媒介的效果视为一种长期效果,是多种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生的效果,媒体信息在跨媒体渠道和一段时间内重复。
“和音”,不同媒介的报道有一种相同的趋势,长时间呈现同质性很高的内容时,会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种和音是记者们价值判断的一致性、媒介报道的内容相似性造成的。
这个特性可以减弱公众选择性感知的作用,加强媒体的作用;同时也可能产生很大的误导。
“公开的效果”,意见气候中的强势观点对个人产生压力,媒介中的意见领袖的观点造成“公开效果”,这是媒介效果的主要来源。
她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这三者相互交织的结果,研究媒介效果的学者不能忽视这三个因素的存在。
6. “孤立的恐惧”。
这个概念是“沉默的螺旋”假设中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她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由“对孤立的恐惧”来控制,孤立的恐惧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她认为,法律就是很好的利用了人害怕孤立这一特点,如被示众者——虽然没有使其受到身体的伤害,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可怕的事情。
诺依曼认为尴尬是一种害怕孤立的表现,这可以从达尔文1873 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看到。
赋尬的感觉是人类社会特性的一种明显的标识,可以在很多可见的身体反应中看到,包括脸色变红变白、出汗、发抖、做出神经质式的动作等行为。
她把“孤立的恐惧”作为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详尽研究,并将其量化。
当人感觉不到自己的立场受到他人的支持时,对孤立的恐惧就会影响到舆论的形成,人就不情愿表达这种不受欢迎的立场。
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避免被孤立和不被他人鄙视,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来跟大多数人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不是只寻找一两个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
她还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不能肯定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以为从众的前提是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诺依曼的社会经历和对她早期从事法西斯宣传的质疑这个标题下,我们先简述诺依曼的经历,然后阐述关于她的早期历史与“沉默螺旋”理论是否有关的争论。
1. 诺依曼简历诺依曼1916年12月出生于柏林,父亲是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商人、纳粹党员,母亲对艺术和美学有浓厚兴趣。
她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创办过一份学生报纸。
1935年被柏林大学“报学”专业录取,主修新闻、历史、哲学和美国研究等课程。
同年参加德国国家主义学生团(NSDtB),时年19岁。
1937年秋至1938年夏,她作为德国外交政治部送出的交换学生,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学习新闻学。
离开美国后,她曾游历欧洲各国五个月。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时,她开始写作博士论文,1940年完成。
1940年,在德国占领法国,从而德国变成“大帝国”的时候,参加新创办的新闻周刊《帝国》(Reich)的工作。
不到一年,离开该刊。
后来主要为德国的主流报纸《总汇报》、《法兰克福报》撰稿。
1946年,她与德国记者埃里西•彼得•诺依曼(Erich Peter Neumann)结婚。
后来他们创建阿伦斯巴赫(Allensbach,意译:汇集小溪)舆论调查机构,长期在联邦德国从事舆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