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栅介质物理、工艺和特性表征技术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于具有高介电常数 ,低栅泄漏和高击 穿场 电压。 化可 以有效降低 Q H 钝化是可逆 性工艺 。氢
为 氮氧化技术推动 CMOS技术 向4 n 5 m节点 发展 。 原子键可 以对悬键 进行解吸附和去钝化 。 了对
已 对于 高 k 质作 为栅介质 选择材料 的研 究已有 界面 电荷钝化进行充分了解并付诸实际应 用 . 介 1 0多年的历史 .但作为 4 n 5 m节 点 以上高 k
对栅介质完整性 十分关键 .因此要求进行严格的控制 。

制作 方法之一 。
iO S 介质 是 C S晶体管 中的关键组成 电子应用 中还 存在 一些问题 ,主要是 由 S/ i MO
一 J

L. Gr ne yk iA. oe nd
i 表面陷 获电荷引起的可靠性 问题 。 最 A F es 和 R C ry . u rt . ae 部分 。 i SO 经历 了4 多年的演变 . 0 氮 界面和SO2 Q. ) n Cr Fb1 t p e 氧化材 料成 为连 接过 去 和未 来 的桥 常见 的 电荷是界 面陷 获 电荷 ( +, 固定 电荷 I lo ,al ( 、 Q ) 氧化层陷获 电荷 ( )以及移动离子 电荷 Q+
维普资讯
工艺与制造 Po e s g&Man fcuig rc si n ua tr n
晶体管棚介质物理 ◆ 工艺和特性表征技术的演变
氮氧化技术使 SO 的应用向 4 n i 5 m节点 迈进 。氟的引入是一项复杂的工艺 ,由于这一工艺诱发的界面 陷获 电荷
电厚度不断下降。 一种 方法是对氧化硅进行氮化
界面电荷起源于 SO。 i i / 界面 的无配对硅悬 S
处理 .或 在硅 衬 底 上 直 接淀 积 氮 氧化 物 制 作 键 。- r 常用的降低 Q - e 的方法是在栅 氧化 层生
SO N 氮氧化物 由SO 发展 而来 . i i, 主要优势在 长之后 进行 H 退火。这种方法通过对 悬键的钝
虽然SO 具有上述诸 多优 点 . 它在微 i 但
圈 1 N 化是从氧化技 术向缀氧化技 术过 渡的最关键 的步骤 。使 用 N 退火排 . H缳 出陷获 H ,采用 O。 浸泡法对硅 悬锂进行 中和 。
www, c i am ag ca s hn i m
3 1
维普资讯
介质栅 的应用只在近几年 才有较 大进步。
三步氟化工艺
T emp a ur r ce ofa P er t e t a OR ^ E Ro T
SO 用作栅介质材料 i。
临界栅 介质 的完 整性 对晶体 管开 关速
度,功耗 效率 以及器件 的可 靠性至关重要 。 几十 年来 .S O。 i 以其 独特 的化学 和物 理特 性. 简便 的工艺 和集成方法成为选择性介质 材料 。这些特性包括热动 力稳定 性 本体硅
氧化层 和稳 定的 S/ j 界面 。由于具有 8 j O。 S —





9V e 宽带隙特性 , i, SO 还是一种优质的绝缘 材料。 其空穴和电子势垒高度分 别为31 V .e
和 4 e 使载 流子保 持在沟道 中。 与 V. 硅具 有 电稳 定性 .在< 0 > 面具有低陷获 密度 。 10 表
i 而界面特 成 l e . - 足摩尔定律的要求 .预计 2 0 0 6年栅介质厚度将 SO 薄膜 不再 具有 本体 薄膜特性:
成为最重要 的电荷 .对器 下降到 1 m 以下 。由于 SO。 .n 0 i 的物理厚度不可 为主要 因素。这 时 Q+ 能低于 10n . m,因此 为满足这一要 求 .就要使 件性能影 响很 大。
这 做 了大量的 工作 。最著名 的是 F l 及其 同事 对 近 界面反应区的动力学陷获形成的非平衡态。 oe y 氘 的研究 他们对氘和氢退火S0: i 的解 吸附率进 些机理已通过实验数据得到证实。一旦引入 氮 , i 氮 行 了比较 . 证明由于具有较强的硅原子键 . 比 SO 薄膜的介电常数随氮的 比例呈指数增长。 氘 氢 的解吸附率更低 。 引入 SO 的优 势可根据 以下公式得到评估 i。
显 然 . 0 6年 之 后 SO, 20 i, 不能 满 足 IR T S的 要 2 SO , i 的物理方法包括离子束溅射和氮i k。 ,  ̄J 通 -
最 求。为适应这一挑战 . 工业界采用 “ 两步法 ” 第 常这些方法 的优势在于低温 工作 和无氢薄膜 。 。
t( = ^ ( s) k f ) sJ t : k f/ N N
栅 氮氧 化层 工艺
对器件的性能要求促 使器 件不 断缩小 . 栅氧 式中t 和 tr分别 为SQN和 SO 的栅介 s s^ l _ ) i i
化层 厚 度 接近 几 个 Sl . 子层 的厚 度 .在 质厚度要求 SON SO。 . 0.分 k i 和k i 分别 为SON和 SO。 i i
( 。 Q )
梁 栅氧化层氮化技术 已成 为当前最 重要的晶圆
由于 具有 良好 的物理 和化 学特 性 .多年来
由于 l C密度和器件等 比变化 都遵循摩 尔定
栅氧化层厚度大大下 降 . 使得界 面的 SO 一直用作栅介质材料 。 i CMOS 术必 须不断 律的要求 . 技
m 演变 . 栅氧化层厚度必 须不断等比下降 才能满 作用 越来越重要 。当厚度达 到 12 n 左右 时 .
值 10 m节点达到其物理极限。“ 3n 国际半导体技术 的介 电常数 K 的增 大放 宽了对栅 介质的物理
发展蓝 图 ( R ) I S ”明确了栅氧化层 厚度必须小 厚度限定要求 。 T 引 入 可 分 为 物 理 , 学或 热 方法 。 引 化 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