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刘利平;吕新
【摘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双语现象.因为"双语现象"的存在,便产生了"双语教育".新疆的"双语教育"最初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则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随着新疆的双语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化,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等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31)012
【总页数】2页(P1775-1776)
【作者】刘利平;吕新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双语现象。
因为“双语现象”的存在,便产生了“双语教育”。
新疆的“双语教育”最初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则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
随着新疆的双
语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化,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等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1 新疆的双语教育实验发展概况
新疆的双语教育实验始于“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年,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实验被迫中断。
而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验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
新疆的双语教
育实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前奏(1964~1966年) 在此阶段,担任实验班授课的教师基本上是汉族教师,只用汉语一种语言授课,开设的是汉语课而不是语文课,所以这既不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族学校上的“民考汉”模式,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所以暂且称之为初、高中起点的汉语教学模式或者是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前奏。
1.2 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双语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各学校的汉语教学实验班都先后停办。
1.3 新疆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启动阶段(1986~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一些汉语言环境较好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开始尝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最早在这方面探索的有克拉玛依市和博尔塔拉州等地州。
这些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实验都是自发进行的,实验学校都有较长的历史,办学条件在该地区是最好的,一般都是地州直属学校。
没有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与安排。
1.4 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 从1992年开始,在新疆教委的安排下,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部分中学开始先后进行一种双语教学实验:在新疆民族中学教学计划框架下,做到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后来加英语,共为四门)用汉语授课,其余课程用民族语教授。
这一阶段实验的最大特点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更加明显的参与,使实验具有了政策导向性。
同时实验学校分别选择民汉合校、民族学校、汉族学校,民族语言多样(维、哈、蒙),具有典型性[1]。
1.5 规范与成熟阶段(1997年~ ) 经过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实验的启动、发展阶段之后,全疆地州市实验班的数量不断增加,实验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模式趋于稳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开始走向规范和成熟。
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有以下特点:(1)实验已进入推广时期,政府对试验的指导从提倡、试办已转移到管理和规范。
(2)实验班教学模式趋于定型,即数、理、化、英语课
用汉语授课,民族语文、政治课用民族语授课,其余课程的授课语种由学校自定[1]。
由于新疆双语教学的情况一直比较复杂,既有教学起点上的不同,又有教学模式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各地双语教师对伍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
随着新疆双语教学实验规模的不断扩大,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观念认识方面的误区,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盲目性。
如果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出现错位,就会造成不正常的双语文化心态,从而使新疆双语教育实践偏离“民汉兼通” 的目标。
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双语教育的相关概念。
2 双语或双语现象
双语教育源于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的。
也就是说,“双语”一词的出现,是由于世界上存在双语现象,所以这个词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马学良、戴庆夏教授在《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双语’一词应从几个方面去理解:(1)这种现
象大多出现在多民族的国家里。
(2)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处的社会条件以及
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双语现象的发展也不平衡。
(3)双语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
现出来的共同现象而言的,即指使用语言的状况,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民族接触和民族交流。
(4)所谓‘操双语者’是指已具有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 [2]。
他们对双语的认识和界定在我国影响很大,多年来一直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依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
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形成双语的现实动因,从而出现了语种的兼用情况。
因此,新疆双语现象的类型通常划分为3种:(1)民兼民型;(2)汉兼民型;(3)民兼汉型[1]。
3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
国外对双语教
育的涵义的理解众说纷纭。
但较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则是Mackey和Siguan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中的定义,即“‘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 [3]。
Mackey教授认为这一定义着眼于双语教育的共性,带有普遍意义,但不涉及实施双语教育国家、社会、语言的具体特点。
滕星[4]把国内学术界对双语教育涵义的各种学说归纳为六种:过程说、体制说、
方法说、体制与方法说、目的说、课程说,并把加拿大的Mackey和西班牙的Siguan所著的《双语教育概论》中的定义归纳为系统说,他认为民—汉兼顾型双语教育现象是中国双语教育的主要现象,中国双语教育主要指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主要培养民-汉兼通型的双语人才。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双语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双语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双语教育就是特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本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教育活动。
本文所探讨的就是特指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
4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以往的双语研究不严格区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双语教育的概念大于双语教学,即双语教育包含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有广狭
两义。
用于广义时,指母语和汉语的两种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内容相当。
用于狭义时,仅指对少数民族的以本族语文为辅助工具的汉语教学[5]。
把双语教学划分为广狭两义,有助于理解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然而,这种理解无形中又造成了新疆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的许多误区,如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强化汉语教学,也有的认为强化汉语与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的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汉语学习的目的等。
因此有必要对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进行概念辨析。
5 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但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从学术界、政府文件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大家都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
由于新疆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深化,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学包括汉语教学,是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学;狭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中使用汉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汉语教学则专指中小学少数民族教育中同时采用母语、汉语两类语言教授汉语学科的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木哈白提·哈斯木.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2,14,183.
[2] 马学良,戴庆夏. 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民族研究,1984,(4):54.
[3] Mackey WF, Siguan M. 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5.
[4] 滕星.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教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24.
[5] 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