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上第六章自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柴油温度升高,少量的柴油分子首先分解,并 与空气中的氧分子进行化学反映,具备着火条件而 着火,形成了火源中心,为燃烧作好了准备。这一 时期很短,一般仅为0.0007~0.003 秒。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6
速燃期
从燃烧始点B→缸内出现最高压力C
火源中心已经形成,已准备好的混合气迅速燃烧, 并向各处传播,使燃烧速度迅速增加,急剧放热, 导致燃烧室温度和压力迅速上升,直到压力达到最 大值C点,在此期间,早已喷入但尚未来得及蒸发 的柴油,以及在燃烧开始后陆续喷入的柴油便能在 已燃气体的高温作用下,迅速蒸发、混合、燃烧
心式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 安装方法:安装于联轴节与喷油泵之间
柴油机的使用性能指标 :
1. 发火性:指柴油的自燃能力,16烷值越高,发火性越 好,越容易自燃
2. 蒸发性:柴油蒸发汽化的能力,由柴油的蒸馏试验确 定 (与汽油相似)
3. 粘度:是评价柴油稀稠度的一项指标,与柴油的流动 性有关
4. 低温流动性:用柴油的凝点评定。凝点是指柴油失去 流动性开始凝固时的温度
优点:形状简单、易于加 工;结构紧凑、散热面小、 热效率高
缺点:所要求的喷油压力 高 ( 17 ~ 22MPa ) 、 故 此 配合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 需要多孔喷射、容易堵塞 喷孔;由于备燃期形成的 混合气较多所以工作粗暴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0
球形燃烧室
构造:活塞凹顶剖面轮 廓呈球形
优点:由于混合气的形 成主要靠油膜逐层蒸发 来完成,备燃期内形成 的混合气较少,所以工 作柔和、噪声小
功用: 在适当的时刻将一定数量的洁净柴油增压后以适当的规律喷
入燃烧室 在每一个工作循环内,各气缸均喷油一次,喷油次序与气缸
工作顺序一致 根据柴油机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循环供油量,以保证柴油机
稳定运转 储存一定数量的柴油,保证汽车的最大续驶里程 组成: 燃油供给装置:柴油箱、输油泵、柴油滤清器、喷油泵、喷
优点:工作柔和,空气利 用率较高,喷射压力也较 低(12~14MPa)
缺点:热损失大,经济性
差,起动困难
返回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2
预燃室式燃烧室
构造:副燃烧室容积约占燃 烧 室 总 容 积 的 25 ~ 45% , 连 通预燃室与主燃烧室的孔道 直径较小,可产生无规则紊 流
优点:混合气的形成主要靠 强烈的空气运动,喷油压力 要求不高(12~14MPa);燃 烧在两个部分内先后进行, 所以主燃烧室内的气压升高 较缓和,工作柔和
当发动机缸数较少 时采用
1、拨叉2、拉杆3、柱塞4、柱塞套筒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6
分泵
国产系列柱塞泵主要有A、B、 P、Z和Ⅰ、Ⅱ、Ⅲ号等系列
系列化:根据柴油机单缸功 率范围对供油量的要求不同, 以柱塞行程,泵缸中心距和 结构型式为基础
分泵的数目:与发动机的缸 数相等
泵油过程:凸轮轴旋转,推
统一式燃烧室类型:ω型燃烧室和球形燃烧室
分隔式燃烧室: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位于活塞顶 与气缸盖底面之间,称为主燃烧室,另一部分在气 缸盖中,称为副燃烧室。这两部分由一个或几个孔 道相连。
分隔式燃烧室类型:涡流室燃烧室和预燃式燃烧室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9
ω型燃烧室
构造:活塞凹顶剖面轮廓 呈ω型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0
直列柱塞式喷油泵
组成: 泵油机构 油量调节机构 分泵 构造及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1
柱塞式喷油泵泵油原理
1、柱塞2、斜槽3、油孔4、出油阀
驱动:柱塞的运动靠喷 油泵凸轮轴上凸轮的转 动来驱动
进油:柱塞下移,燃油 经油孔3进入泵腔
供油:柱塞上移,封闭油 孔3,柱塞上部燃油压力 迅速增加,打开出油阀4, 提供高压燃油
后燃期:燃烧在逐渐恶化的条件下于膨胀形成中 缓慢进行直到停止,在此期间,压力和温度均降 低
在此阶段,虽然不喷油,但仍有一少部分柴油没
有燃烧完,随着活塞下行继续燃烧。后燃期没有
明显的界限,有时甚至延长到排气冲程还在燃烧。
后燃期放出的热量不能充分利用来作功,很大一
部分热量将通过缸壁散至冷却水中,或随废气排
柴油的标号:按凝点分为10#,0#,-10#,-20#,35#等牌号,牌号越高凝点越低。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2
柴油标号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3
第三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混合气形成过程:由于柴油粘度大,流动性和蒸发性较差,故此混合气只能 在气缸内形成,即在接近压缩行程终点时,通过喷油器把柴油喷入气缸内, 柴油油滴在炙热的空气中受热、蒸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返回
24
孔式喷油器
适用范围:用于具有直接喷射燃烧 室的柴油机
喷孔数目:1 ~ 7个 喷孔直径:0.2 ~0.5mm
偶件:针阀偶件
1.喷油器体 2.调压螺钉 3.调压弹簧 4.回油管螺栓 5.进油管接头 6.滤芯 7.顶杆 8.针阀 9.针阀体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5
针阀偶件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6
配合间隙: 0.0015~0.0025mm
出油阀偶件:出油阀和 出油阀座构成出油阀偶 件
工作面:出油阀密封锥 面与出油阀座的接触面 研磨配合,不可互换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4
齿杆式油量调节机构
功用:根据柴油机负荷和转 速的变化相应改变喷油泵的 供油量且保证各缸的供油量 一致
调节原理:转动柱塞以改变 柱塞的有效行程
停油:柱塞继续上移, 当斜槽2与油孔4接通时 高压油流回,压力降低, 出油阀关闭,柱塞越过 上止点后下移,进入下 一循环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2
柱塞式喷油泵泵油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3
精密偶件
柱塞偶件:柱塞和柱塞 套构成了柱塞偶件,是 喷油泵中最精密的偶件
材料:优质合金钢
加工:精细加工和配对 研磨,不可互换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5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6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7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缺点:散热面积大、流动损
失大,故此经济性差,起动
困难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3
第五节 喷油器
功用:将柴油雾化成较细的颗粒,并把它们分 布到燃烧室中
要求: 1. 雾化均匀 2. 具有一定的喷射压力和射程及合适的喷注锥角 3. 断油迅速、无滴漏现象 类型: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8
喷油器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9
第六节 喷油泵
功用:提高柴油压力,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 负荷大小,定时定量地向喷油器输送高压柴油。
要求: 1. 各缸供油量相等:供油量应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
而变化 2. 各缸供油提前角相同:应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
变化 3. 各缸供油持续角一致 4. 能迅速停止供油,以防止喷油器发生滴漏现象 类型:直列柱塞式喷油泵和转子分配式喷油泵
混合气形成场所:燃烧室 混合气行程时间:15°~35°曲轴转角 混合气质量:燃烧室各处的混合气成分很不均匀,且随时间而变化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4
燃烧四阶段
Ⅰ:备燃期 Ⅱ:速燃期 Ⅲ:缓燃期 Ⅳ:后燃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5
备燃期
从喷油始点A→燃烧始点B
喷入气缸中的雾状柴油并不能马上着火燃烧,气缸 中的气体温度,虽然已高于柴油的自燃点,但柴油 的温度不能马上升高到自燃点,要经过一段物理和 化学的准备过程。也就是说,柴油在高温空气的影 响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逐层蒸发而形成油气, 向四周扩散并与空气均匀混合
速燃期的燃烧情况与备燃期的长短有关,备燃期愈 长,则在气缸内积聚并完成燃烧准备的柴油就愈多, 以致在燃烧开始后气缸压力急剧升高,甚至造成发 动机工作粗暴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7
缓燃期和后燃期
缓燃期:从最高压力点C→最高温度点D
在此阶段,开始燃烧很快,但由于氧气减少,废 气增加,燃烧条件不利,故燃烧越来越慢,但燃 气温度却能继续升高
调节方法:齿杆拉动柱塞转 动时,柱塞上的斜槽与油孔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了柱塞的有效行程, 导致供油量的变化
各缸供油量调匀方法:调整 可调齿圈2与齿杆的相对位置
1、齿杆2、可调齿圈3、柱塞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5
拨叉拉杆式油量调节机构
拨叉拉杆式油量调 节机构的工作原理 和齿杆式相同
针阀偶件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7
轴针式喷油器
结构:针阀下端的密封锥面以下还 向下延伸出一个轴针,其形状有倒 锥形和圆柱形,轴针伸出喷孔外, 使喷孔成为圆环状的狭缝。一般只 有一个喷孔,直径1~3mm,喷油压 力较低12~14MPa
特点: 1. 不喷油时针阀关闭喷孔,使高压油
腔与燃烧室隔开,燃烧气体不致冲 入油腔内引起积炭堵塞。 2. 喷孔直径较大,便于加工且不易堵 塞。 3. 针阀在油压达到一定压力时开启, 供油停止时,又在弹簧作用下立即 关闭,因此,喷油开始和停止都干 脆利落,没有滴油现象。 工作原理
和供油定时的调节 3. 分配泵的运动件靠喷油泵体内的柴油进行润滑和冷却,因此,对柴油的清
洁度要求很高 4. 分配泵凸轮的升程小,有利于提高柴油机转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9
转子分配泵构造及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0
转子分配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1
转子分配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42
第七节 供油提前角调节装置
第一节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功用 第二节 柴油 第三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第四节 燃烧室 第五节 喷油器 第六节 喷油泵 第七节 供油提前角调节装置 第八节 调速器 第九节 辅助装置 补充:柴油车为什么走不远?大众力推“D”文化 本章作业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8
第一节 柴油机供给系的功用及组成
油器、高压油管等 空气供给装置: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 混合气形成装置:燃烧室 废气排出装置:排气管、排气消声器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9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示意图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0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概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1
第二节 柴油
柴油:是在533-623K的温度范围内,从石油中提炼出 的碳氢化合物,含碳87%、氢12.6%和氧0.4%
动柱塞上移油压升高通过出
油阀供油,当凸轮转到基圆
时在柱塞弹簧的作用下柱塞
1、凸轮轴2、凸轮3、滚轮4、柱塞5、柱塞弹簧 6、出油阀7、出油阀弹簧8、拨叉机构
下移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7
柱塞式喷油泵构造及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8
转子分配泵
分配泵与柱塞式喷油泵相比特点: 1. 分配泵结构简单,零件少,体积小,质量轻,使用中故障少,容易维修 2. 分配泵精密偶件加工精度高,供油均匀性好,因此不需要进行各缸供油量
出,使发动机过热,排气温度升高,造成发动机
动力性下降,经济性下降。因此,要尽可能地返回缩
短后燃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8
第四节 燃烧室
统一式燃烧室:有凹形活塞顶与气缸盖底面所包围 的单一内腔,几乎全部容积都在活塞顶面上。采用 这种燃烧室时,燃油自喷油器直接喷射到燃烧室中, 借喷出油束的形状和燃烧室的形状匹配,以及室内 空气涡流运动,迅速形成混合气,故此这种燃烧室 又称为直接喷射燃烧室
缺点:起动困难;配合 螺旋进气道,结构复杂, 难于制造;喷油压力较 高(17~19MPa)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1
涡流室式燃烧室
构造:副燃烧室是球形或 圆柱形的涡流室,其容积 约占燃烧室总容积的50~ 80% , 借 与 其 内 壁 相 切 的 孔道与主燃烧室连通,压 缩行程中,空气被挤入涡 流室形成强烈有规则的压 缩涡流,孔道直径较大, 流动损失小。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有很大影响 喷油提前角过大:备燃期较长,将导致发动机工作粗暴 喷油提前角过小:最高压力和热效率下降,排气管冒白烟。 最佳喷油提前角:在转速和供油量一定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功率及 最小燃油消耗率的喷油提前角。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3
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因素及原理
转速:供油量愈大、转速愈高、则最佳供油提前角越大 负荷:负荷越大最佳供油提前角也越大 调节原理:改变发动机曲轴与喷油泵凸轮轴的相对位置,实现供油提前角的调整 调节方法:为了满足最佳供油提前角随转速升高而增大的要求,常常采用机械离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6
速燃期
从燃烧始点B→缸内出现最高压力C
火源中心已经形成,已准备好的混合气迅速燃烧, 并向各处传播,使燃烧速度迅速增加,急剧放热, 导致燃烧室温度和压力迅速上升,直到压力达到最 大值C点,在此期间,早已喷入但尚未来得及蒸发 的柴油,以及在燃烧开始后陆续喷入的柴油便能在 已燃气体的高温作用下,迅速蒸发、混合、燃烧
心式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 安装方法:安装于联轴节与喷油泵之间
柴油机的使用性能指标 :
1. 发火性:指柴油的自燃能力,16烷值越高,发火性越 好,越容易自燃
2. 蒸发性:柴油蒸发汽化的能力,由柴油的蒸馏试验确 定 (与汽油相似)
3. 粘度:是评价柴油稀稠度的一项指标,与柴油的流动 性有关
4. 低温流动性:用柴油的凝点评定。凝点是指柴油失去 流动性开始凝固时的温度
优点:形状简单、易于加 工;结构紧凑、散热面小、 热效率高
缺点:所要求的喷油压力 高 ( 17 ~ 22MPa ) 、 故 此 配合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 需要多孔喷射、容易堵塞 喷孔;由于备燃期形成的 混合气较多所以工作粗暴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0
球形燃烧室
构造:活塞凹顶剖面轮 廓呈球形
优点:由于混合气的形 成主要靠油膜逐层蒸发 来完成,备燃期内形成 的混合气较少,所以工 作柔和、噪声小
功用: 在适当的时刻将一定数量的洁净柴油增压后以适当的规律喷
入燃烧室 在每一个工作循环内,各气缸均喷油一次,喷油次序与气缸
工作顺序一致 根据柴油机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循环供油量,以保证柴油机
稳定运转 储存一定数量的柴油,保证汽车的最大续驶里程 组成: 燃油供给装置:柴油箱、输油泵、柴油滤清器、喷油泵、喷
优点:工作柔和,空气利 用率较高,喷射压力也较 低(12~14MPa)
缺点:热损失大,经济性
差,起动困难
返回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2
预燃室式燃烧室
构造:副燃烧室容积约占燃 烧 室 总 容 积 的 25 ~ 45% , 连 通预燃室与主燃烧室的孔道 直径较小,可产生无规则紊 流
优点:混合气的形成主要靠 强烈的空气运动,喷油压力 要求不高(12~14MPa);燃 烧在两个部分内先后进行, 所以主燃烧室内的气压升高 较缓和,工作柔和
当发动机缸数较少 时采用
1、拨叉2、拉杆3、柱塞4、柱塞套筒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6
分泵
国产系列柱塞泵主要有A、B、 P、Z和Ⅰ、Ⅱ、Ⅲ号等系列
系列化:根据柴油机单缸功 率范围对供油量的要求不同, 以柱塞行程,泵缸中心距和 结构型式为基础
分泵的数目:与发动机的缸 数相等
泵油过程:凸轮轴旋转,推
统一式燃烧室类型:ω型燃烧室和球形燃烧室
分隔式燃烧室: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位于活塞顶 与气缸盖底面之间,称为主燃烧室,另一部分在气 缸盖中,称为副燃烧室。这两部分由一个或几个孔 道相连。
分隔式燃烧室类型:涡流室燃烧室和预燃式燃烧室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9
ω型燃烧室
构造:活塞凹顶剖面轮廓 呈ω型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0
直列柱塞式喷油泵
组成: 泵油机构 油量调节机构 分泵 构造及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1
柱塞式喷油泵泵油原理
1、柱塞2、斜槽3、油孔4、出油阀
驱动:柱塞的运动靠喷 油泵凸轮轴上凸轮的转 动来驱动
进油:柱塞下移,燃油 经油孔3进入泵腔
供油:柱塞上移,封闭油 孔3,柱塞上部燃油压力 迅速增加,打开出油阀4, 提供高压燃油
后燃期:燃烧在逐渐恶化的条件下于膨胀形成中 缓慢进行直到停止,在此期间,压力和温度均降 低
在此阶段,虽然不喷油,但仍有一少部分柴油没
有燃烧完,随着活塞下行继续燃烧。后燃期没有
明显的界限,有时甚至延长到排气冲程还在燃烧。
后燃期放出的热量不能充分利用来作功,很大一
部分热量将通过缸壁散至冷却水中,或随废气排
柴油的标号:按凝点分为10#,0#,-10#,-20#,35#等牌号,牌号越高凝点越低。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2
柴油标号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3
第三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混合气形成过程:由于柴油粘度大,流动性和蒸发性较差,故此混合气只能 在气缸内形成,即在接近压缩行程终点时,通过喷油器把柴油喷入气缸内, 柴油油滴在炙热的空气中受热、蒸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返回
24
孔式喷油器
适用范围:用于具有直接喷射燃烧 室的柴油机
喷孔数目:1 ~ 7个 喷孔直径:0.2 ~0.5mm
偶件:针阀偶件
1.喷油器体 2.调压螺钉 3.调压弹簧 4.回油管螺栓 5.进油管接头 6.滤芯 7.顶杆 8.针阀 9.针阀体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5
针阀偶件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6
配合间隙: 0.0015~0.0025mm
出油阀偶件:出油阀和 出油阀座构成出油阀偶 件
工作面:出油阀密封锥 面与出油阀座的接触面 研磨配合,不可互换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4
齿杆式油量调节机构
功用:根据柴油机负荷和转 速的变化相应改变喷油泵的 供油量且保证各缸的供油量 一致
调节原理:转动柱塞以改变 柱塞的有效行程
停油:柱塞继续上移, 当斜槽2与油孔4接通时 高压油流回,压力降低, 出油阀关闭,柱塞越过 上止点后下移,进入下 一循环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2
柱塞式喷油泵泵油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3
精密偶件
柱塞偶件:柱塞和柱塞 套构成了柱塞偶件,是 喷油泵中最精密的偶件
材料:优质合金钢
加工:精细加工和配对 研磨,不可互换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5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6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7
第六章 柴油机燃油系统
缺点:散热面积大、流动损
失大,故此经济性差,起动
困难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3
第五节 喷油器
功用:将柴油雾化成较细的颗粒,并把它们分 布到燃烧室中
要求: 1. 雾化均匀 2. 具有一定的喷射压力和射程及合适的喷注锥角 3. 断油迅速、无滴漏现象 类型: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28
喷油器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9
第六节 喷油泵
功用:提高柴油压力,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 负荷大小,定时定量地向喷油器输送高压柴油。
要求: 1. 各缸供油量相等:供油量应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
而变化 2. 各缸供油提前角相同:应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
变化 3. 各缸供油持续角一致 4. 能迅速停止供油,以防止喷油器发生滴漏现象 类型:直列柱塞式喷油泵和转子分配式喷油泵
混合气形成场所:燃烧室 混合气行程时间:15°~35°曲轴转角 混合气质量:燃烧室各处的混合气成分很不均匀,且随时间而变化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4
燃烧四阶段
Ⅰ:备燃期 Ⅱ:速燃期 Ⅲ:缓燃期 Ⅳ:后燃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5
备燃期
从喷油始点A→燃烧始点B
喷入气缸中的雾状柴油并不能马上着火燃烧,气缸 中的气体温度,虽然已高于柴油的自燃点,但柴油 的温度不能马上升高到自燃点,要经过一段物理和 化学的准备过程。也就是说,柴油在高温空气的影 响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逐层蒸发而形成油气, 向四周扩散并与空气均匀混合
速燃期的燃烧情况与备燃期的长短有关,备燃期愈 长,则在气缸内积聚并完成燃烧准备的柴油就愈多, 以致在燃烧开始后气缸压力急剧升高,甚至造成发 动机工作粗暴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7
缓燃期和后燃期
缓燃期:从最高压力点C→最高温度点D
在此阶段,开始燃烧很快,但由于氧气减少,废 气增加,燃烧条件不利,故燃烧越来越慢,但燃 气温度却能继续升高
调节方法:齿杆拉动柱塞转 动时,柱塞上的斜槽与油孔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了柱塞的有效行程, 导致供油量的变化
各缸供油量调匀方法:调整 可调齿圈2与齿杆的相对位置
1、齿杆2、可调齿圈3、柱塞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5
拨叉拉杆式油量调节机构
拨叉拉杆式油量调 节机构的工作原理 和齿杆式相同
针阀偶件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7
轴针式喷油器
结构:针阀下端的密封锥面以下还 向下延伸出一个轴针,其形状有倒 锥形和圆柱形,轴针伸出喷孔外, 使喷孔成为圆环状的狭缝。一般只 有一个喷孔,直径1~3mm,喷油压 力较低12~14MPa
特点: 1. 不喷油时针阀关闭喷孔,使高压油
腔与燃烧室隔开,燃烧气体不致冲 入油腔内引起积炭堵塞。 2. 喷孔直径较大,便于加工且不易堵 塞。 3. 针阀在油压达到一定压力时开启, 供油停止时,又在弹簧作用下立即 关闭,因此,喷油开始和停止都干 脆利落,没有滴油现象。 工作原理
和供油定时的调节 3. 分配泵的运动件靠喷油泵体内的柴油进行润滑和冷却,因此,对柴油的清
洁度要求很高 4. 分配泵凸轮的升程小,有利于提高柴油机转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39
转子分配泵构造及工作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0
转子分配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1
转子分配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42
第七节 供油提前角调节装置
第一节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功用 第二节 柴油 第三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第四节 燃烧室 第五节 喷油器 第六节 喷油泵 第七节 供油提前角调节装置 第八节 调速器 第九节 辅助装置 补充:柴油车为什么走不远?大众力推“D”文化 本章作业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8
第一节 柴油机供给系的功用及组成
油器、高压油管等 空气供给装置: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 混合气形成装置:燃烧室 废气排出装置:排气管、排气消声器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9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示意图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0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概况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11
第二节 柴油
柴油:是在533-623K的温度范围内,从石油中提炼出 的碳氢化合物,含碳87%、氢12.6%和氧0.4%
动柱塞上移油压升高通过出
油阀供油,当凸轮转到基圆
时在柱塞弹簧的作用下柱塞
1、凸轮轴2、凸轮3、滚轮4、柱塞5、柱塞弹簧 6、出油阀7、出油阀弹簧8、拨叉机构
下移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7
柱塞式喷油泵构造及原理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38
转子分配泵
分配泵与柱塞式喷油泵相比特点: 1. 分配泵结构简单,零件少,体积小,质量轻,使用中故障少,容易维修 2. 分配泵精密偶件加工精度高,供油均匀性好,因此不需要进行各缸供油量
出,使发动机过热,排气温度升高,造成发动机
动力性下降,经济性下降。因此,要尽可能地返回缩
短后燃期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18
第四节 燃烧室
统一式燃烧室:有凹形活塞顶与气缸盖底面所包围 的单一内腔,几乎全部容积都在活塞顶面上。采用 这种燃烧室时,燃油自喷油器直接喷射到燃烧室中, 借喷出油束的形状和燃烧室的形状匹配,以及室内 空气涡流运动,迅速形成混合气,故此这种燃烧室 又称为直接喷射燃烧室
缺点:起动困难;配合 螺旋进气道,结构复杂, 难于制造;喷油压力较 高(17~19MPa)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返回
21
涡流室式燃烧室
构造:副燃烧室是球形或 圆柱形的涡流室,其容积 约占燃烧室总容积的50~ 80% , 借 与 其 内 壁 相 切 的 孔道与主燃烧室连通,压 缩行程中,空气被挤入涡 流室形成强烈有规则的压 缩涡流,孔道直径较大, 流动损失小。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有很大影响 喷油提前角过大:备燃期较长,将导致发动机工作粗暴 喷油提前角过小:最高压力和热效率下降,排气管冒白烟。 最佳喷油提前角:在转速和供油量一定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功率及 最小燃油消耗率的喷油提前角。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
43
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因素及原理
转速:供油量愈大、转速愈高、则最佳供油提前角越大 负荷:负荷越大最佳供油提前角也越大 调节原理:改变发动机曲轴与喷油泵凸轮轴的相对位置,实现供油提前角的调整 调节方法:为了满足最佳供油提前角随转速升高而增大的要求,常常采用机械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