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解说词(二)--运河上的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二)--运河上的帝国
通常,中外历史学家把秦汉称为第一帝国时期,唐宋称为第二帝国时期,明清称为第三帝国时期。
其中,唐宋帝国的肇始之际,正好也是隋唐大运河竣工之时。
据史书记载,这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一端通向杭州,一端到达北京西南的涿县,在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之”字形,(江苏扬州邵伯船闸)它是唐宋时期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浙江杭州拱宸桥)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江苏扬州五亭桥)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在唐宋的六百多年里,这条河流经历了十一个甲子。
今天,隋唐大运河运行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见,但唯一不可见的是运河本身。
(安徽淮北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那么隋唐大运河究竟在哪里,它与唐宋帝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二集运河上的帝国
(北京)2014年大年初一,喧闹的北京城里,一年一度的祭天仪式再次举行,人们穿上古装行头,(北京天坛祭天仪式)模拟古代皇帝和大臣,举行祭祀仪式,保佑国家全年都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虽然只是表演,但折射出的,却是几千年来帝国统治者,对于国计民生的强烈关注,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与江山社稷的关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而在一个国家级的宏大粮食战略体系建设中,不仅包括了产粮,还有运粮和囤粮。
对于帝国统治者,粮食的产量,除了农民的努力,更多的要靠天气决定;但运粮和囤粮,则可以通过强大的运河体系来实现。
一条运河,连接着帝国的命脉。
(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在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有一堆已经完全碳化的谷子,它们被密封在玻璃器皿中。
这些谷粒,来自一千多年前的遥远岁月,它们在河南洛阳一个巨大的仓窖之中被发现,这个仓窖,就属于被誉为隋唐时期“天下第一仓”的含嘉仓。
(方孝廉洛阳文物专家)方孝廉,洛阳当地的文物专家,退休前在洛阳博物馆工作,他亲历了1969年那次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
他说:“这是在1971年,秋季8月份,8、8月份在挖,160号窖东北过铁路,它在铁路北,160号窖在铁路南。
”这些珍贵的炭化谷子,被尘封了一千多年,直到三十多年前的那次考古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
自隋唐运河修筑完成后,对于帝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运输就放弃了艰辛辗转的陆上交通,开始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
含嘉仓里的谷子,想必就是经过运河最终汇集到这里。
但是,这些谷子究竟是来自哪里,为什么要囤积在含嘉仓呢?(洛阳博物馆)在洛阳博物馆,我们找到了一块含嘉仓出土的最为完整的铭砖,这上面清晰记录
了粮食的来源是苏州。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铭砖,记录的粮食分别来自于邢州、德州、沧州等地。
南北各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洛阳,仅仅含嘉仓的一个窖中,就有五十万斤谷子。
那么,这个被称为隋唐天下第一粮仓的含嘉仓,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河南洛阳回洛仓遗址)就在距离含嘉仓五公里的洛阳郊外,还有一处同时期的粮仓了——回洛仓,它的大小规模,与含嘉仓非常接近,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粮仓,来领略一下当年含嘉仓的风采。
我
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花圃下面,都有一个仓窖。
整个回洛仓东西长一千米,南北宽三百五十五米,一共有七百多座仓窖。
2013年11月,回洛仓遗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是隋唐时期运河上的另一处巨型粮仓。
这些规模惊人的古代粮仓,或许是隋唐大运河沿线最为珍贵的历史遗存。
除此之外,仅在洛阳、商丘、西安一带,已经发现的古代粮仓还有七八处。
这些规模宏大,形制整齐划一的粮仓告诉人们,大运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条简单的运输通道,而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帝国统治的工具。
当运河水不再流淌,这些守候千年,但再也不会被填满的粮仓,忠实记录了运河曾经的繁忙。
(陕西西安)出洛阳往西四百公里,就是曾经历经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开车四五个小时可以到达,坐最快的高铁只要一个半小时。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大唐盛世,长安城里的皇帝,居然因为没有饭吃,而要在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之间,来回奔波,史称“东都就食”。
东都指的是洛阳,就食就是靠近吃饭。
(陕西西安西安博物馆)“关中地区地狭人稠,一旦发展到王朝中后期的时候,(人口)何止百万。
那么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它怎么解决饮食的问题呢?那么当时裴耀卿这个人,就受玄宗的委托,进行相对应的治理。
”身为江淮河南转运都使的裴耀卿,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在运河漕运中,使用了新转搬法进行运输。
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的河段,使用当地的船工、船舶,在不同河段之间设立中小型粮仓,方便粮食的转运,犹如工业流水线作业,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航行的风险。
运河上的粮仓自此被填得满满的,含嘉仓也达到了它辉煌的顶点。
公元749年,含嘉仓的储粮规模,达到五百八十三万石,约合四十万吨,足够中内政府一年之用。
运河发挥的效能,显然超出了设计者最初的想象。
唐帝国的粮仓里,各地州县运来的粮食,开始堆积如山,而这条帝国的动脉一经打通,澎湃的血液将流至帝国的全身。
(河南洛阳含嘉仓遗址)今天,我们再来到含嘉仓的遗址,当年发掘现场的青年,已经两鬓斑白。
“这就是当年发掘的工作现场,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了。
所以说岁月不饶人,真是这样。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那我现在就已经变成老头子了,原来是小伙子,现在成老头子了。
”(方孝廉洛阳文物专家)岁月流逝,沉淀了一个考古人的回忆。
(含嘉仓窖遗址)而古老巨大的超级粮仓,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历史地标活在当下。
但是,那个将粮仓填满,维系帝国生命的隋唐大运河又在那里呢?
(新疆吐鲁番)新疆吐鲁番市,古代高昌王国故都,唐太宗时期,
被纳入大唐帝国的版图,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布匹和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
二十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发掘高昌王国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时,发现了一些来自南方的粗布,这匹布来自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浙江。
那么,为什么它会出现在吐鲁番?又是如何运往吐鲁番的呢?(郑芬兰浙江省手工织布技艺传承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交通,所有的(运输)都要通过运河来完成。
其实,以前很多纺纱厂,都是沿着运河而建的。
布匹,还有棉花,都通过运河来运走。
”郑芬兰,浙江金华人,手工织布技艺的传承人,家中三代从事古老的粗布制作。
她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收藏梭子:“我十一年的收藏了这个梭,大大小小。
像这种比较小的,是西安那边的,饺子梭。
像我们江南的是船梭,两头空的。
每个地方的梭都不一样。
其实,对于这个梭来讲,布亲近的地方就像一个河的床面,梭子两头尖像船一样的话,穿梭得更快。
所以日月如梭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因为船在走的时候,也是走得非常快,你看每个船都是尖尖的。
”
在隋唐大运河运行的六百多年间,正是这些在河面上穿梭的漕船,将江淮一带的物资送到关中地区,再由关中转运到西北前线。
根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后期,唐朝政府每年用于西北地区军事开支的布匹,就将近一千万匹。
(河北清河古贝州城遗址)不仅仅是西北,在河北方向,为了防御契丹和其他外族的入侵,同样驻扎着大量军队。
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大唐帝国,最重要的布匹仓库。
满载着军用布匹的漕船,正是从这里驶过,继续北上,为守卫边疆的唐朝将士,准备越冬的寒衣。
公元684年农历十一月,湿冷的南方,已经不适宜再做手工活,一户姓祝的人家,正在赶制用于上缴官府的租布。
祝家或许是最早一批被允许用租布代替粮食的百姓,越来越多的布匹将取代粮食,成为运河上由南方运往北方的主要物资。
在大唐帝国,不断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隋唐大运河,无疑是最重要的补给线,而当国家动荡,政局不
稳的时候,大运河立刻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
因为,谁都明白,只要控制住运河,就控制住了帝国的命脉。
安史之乱后,各方势力对汴水的争夺,为人们生动呈现了运河战略的重要性。
此时,河北地区已落入藩镇之手,不再向中央政府缴纳税赋,永济渠段的运河形同断流,政府的财赋来源只剩下江南八道,连接江南与北方的汴水,也就成为中央政府的命脉所在。
然而,奉命把守运河沿线各重要关口的军事将领并不安分,拥兵自重的地方将领,常常摇身一变,又成为一股新的叛军势力。
被扼住经济命脉的大唐帝国,正一步步走向它命运的终点。
与此同时,运河上的汴州城越来越热闹,对真正的野心家来说,这里才是值得注目的焦点,而不是遥远的长安城。
公元970年,一个叫赵匡胤的军官在这里称帝,国号“宋”。
在王朝的更替下,围绕着战争与抢夺,布匹的使用和运输的方式,也都发生了改变。
但古老的织布法,没有随着时间消失。
它通过那些各式各样的梭子,流传了下来,并成为运河给帝国提供军事支持的一个佐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开封这样的幸运,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为世代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北宋都城开封。
但是,北宋开封城的活力来自哪里呢?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人们不难发现,汴河才是这幅画的主体。
它是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张择端刻意安排的情节高潮,是画中的“虹桥抢险”,惊恐紧张的气氛,险象环生的场景,令人拍案叫绝。
(上海)2008年,这幅画被制作成动态版,在世博会中国馆内面向世界展出。
当年完成这人项目的,正是于正和他的同事。
(于正《清明上河图》动态版制作者)“其实《清明上河图》这个素材,被认定说要让它成为中国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蛮早了。
因为之前大家都觉得,中国馆需要一个镇馆之宝,那么到底是什么?后来选来选去,还是觉得《清明上河图》比较有代表性”。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我们觉得虹桥这一段是一个重头戏,在它的构图当中,
有这样一个视觉中心在。
所以,如果去中国馆参观的话,大家可以看到虹桥,就是在这一百米长的步道当中,有最多的人物,当然它也一定是个视觉中心”。
无论是张择端,还是于正,都是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铺陈长河上下,城门内外的大都市繁华。
但熙攘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已随烽烟岁月远去,当年的汴河,如今还有迹可寻吗?
(河南开封古州桥遗址)这里是开封唐宋时期的州桥遗址,从这里往下四点三米,就是被黄河泥沙淹没的州桥。
1984年,开封市政公司在施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
被发现时,这座砖石结构的拱形桥,南北长十七米,东西宽三十米,保存基本完好。
受当时环境和时间的限制,考古人员在初步清理完州桥之后,又重新将它填埋起来。
(河南开封大梁门)而州桥再往下,就是大运河汴河段故道,也就是张择端笔下的“上河”。
(河南开封古城门遗址考古现场)不仅仅是汴河,连同整个的开封古城,都早已被时间的洪流,掩埋在黄土之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北宋开封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部分城门,以及城内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遗址的陆续出土,一个气势恢宏的国际大都会轮廓,越来越清晰。
(河南博物馆宋代开封城全景模型)河南博物院小志愿者魏菜:“这是河南博物院复原的宋代开封城全景,以开封为中心,一个庞大的运河系统,呈放射状向外分布。
首要的当然是汴河,它一路流向东南,连接淮河,并通过真楚运河、江南运河、淅东运河与长江、松江、钱塘江沟通。
”在河南博物院,精心复原的宋代开封城全景模型,向今天的参观者生动展现了一千年前的那座超级城市,是如何依靠一张庞大的水路运输网络高效运转的。
今天,开封市区人口约一百万,正好与当年开封城人口数量相当。
而城内外的一些交通主干道,甚至与当年的河道重合。
正因为有了运河,来自中国各地的物产,才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开封城。
这里店铺林立,商店、旅馆、酒楼、茶社,还有香药铺和绸缎店,鳞次栉比。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时期,政府积极鼓励商业贸易。
开封城里,仅较大规模的店铺,就有六千四百多家,另外还有小商小贩八九千名。
在一贯生农轻商的中国古代,实属难得,这也让运河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而到了夜晚,宋代开封城的街上,华灯璀璨,人声喧哗。
连宋徽宗本人也抵御不住这夜晚的诱惑,跑出宫来,和李师师约会。
大运河不仅成就了开封城的繁华,更提振了整个北宋帝国的活力。
今天,虽然我们无法真实地去领略当年的盛世,(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图)但还是可以通过张择端留下的画作去追寻历史。
在这个完全参照《清明上河图》,而建造的主题公园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年北宋帝国的繁华气象。
在那遥远的开封城里洋溢着的,不仅是巍峨庄严的帝国气象,更有生趣盎然的市井风情。
(河南郑州隋唐大运河上惠济桥遗址)粮仓、布匹、名画,一切与唐宋帝国息息相关的元素,都指向了隋唐大运河。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到可见的运河故道,去直面那曾经的帝国动脉呢?
(安徽淮北柳孜镇)在淮北濉溪县城西南,约二十五公里处的柳孜镇上,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素恬静。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淮北平原上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战略要塞。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1999年的一次考古发掘,让这个小镇一跃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
这次发掘出土了唐宋时期,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还发现唐代沉船八艘,出土三艘,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构建筑。
(安徽淮北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就是在1999年的那次考古发掘后建立的。
在柳孜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收藏在这人馆内。
这些唐代木船,在历经千年的叠压之后,浮出水面。
专家推测,这可能就是当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遭运的主打船型。
比沉船更令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船上装载的货物。
从柳孜出土的瓷器,几乎涵盖了唐宋时期的数十个窑口,既有精美绝伦的唐三彩,生趣盎然的摆件,也有造型、材质都很一般的酒馆的定制餐具。
如此众多的瓷器,为什么汇集到柳孜这样一个小镇?这些瓷器本来应该运往何处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试图理清脉络。
这些瓷器是随着运输的漕船,出现在大运河上,然后,又随着漕船的撞毁,而停留在运河底。
其中,一些粗糙的瓷器,佐证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那就是早在唐代,中国就开始出现大量的外销瓷,这些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最初的航程,很多是从运河上开始的。
来自遥远东方的瓷器,形成了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的第一个印象,他们甚至开始用瓷器来给那个国度命名CHINA。
CHINA并不是世界第一次给中国命名,在秦汉时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丝国”,那是因为,中国最早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丝绸。
而到了唐宋时期,世界开始用瓷器来为中国命名。
公元七世纪初,隋唐大运河贯通,公元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向外输出,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江西景德镇陶瓷厂)秦汉时期,丝绸的国际贸易,主要依赖陆上丝绸之路,但如果要依赖这条通道运输瓷器,是不可想象的。
与丝绸相比,瓷器要沉得多,而且最致命的问题是,瓷器极易破碎,根本无法克服陆路运输的颠簸。
即使通过海上贸易通道,瓷器在国内的运输问题,也无法解决。
显然,水路运输更适合瓷器。
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使得中国南北各地生产的瓷器,都可以通过水路运送到宁波、泉州等港口城市出海。
那么,瓷器贸易又是如何开始的?(杨桂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瓷器在所有外销货物当中,重量比较大,主要是放在舱底,作为一种压舱的货物。
它有一定的分量,能够保持船的重量以及保持它的平衡。
”瓷器作为压舱的货物,开始了最早的贸易,虽然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推断,但是,这样的推断也不全无道理,至少在唐宋时期,瓷器在国内的大量运输,是离不开隋唐大运河的。
而这些瓷器的外销,不仅仅为帝国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也让西方社会对于东方帝国有了新的认识。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很多都是从瓷器上来了解到的。
包括中国人的装扮,中国的风光、建筑,以及中国的装饰纹样,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具有异域风情的装饰风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通过这个可以想象,遥远的中国,遥远的东方,是一个什么样子”。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丝绸、茶叶、瓷器,在以大运河为主干的水
路交通网络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贸易最重要的三样商品。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现象)2013年,时隔十四年,柳孜遗址再次展开发掘,在这次发掘中不仅确定了这里曾经有过一座一千多年前的古桥,还确认了在这桥下流淌的正是当年的隋唐大运河。
柳孜虽然只是隋唐大运河上一个普通的集镇,但却仍然可以成为帝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而在这座古桥之下,隋唐大运河的河水,虽然已经干涸了七百多年,人们却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条河当年的脉动。
隋唐大运河的缔造者杨广,或许未曾料到,在大运河建成后的六百多年间,这条帝国大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帝国的兴衰替。
如今,唐宋帝国的辉煌,早已渐行渐远,隋唐大运河的风采也不复往日,但无论这些运河故道,是通畅,还是干涸,甚至深埋地下,它们都曾永久地改变了一个国家,深刻地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并最终嵌入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册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