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浅议“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6 年 2 月,英、美将雅尔塔密约中苏联要求 东北特权的内容公之于众,迫使斯大林改变策略, 如暗中支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以牵制美蒋。
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最后提出问题,基于上述史实,你对“解放战争”
三、准确把握“特定”的时空是理解 史事的关键
历史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聚焦思 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但难在于如何准确把握这个“特定”,这是联接时 空结构的纽带,也是理解史事的关键。赵世瑜教授 认为,人们对历史的回顾是逆时序的,但是把历史 讲述出来又必须是顺时序的。[7] 两者之间时序的反 向,会造成用史事的结果片面地去推论史事的前因
从公元前 202 年西汉建立,到公元前 141 年汉 武帝继位,西汉政权已建立 61 年。尽管七国之乱 的局面结束,但郡国并行带来的割据问题仍是威胁 中央政权的重要因素,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已 不外,汉政权发轫于秦末的农民起 义,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始终成为困扰汉 武帝最“上位”的问题。正如冯友兰所说:
又如讲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时,往往从农耕和游 牧文明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视域扩大到“人 与自然”,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 而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王家范先生认为,从秦 汉直到明代,北部游牧民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 部族名称亦变幻多端,但其南下骚扰,总与大漠地 区枯草期,特别是灾害性干旱的生态活动周期相关。 [6] 只有形成了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有 助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并形成素养。
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学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人物,将思考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时间顺序上, 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此,我们可以呈现第一 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图景,沿着时间序列 展开叙事。
从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到 1850 年道光帝 去世的 8 年中,其所下的政令仍然是战前的思维, 没有因战败而得到改观。1850 年 3 月 9 日,19 岁 的爱新觉罗·奕詝继位,即咸丰帝。年轻而又想有 一番作为的咸丰帝为了挽回颓势,采取了强硬措施 :
2019年第06期 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后果。抓住“特定”时空是正确探寻因果的关键。 张庆海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背后隐含着历史发展 的重要元素。[8] 如分析“解放战争”的背景时,我 们一般将“特定”的时间节点放在重庆谈判,围绕 国共双方的较量展开。如我们适当将叙事时段上推 和下延,有助于清晰和准确地了解史事的来龙去脉。 即将“解放战争”置于雅尔塔协定签订前后,美苏 较量的国际大背景进行审视,对战争会有贯通的认 识。
为什么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成为主流思 想?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便能 找到内在逻辑,变得清晰可辨了。
空间思维能力就是要了解历史发生的地点、区 域和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总的特点。从空间思维角度认识历史也是重要的思 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史事发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上。 如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课标要求了解希 腊自然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 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要准确理解民主政治的内涵,从空间结构切入,学 生更容易理解,并形成从空间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 雅典的自然环境使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城邦获得了大量的商税,这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为动员更多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海外贸 易的发达使得雅典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即在从事 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由、平等和互利的观 念,加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的意识较强,最终构成了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
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 投降派官员耆英。
任用改革派官员,整顿腐朽的官场风气,提拔 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其革除弊政。
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 妨贤病国的穆彰阿。[2]
进而展示茅海建的著作——《苦命天子——爱 新觉罗·奕詝》,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序下史实的 变化,并形成问题意识。这位意气风发的咸丰帝怎 么就成了苦命天子呢?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 咸丰元年(1851 年),37 岁的洪秀全在经历四次 科考失利后,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内忧外患的 严峻形势,让这位刚刚登基的皇帝忙得焦头烂额。 洪秀全为什么会在广西发动起义呢?这一问意在引 导学生从空间思维意识的角度,思考太平天国运动 发生的地域环境。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思维 聚焦于 1851 年和广西,从而在具象化的时空框架 中实现对史事的再认再现,由此导入新课。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 年, 第 220 页。
[6]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北京:三联书店,2012 年, 第 5 页。
[7]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 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23 页。
[8] 张庆海:《时空观念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2017 年第 6 期。
问题:已经两次拒绝的毛泽东,为何又突然同 意亲赴重庆和谈呢?
8 月 20 日,斯大林给延安来电:中国一定不能 打内战,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要毁灭。……你到 重庆去同蒋介石谈判,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国负责。
8 月 28 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 月 10 日, 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总统因病去世。继 任者杜鲁门不认同雅尔塔密约,不承认苏联在东北 的特权,要求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是指能准确记住历史时间、 背景、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问 题的能力。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史实,并 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应寻找史事之间的因果联 系,对史事的观察和分析才更准确。如讲“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一课,高中学生能理解西汉在中国 历史中的时间顺序、历史阶段特征等,但很难将这 一概念置于具体的时空结构中进行分析,形成逻辑。 李剑鸣教授认为,要将事物置于时间之流中做动态 考察,叙述它形成或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形成或变 化的因素。[4]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政策出台前后的具体时序并分析其因果, 从而提升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教学研讨
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
——浅议“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 张兆金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时空观念是构建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普 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将“时空观念” 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 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 将其细化为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从思维意识到思 维方式的转向体现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这就决 定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 特点。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以训练思维意识为主, 高中阶段则重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1] 对此,笔者 结合高中教学案例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谈点 浅见。
[9] 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5 年,第 80 页。
8 2019年第06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 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 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一理论支撑。[5]
公元前 134 年,已登基七年的汉武帝急需解决 这一棘手问题,亲自策问。董仲舒杂揉各家思想, 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 儒学体系,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三 纲五常”和“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为汉政权的合 法性、合理性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对此,汉武帝
二、聚焦和细化时空结构重在思维方 式的培养
6 2019年第06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思维方式是指主观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属于 高阶思维。朱汉国教授认为,时空观念是重要的思 维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时空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历 史。[3] 思维方式决定着知识的表达和呈现形式,是 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学科特 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就高中学段而言, 对“时空观念”的理解更倾向于对事物进行观察、 分析的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从空间 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从时空序列理解历史是最基本的 思维意识
思维意识主要是指反映、感觉,属于浅层次思 维,主要包括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时序 思维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时间结构的关 注,而空间思维意识则是将史事置于空间结构进行 思考。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形成具象化的历史认知,这是最基本的思维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形成按时空序列思考问题的 意识,即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初中学段比较 重视对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训 练。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就明 确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 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与 2017 版高中课标中“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划分中水平 1 要求相对应。也就是说,时空思维意识是形成时空 思维方式的基础,在高中学段仍至关重要。
的爆发有何新的认识呢? 按照时空序列渐次呈现史事,并形成结构,从
中探寻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史实的观察和分析 才会更加完整、准确。但要注意的是,时间先后并 不等于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基于此,随着 2017 版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地成为关注的热点。笔者 认为对学科核心素养应加以细分和细化。即根据教 学内容、学情聚焦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或者根据 不同学段区别对待,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可细分为时空思维 意识和时空思维方式,并结合素养水平划分的等级 和不同学段加以细化,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情境并针 对性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 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为减少美军伤亡,争 取苏联对日作战。斯大林意图构建环苏联领土的“中 间地带”,丘吉尔希望东欧在战后能自由选出民主 政府。对此,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 开会议,并秘密签署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 三国就外蒙古独立,库页岛、千岛群岛划归苏联, 承认中国东北及长城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朝鲜 半岛以三十八度划分南北等达成一致。[9]
【注释】
[1] 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 史教学》2014 年第 6 期。
[2]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北京:三联书店, 2013 年,第 44 页。
[3] 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 2018 年第 8 期。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第 316 页。
8 月 9 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开战。8 月 14 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斯大林答应帮助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武装力量,支持 国民党建立政府。激动的蒋介石当天就向延安发出 第一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 月 20 日、 23 日又连拍两封电报延安,毛泽东连拒两次。8 月 24 日,毛泽东回复重庆同意和谈。
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最后提出问题,基于上述史实,你对“解放战争”
三、准确把握“特定”的时空是理解 史事的关键
历史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聚焦思 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但难在于如何准确把握这个“特定”,这是联接时 空结构的纽带,也是理解史事的关键。赵世瑜教授 认为,人们对历史的回顾是逆时序的,但是把历史 讲述出来又必须是顺时序的。[7] 两者之间时序的反 向,会造成用史事的结果片面地去推论史事的前因
从公元前 202 年西汉建立,到公元前 141 年汉 武帝继位,西汉政权已建立 61 年。尽管七国之乱 的局面结束,但郡国并行带来的割据问题仍是威胁 中央政权的重要因素,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已 不外,汉政权发轫于秦末的农民起 义,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始终成为困扰汉 武帝最“上位”的问题。正如冯友兰所说:
又如讲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时,往往从农耕和游 牧文明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视域扩大到“人 与自然”,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 而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王家范先生认为,从秦 汉直到明代,北部游牧民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 部族名称亦变幻多端,但其南下骚扰,总与大漠地 区枯草期,特别是灾害性干旱的生态活动周期相关。 [6] 只有形成了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有 助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并形成素养。
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学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人物,将思考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时间顺序上, 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此,我们可以呈现第一 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图景,沿着时间序列 展开叙事。
从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到 1850 年道光帝 去世的 8 年中,其所下的政令仍然是战前的思维, 没有因战败而得到改观。1850 年 3 月 9 日,19 岁 的爱新觉罗·奕詝继位,即咸丰帝。年轻而又想有 一番作为的咸丰帝为了挽回颓势,采取了强硬措施 :
2019年第06期 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后果。抓住“特定”时空是正确探寻因果的关键。 张庆海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背后隐含着历史发展 的重要元素。[8] 如分析“解放战争”的背景时,我 们一般将“特定”的时间节点放在重庆谈判,围绕 国共双方的较量展开。如我们适当将叙事时段上推 和下延,有助于清晰和准确地了解史事的来龙去脉。 即将“解放战争”置于雅尔塔协定签订前后,美苏 较量的国际大背景进行审视,对战争会有贯通的认 识。
为什么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成为主流思 想?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便能 找到内在逻辑,变得清晰可辨了。
空间思维能力就是要了解历史发生的地点、区 域和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总的特点。从空间思维角度认识历史也是重要的思 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史事发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上。 如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课标要求了解希 腊自然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 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要准确理解民主政治的内涵,从空间结构切入,学 生更容易理解,并形成从空间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 雅典的自然环境使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城邦获得了大量的商税,这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为动员更多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海外贸 易的发达使得雅典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即在从事 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由、平等和互利的观 念,加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的意识较强,最终构成了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
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 投降派官员耆英。
任用改革派官员,整顿腐朽的官场风气,提拔 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其革除弊政。
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 妨贤病国的穆彰阿。[2]
进而展示茅海建的著作——《苦命天子——爱 新觉罗·奕詝》,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序下史实的 变化,并形成问题意识。这位意气风发的咸丰帝怎 么就成了苦命天子呢?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 咸丰元年(1851 年),37 岁的洪秀全在经历四次 科考失利后,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内忧外患的 严峻形势,让这位刚刚登基的皇帝忙得焦头烂额。 洪秀全为什么会在广西发动起义呢?这一问意在引 导学生从空间思维意识的角度,思考太平天国运动 发生的地域环境。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思维 聚焦于 1851 年和广西,从而在具象化的时空框架 中实现对史事的再认再现,由此导入新课。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 年, 第 220 页。
[6]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北京:三联书店,2012 年, 第 5 页。
[7]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 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23 页。
[8] 张庆海:《时空观念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2017 年第 6 期。
问题:已经两次拒绝的毛泽东,为何又突然同 意亲赴重庆和谈呢?
8 月 20 日,斯大林给延安来电:中国一定不能 打内战,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要毁灭。……你到 重庆去同蒋介石谈判,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国负责。
8 月 28 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 月 10 日, 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总统因病去世。继 任者杜鲁门不认同雅尔塔密约,不承认苏联在东北 的特权,要求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是指能准确记住历史时间、 背景、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问 题的能力。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史实,并 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应寻找史事之间的因果联 系,对史事的观察和分析才更准确。如讲“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一课,高中学生能理解西汉在中国 历史中的时间顺序、历史阶段特征等,但很难将这 一概念置于具体的时空结构中进行分析,形成逻辑。 李剑鸣教授认为,要将事物置于时间之流中做动态 考察,叙述它形成或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形成或变 化的因素。[4]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政策出台前后的具体时序并分析其因果, 从而提升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教学研讨
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
——浅议“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 张兆金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时空观念是构建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普 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将“时空观念” 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 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 将其细化为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从思维意识到思 维方式的转向体现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这就决 定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 特点。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以训练思维意识为主, 高中阶段则重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1] 对此,笔者 结合高中教学案例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谈点 浅见。
[9] 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5 年,第 80 页。
8 2019年第06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 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 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一理论支撑。[5]
公元前 134 年,已登基七年的汉武帝急需解决 这一棘手问题,亲自策问。董仲舒杂揉各家思想, 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 儒学体系,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三 纲五常”和“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为汉政权的合 法性、合理性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对此,汉武帝
二、聚焦和细化时空结构重在思维方 式的培养
6 2019年第06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思维方式是指主观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属于 高阶思维。朱汉国教授认为,时空观念是重要的思 维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时空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历 史。[3] 思维方式决定着知识的表达和呈现形式,是 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学科特 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就高中学段而言, 对“时空观念”的理解更倾向于对事物进行观察、 分析的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从空间 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从时空序列理解历史是最基本的 思维意识
思维意识主要是指反映、感觉,属于浅层次思 维,主要包括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时序 思维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时间结构的关 注,而空间思维意识则是将史事置于空间结构进行 思考。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形成具象化的历史认知,这是最基本的思维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形成按时空序列思考问题的 意识,即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初中学段比较 重视对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训 练。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就明 确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 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与 2017 版高中课标中“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划分中水平 1 要求相对应。也就是说,时空思维意识是形成时空 思维方式的基础,在高中学段仍至关重要。
的爆发有何新的认识呢? 按照时空序列渐次呈现史事,并形成结构,从
中探寻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史实的观察和分析 才会更加完整、准确。但要注意的是,时间先后并 不等于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基于此,随着 2017 版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地成为关注的热点。笔者 认为对学科核心素养应加以细分和细化。即根据教 学内容、学情聚焦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或者根据 不同学段区别对待,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可细分为时空思维 意识和时空思维方式,并结合素养水平划分的等级 和不同学段加以细化,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情境并针 对性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 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为减少美军伤亡,争 取苏联对日作战。斯大林意图构建环苏联领土的“中 间地带”,丘吉尔希望东欧在战后能自由选出民主 政府。对此,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 开会议,并秘密签署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 三国就外蒙古独立,库页岛、千岛群岛划归苏联, 承认中国东北及长城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朝鲜 半岛以三十八度划分南北等达成一致。[9]
【注释】
[1] 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 史教学》2014 年第 6 期。
[2]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北京:三联书店, 2013 年,第 44 页。
[3] 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 2018 年第 8 期。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第 316 页。
8 月 9 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开战。8 月 14 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斯大林答应帮助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武装力量,支持 国民党建立政府。激动的蒋介石当天就向延安发出 第一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 月 20 日、 23 日又连拍两封电报延安,毛泽东连拒两次。8 月 24 日,毛泽东回复重庆同意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