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_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课堂的回答行为往往有束手无策的感觉,严重时就对此不予理睬。

那么,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引导”艺术?如何通过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呢?
一、借助文本引导
当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预设目标不一致时,我们不能硬生生否定学生,也不能含糊其词地赞成他们。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学生将“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一句读得很平淡,没有一点感情可言。

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指名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流利。

师老师也觉得他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可是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真的是这么响亮吗?
生不是的。

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很轻。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见而已。

师是啊,“窃窃私语”的意思就是说――
生说话很轻很轻。

生就像是人在说悄悄话。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读)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当学生朗读没有感情时,往往是对文本理解不透彻,我们不能立即否定他,或是直截了当、硬生生地将正确答案灌输给他。

这时,我们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进入文本,进一步展开思路,进一步读懂文本,进一步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寻找到朗读的方法。

二、联系生活引导
阅读材料绝大多数是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反映,它和社会、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阅读时,如能超越文本,把我们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我们的思维空间会大为拓展,认识会出现新的飞跃。

如学完《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学生提
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战士们把他扁担上的名字改掉怎么办?如果把他的扁担再藏起来怎么办?”学生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何解决?我决定仍旧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下去,引导学生想象结果。

师是啊,战士们会不会这样做呢?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战士们还是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会怎么做?
生他还是会再做一根扁担。

师读读书上的句子,不只是“再做一根扁担”,而是――
生(齐读)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师“连夜”也就是说――
生朱德没有睡觉,做了一夜的扁担。

师是啊,白天要去挑粮,晚上还要做扁担。

如果你是战士,你会――
生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需要好好休息。

生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太辛苦了。

师所以,大家见了――(引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毕竟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是非常稚气的,这是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同时,也是对文本理解不透彻。

当正面解释达不到教学效果时,不如借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引导学生去假设,通过想象,借助文本,体会人物精神。

三、大胆争论
低年级学生天真无邪,比较幼稚无知,故不时冒出奇思异想是一种正常现象。

不过,对于学生在对话中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教师必须在对话中加以澄清。

例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学生读了“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声,敌人才知道受了骗”这一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感受到王二小此时的心情怎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位同学的答案令大家产生争议。

生1王二小有些自豪,还有些害怕。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敌人知道受了骗,肯定不会饶他,会杀他,他会有些害怕。

生2老师,他那么勇敢,怎么会害怕呢?
师王二小此时会不会害怕呢?其他同学赞同谁的看法,说说理由。

生3他看到敌人受骗了,高兴还来不及呢,不会想到害怕的。

生4我觉得他会害怕的,他才是个孩子,肯定会害怕的。

生5我觉得他不会害怕,因为他要是害怕就不会把敌人领进埋伏圈了。

生6我觉得他不会害怕,因为他是儿童团员,很勇敢,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师是啊,他作为儿童团员,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刺刀,他――
生视死如归。

生大义凛然。

师我们作为他的同龄人,读到这里,不禁为他感到有一些担心。

刚才第一位同学说的“害怕”其实是对他的担心是不是?
生是的,我不想让他牺牲。

这是抗战时候的故事,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甚为遥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面对敌人,面对危险,孩子感到害怕,这是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学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事实证明那样做也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获得文本蕴含的本质道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随意地扼杀学生独特的理解和创造,要让他们尽情地发表对文本的看法。

这样的处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人物的心理,更重要是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融合,最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分辨了是非,再一次认识了王二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引导
当课堂中出现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开来时,我们不防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走入情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文本。

如《云房子》这课中有这样一句“叽叽喳喳叽叽喳。

你到我的房子里来作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


师小鸟们叽叽喳喳会说些什么呢?
生1你到我的房子里来作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

生2你到我这里来玩玩吧,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举手回答的同学寥寥无几)
师小鸟会说“快来快来,你看我的房子――”
生3你看我的房子多漂亮呀!
师是呀,多漂亮呀,像什么呀?
生3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师这只小鸟,你会说什么?
生4快到我的房子里来玩,我的房子可大了,像大礼堂一样。

生5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吧,我的房子里可以捉迷藏。

生6你看,他的房子多恐怖呀,像鬼屋一样。

(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这么恐怖的房子,里面肯定有古怪的东西,进去看一看吧!
生7我的房子里有许多玩具,全是用云做的,很好玩。

……
我通过想象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们欢乐的心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云房子的有趣。

然而,在学生想象时,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受到文本限制,停留在文本上,想象不够丰富。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放开思维进行想象说话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说,并且在学生说时,尽量引导学生说详细些,这样其他学生会受到启发,你一言,我一语,想象的空间会变大,想象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表达得更精彩,使学生更具信心,我们应重视引导,探索有效的引导方法,这样课堂教学将更精彩。

(责编张翼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