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自萍的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审阅表(附表2)
文献综述
一、前言
高自萍这一反面角色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提炼出来的,这部作品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李英儒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
后来被改编成的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因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表现力从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因此研究《野火春风斗古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有关《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理论,完善相关体系,在实际意义上,通过课题的研究,重点分析本《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自萍这一形象的塑造及演唱分析,可以进一步赏析歌剧中人物塑造的艺术魅力,同时研究咏叹调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巧妙运用,希望能给读者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咏叹调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灵感。
创作出新的歌剧作品,从而促进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郑恩航(2016)在《浅析中国民族歌剧对反面人物的塑造——以中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中通过分析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自萍这一角色的戏剧形象、音乐形象和舞台表演特点,深入探究了高自萍的性格特征,以及唱段分析及演唱处理的技巧。
首先是对高自萍戏剧形象的阐述,郑恩航认为高自萍的形象设定摆脱了以往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形式,作者更注重的是高自萍变坏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和错位感,发人深省。
然后是对音乐形象的阐述,《今朝有酒今朝醉》用重复的三段体结构表现了高自萍贪图享乐的性格弱点,用荒诞不羁的音乐和规定情境表现出戏剧的波澜起伏;《信仰是什么》是高自萍叛变后的自问,是对银环强烈感情的表达,也是他陷入疯狂和挣扎的表现。
这部乐曲前后平静和激昂形成鲜明对比激昂高自萍的感情表达推向高潮。
最后是对高自萍舞台形象的刻画,高自萍西装革履的富家子形象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他的一些性格缺陷。
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过程中,作者总是把握的很充分,比如说高自萍总带着一条白色手帕以及经常扶一下眼镜等等将,这些细节将高自萍的家庭背景表现出啦。
从而使得高自萍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同时郑恩航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中国民族歌剧咏叹调人物塑造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塑造方法上强调更多的是人物内在的东西。
郭进和冯冲(2015)在《“唱”所欲言——从歌剧男高音咏叹调<终日黑暗惊慌>唱段本身分析如何驾驭“高自萍”》从自己带领学生排练歌舞剧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高自萍”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
他们将如何把握高自萍形象精髓分成了三部,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原著的细读,通过对原著的细读,揣摩出高自萍具有敏感、多疑、警惕、谨慎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强调了念白与歌唱的结合,用这种极具渲染力的表达方式将高自萍的情感表达出来。
文章中指出高自萍既有聪明洒脱的一面又有油滑软弱的一面,他的咏叹调《终日黑暗惊慌》通过演唱和动作的结合,通过表演和台词的巧妙融合将高子萍这个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他们指出在塑造人物形象除了表达技巧之外还与演员的自身条件有巨大关系,要结合每个演员的自身特点将高自萍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以及形象化,从而使得舞台表演更加具有人性化。
在最后他们强调舞台上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这是一种综合了表演和歌唱能力的艺术形式,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表达方式,要从原著中深度挖掘体验角色,然后在进行角色的塑造。
郭超(2015)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重唱部分的音乐浅析》提到要创作
出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就必须回归到民族歌剧的本体。
他认为民族歌剧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应该保持民族歌剧特有的气质,传承民族歌剧的精华。
主要从体在运用、歌词处理、民间曲调的融合三方面分析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歌词处理上,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了抗日这个话题,实现了抗战精神与现代的接轨,让抗战精神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解读。
通过对重唱部分多种音乐体裁、曲段歌词及民族民间音乐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剧作为现代民族歌剧的闪光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合有音乐剧的体裁形式和日本音乐的曲调。
在形式上大胆的创新,开辟了民族歌剧的新道路。
李丽莉(2016)在《论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及其创新意义》中对歌剧的背景以及歌剧的音乐剧情概括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点。
李丽莉认为在歌剧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调以及地方民间音乐曲调。
同时歌剧为了与当时时代的背景相联系,在歌剧中运用了日本传统音乐音调,通过这些音乐的运用,使得歌剧中的人文形象以及人物特点生动的展现出来。
作者经过分析人文歌剧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首先进行了演唱方法上的创新。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剧情与角色特征进行融合,使得歌剧的表演既有西方的演唱特色也有我国独有的传统音乐特点。
其次是歌剧演唱形式的创新。
歌曲在演唱形式中使用了伴唱、独唱、以及合唱等形式,使得歌剧的表扬更引人入胜。
然后是音乐曲调上的创新,歌曲在音乐曲调中融合了多种曲调,以河北梆子为主,周边地区的戏曲、曲艺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整个歌曲的表演既有民族风格也有异域风味。
最后是体裁运用上的创新。
歌剧中的体裁形式非常丰富,既有歌谣体裁也有曲艺唱词体裁,还有音乐剧体裁形式。
多种体裁形式的运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以及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王俊雅(2015)在《论民族歌剧咏叹调人物塑造——高自萍个案浅析》一文中从高自萍的歌剧形象、高自萍的音乐形象以及高自萍的舞台表现特点三个方面对高自萍的形象进行了论述。
在高自萍的歌剧形象中,王俊雅认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在高自萍的创造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和原来的方式对人物进行塑造。
作者将高自萍看成一个真实存在的活人进行描述,因此使得高自萍的形象在表演过程中生动具体。
在音乐形象中,为了表现高自萍表白被拒后的苦闷心理,作者选用的歌曲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首歌旋律突出,荒诞放纵,歌曲的选用将高自萍当时的那种无助、难过以及压抑的内心世界深刻的展现给观众,符合当时的情景设定。
剧中还有另外一个音乐的选用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的情景。
高自萍叛变后,歌剧表演过程中选择的歌曲是《信仰是什么》,这首歌的歌名很好的表现了高自萍的状态,没有信仰,不知道信仰是什么,每天生活的浑浑噩噩。
在高自萍的舞台表演特点上,为了使歌剧的表演更吸引人,道具的运用很讲究,作者在进行歌剧表演时十分注重人物的细节,比如说为了体现高自萍富家子弟的身份,作者安排高自萍第一次登场时穿的西装革履,走路比较吊儿郎当,将富家子弟生活的形象完美的展示给观众,通过细节的注重,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观众在观看完歌剧后仍然显得意犹未尽。
通过对高自萍形象的探究,王俊雅认为歌剧在创作过程中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细节的把握,才能创造出吸引观众的歌剧。
白居业在(2015)在《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品分析》一文中对歌剧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音乐特征等三方面对歌剧进行了总结,文章最后根据作者对歌剧的总结分析出该歌剧对于我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歌剧选择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歌曲名称出自白居易的诗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寓
意着中国民族以及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背景的选取不仅可以使观众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而且对于现代人也具有教育意义的作用。
中华儿女只有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白居业认为歌剧具有时代气息。
歌剧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大学生形象,这样不仅增进了时代的气息,而且增强了观众对歌剧的兴趣。
歌剧中同时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性。
歌曲中人物情感的表现主要是为了体现歌剧的主旋律---为保卫中华民族而不屈斗争。
作者认为歌剧的在音乐的选取中加入了地方民间的音乐曲调,使得音乐具有地域风情。
歌剧中同时才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现代流行歌曲的选用不仅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且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运用,增加了观众对歌剧的亲切性,从而使得观看效果更佳明显。
文章最后白居业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会,歌剧的创造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创新,形成歌剧多元化的特点,学习我国古老歌剧以及西方歌剧的特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歌剧事业的长久发展。
王维(2015)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浅析》一文中主要对高自萍以及金环和银环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剧的音乐音响方面进行了论述。
文中认为高自萍本事一个富家子弟,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导致生活落魄,由于高自萍无法收到这种落差,因此选择投靠日本人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高自萍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环境下不少富家子弟的行为。
金环银环两姐妹的形象也是歌剧的一大特色,两姐妹都市普通的农村人,两姐妹性格温柔、对待歌名充满热情,始终抱着为革命献身的决心,两姐妹在得知高自萍是叛徒时那种无法相信、失望的感情表演的很到位,体现着当时我国农村人民抗日斗争的坚决性。
歌剧的音乐旋律把握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能够通过音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音乐的良好选择和把握,可以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歌剧的美。
文中虽然没有深入分析其中高自萍的具体形象,但是分析了歌剧用到的许多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及其演唱技巧,这些也在高自萍的形象塑造中得以运用,让笔者更加全面了解格局中高自萍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这非常有助于对高自萍的形象塑造分析和演唱分析。
郭超(2016)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多元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中从音乐曲调多元化、演唱方法多元化、以及舞台艺术多元化三个方面对艺术元素进行了分析论证。
在音乐曲调上,歌剧不仅采用了河北当地的民居曲调还吸收了周边地区的音乐特点,同时增加了日本歌曲的元素,真正实现了音乐曲调的多元化。
在演唱方法中,歌剧主要采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通过多种音乐唱法的引用,使得歌剧表演活泼自然又生动贴切。
在舞台艺术上,歌剧表演过程中有很多场景的运用包括:车站、地下室、湖边以及日本司令部。
通过不同的场景设置使得舞台艺术呈现多元化的表演风格,增加了观众的视听享受效果。
他还通过歌剧中具体的唱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展现出《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多元化艺术元素。
赵雪城(2015)在《浅析《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元素特征》一文中重点分析了歌剧的音乐特征,认为歌剧音乐方面借用了我国很多地区的地区音乐元素另外借用了我国很多音乐的发展手法。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巧妙运用了地方曲艺音调融合了豫、鲁、冀、晋等地区的曲艺音乐,并且加入了写意的手法,使得律调更加明确,更具歌唱性。
除此之外歌剧中还运用了地方民歌曲调,例如在《乡愁》中商、徵为骨架音,瞬间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更加渲染了思乡的情绪。
歌剧中非常重要的创新就是将本土音调与日本音乐相结合,反衬出角色人物自身的民族大义,也让歌剧更加具有民族色彩。
作者认为歌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
歌剧可以向青年更好的展示当时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未来民族安危人民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场景,对于当代青年具有教育意义。
房长永(2014)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当代性特征》一文中认为歌剧表演过程中音乐戏剧性与戏剧音乐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并从音乐戏剧性和戏剧音乐性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歌剧中充满戏剧性的咏叹调,曲调从一开始的中板,到一字一音的慢板,再到满怀信心的高音区演唱,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将人物情绪推向高潮。
这种表现方法巧妙地完成了人物塑造而且还不显杂乱,达到了推进戏剧矛盾冲突的目的,音乐的展现和戏剧的推进都非常扎实。
文中深入分析了《野》这一段落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塑造。
音乐节奏和音调的变化跟人物心理的活动完美结合,将舞台上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在其中对高自萍的形象刻画非常有特点。
因为高自萍在这一阶段陷入了各种痛苦的矛盾之中,他的心理思绪飘忽必定,他的心理矛盾重重,这时的音乐节奏变得紧张无序,音调也变得游移不定,生动深刻地表现出高自萍的个性。
三、总结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进行了研究,包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个歌剧的演唱技巧以及舞台表演形式。
但是在众多的研究中对高自萍这个反面人物的分析却不够深入。
一般而言艺术创作之中反面人物往往是作者主题表达和情感表达的矛盾所在,也是整个故事的矛盾所在,所以对高自萍的深度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能够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去看待高自萍由好变坏的心理过程,对当今社会这些一味追求利益以及虚荣的人们具有警示作用,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