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參、選舉活動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一)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三)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四)宣傳活動的限制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一)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二)選民投票取向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2018/8/16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2
㈠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一)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二)選民投票取向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2018/8/16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12
1.政黨取向
⑴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及政黨的政治主張、平時作為、 施政績效,都可能吸引選民的認同及支持。 ⑵選民認同某一黨,基於此考量而將票投給該黨即屬 於政黨取向。
(D)宗族、政黨【92.學測補考】
試題演練--範例2
( D )中山先生說:「釐訂各種考試制度,以救選舉 制度之窮。」請問何謂「選舉制度之窮」?
(A)人民不能直接管理國事
(B)人民無法控制選出來的官吏 (C)選出來的官吏和議員漠視民意 (D)人民不知候選人能力而盲從選舉 【92.學測補考】
觸犯其他刑事法律規定之罪。
參、選舉活動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一)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三)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四)宣傳活動的限制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一)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二)選民投票取向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2018/8/16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一)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二)選民投票取向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2018/8/16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16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1.競選支出增加
2.相互叫囂謾罵
3.賄選案件頻傳
4.派系問題 5.樁腳文化
參、選舉活動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一)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三)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四)宣傳活動的限制
人事費用支出 業務費用支出 公共關係費用支出 選務費用支出 捐贈黨員之競選費用支出 雜支支出
不 得 從 事 營 利 行 為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㈣宣傳活動的限制
1.目的:避免競選的宣傳活動妨礙公共安全或交通秩序。 2.相關法規: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集會遊行法、社會秩序維護法、噪音管制法。 3.宣傳活動相關規範: ⑴除候選人辦事處及宣傳車輛外,不得張貼宣傳品。 ⑵候選人懸掛旗幟、看板等廣告物,不得妨礙公共安全 及交通秩序。 ⑶候選人及其助選員言論,不得有下列情事: 煽惑他人犯內亂或外患罪。 以暴動破壞社會秩序。
9
㈠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⒈社會因素:年齡、性別、收入、教育程度、 社會地位,都可能影響投票率。 ⒉心理因素:個人的公民責任感、對政黨的認同程度, 也會影響投票行為。 ⒊其他因素: ⑴選舉競爭的程度是否激烈,也會直接影響投票率。 ⑵國家以法律強迫選民投票,如比利時(1893年)、 荷蘭(1917年)和澳大利亞(1924年)曾採取之,不過 現今一般民主國家不採用強迫方式,而以投票日放 假、通信投票、延長投票時間等方式鼓勵投票。
⑶政黨取向的選民仍是三種取向中【 佔最大比例 】的, 尤其是高層職位如總統、國會議員的選舉。
⑷實例:1960年代以前,英國、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 以政黨取向為主。
2.政見取向
⑴各政黨或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內容,是否符合國家 社會的期待,能否滿足選民的利益需求,也是選民 投票時考慮的因素。 ⑵當多數人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意味該候選人或該黨 的政見得到【 民意支持 】。 ⑶在選民的授權下,候選人或政黨應將其政見制定成 政策來推行,此為民主的真諦。 ⑷實例:1960年代以後,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逐漸以 候選人的形象及政見為投票指標。
五、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一、政黨的意義與功能 壹、政黨政治 二、政黨制度的類型
一、選舉的意義與選舉權行使的原則 貳、選舉制度 二、選舉制度的類型 三、我國選舉制度分析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參、選舉活動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 肆、公民投票 二、公民投票的運作 三、公民投票的優點與缺點
⑴政黨走向民主化 ⑵候選人應抱持為民服務的精神與態度 ⑶候選人應有提供資訊的自由與機會
法務部2008年總統大選反賄選海報
3.選民方面
⑴提升選民的素質
⑵積極關心選情
⑶選舉選人也選黨的態度
試題演練--範例1
( C )政治人物往往會操弄民眾個人先天無法選擇、
後天也難以改變的特質,使民眾互不信任。在 臺灣現實的情境中,下列何種組合因素常被用來 鼓動群眾? (A)性別、階級 (B)語言、宗教 (C)血統、地域
民及團體、外國人民及團體等捐贈政治獻金。
⑵個人對同一政黨每年捐贈總額不得超過新臺幣 30萬元,個人對同一參選人每年捐贈不得超過新 臺幣10萬元。
政治獻金捐贈者最高額的限制
個人部分
營利事業部分
人民團體部分
對於同一政黨每年捐贈總額
不得超過 30萬 不得超過 300萬 不得超過 200萬
政黨收受政治獻金之用途
2.相關法規: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3.最高限額的規範:(以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
競選經費限額為自由地區人口總數70%,乘以基本金
額新臺幣20元所得數額,加上新臺幣一億元之和。
㈢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1.目的:避免透過捐贈而達成私下的利益交換,
有違選舉的意義。
2.相關法規:政治獻金法 3.競選捐贈限制的規範: ⑴嚴禁【 公營事業 】或【 政府持有資本達20% 】 之民營企業、宗教團體、財團法人、大陸地區人
1.目的:避免競選期間宣傳活動打擾人民生活安寧。 2.相關法規: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3.法定期間的規範:
⑴總統競選活動期間為28日。
⑵直轄市長選舉為15日。
⑶立法委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為10天。
㈡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1.目的:避免因財力差距過大,造成不公平競選現象。
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一)影響投票行為因素 (二)選民投票取向
三、如何改善我國的選舉文化 (一)選舉文化的缺失
2018/8/16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18
(二)選舉文化的改善
1.法制方面
2.政黨及候選人方面
3.選民方面
1.法制方面
⑴改革選舉制度 ⑵訂定明確與周詳的選舉與罷免規則
⑶嚴格執法
2.政黨及候選人方面
3.候選人取向
⑴候選人的能力、品德、操守、形象、服務熱忱、問 政表現等,都是選民考量的因素。
⑵主要發生在【 低層職位 】選舉中,選民會投票給
有親戚、鄰居等關係的候選人,會基於地緣與血緣 作為投票的考量因素。 ⑶實例:我國地方的民意代表選舉一)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三)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四)宣傳活動的限制
影響投票行為之因素
社會及經濟因素
經濟所得 教育程度 族群差異 性別 政治效能感 公民責任感 選舉競爭激烈性 勝選者的可確定性 強制投票
心理因素
其他因素
參、選舉活動 一、競選活動的法律規範
(一)競選活動的法定期間 (二)競選經費的最高限額 (三)競選經費捐贈的限制 (四)宣傳活動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