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参考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1.×【解析】初中阶段影响学生人格开展的主导因素是学校教育,主要因素是教师。

2.√【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
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3.×【解析】刺激分化是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响,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响;刺激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作出相同的反响。

4.√【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
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解析】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对与错,它还具有调控教学方向、检
验教学效果、提供反响信息等功能。

6.×【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开展水平。

7.×【解析】课时方案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方案。

它不仅包括课堂
讲授的方案,还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

8.×【解析】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9.×【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以说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
会的出现而产生的。

而学校的出现那么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以说作为教材主体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解析】我国新公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2.×【解析】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解析】性别不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开展。

14.√【解析】终结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解析】教育目的是人们的教育理想,虽然属于意识范畴,但是教育目的确实立还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等,所以说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观性。

16.×【解析】管理学生不仅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解析】影响人的开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解析】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命题学习,题干描述的是判断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9.√【解析】略。

20.×【解析】?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21.×【解析】就我国现阶段根底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国家课程一般是必修课程。

22.√【解析】略。

23.×【解析】划线法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24.√【解析】考查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25.√【解析】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6.×【解析】环境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开展可能变成现实,但是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开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7.√【解析】略。

28.√【解析】首先,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其次,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开展容易出现反复。

所以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9.√【解析】学校是专职教育机构,同时,学校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

31.×【解析】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32.√【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论,童年期是6、7岁~11、12岁,这段时间的开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3.√【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

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根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34.×【解析】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的时间是在明代。

35.×【解析】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36.√【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37.×【解析】教育的终身化是指教育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

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覆盖根底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

所以,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

38.√【解析】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所以说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

39.√【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0.√【解析】略。

41.×【解析】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42.×【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教育法律标准的存在为前提,只有适用教育
法律标准调整的教育关系才能转化为教育法律关系。

43.×【解析】掌握知识是开展智力的根底,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智力的开展。

44.√【解析】教师申述具有非诉讼性。

45.√【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类型
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课程价值。

46.√【解析】略。

47.×【解析】态度和品德实质不同。

价值观念只有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的一
局部时的稳定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48.√【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49.√【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开展。

学会调适是根本目标,寻求开展是高级目标。

50.√【解析】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51.×【解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
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52.×【解析】教学工作包括五个根本环节,备课是第一个环节,而且是在上课前
已经开始的。

53.×
【解析】因材施教原那么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的统
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54.×【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开展规律。

55.√【解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和感觉正常,并不存在问题。

56.×【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
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57.×【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58.√【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记忆术是精加工
策略的一种。

59.×【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属于道德意志。

60.×【解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的差异的能力称为差异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异
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异阈限。

61.√
【解析】略。

62.√【解析】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有目的、有方案、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开展变化的活动。

所以教育
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开展来实现。

63.×【解析】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
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和运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
技术,但它并不等同于生产力。

64.√【解析】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所以一个人智力水平上下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

65.×【解析】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66.×【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67.×【解析】从教育法律关系上说,管理学生是教师的根本权利。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69.√【解析】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开展学生的共性。

就我国现阶段根底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70.×【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71.×【解析】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信度、效度和标准化,而不是难度。

72.√【解析】考生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外、校外教育,二者一个是在课程标准之内,一个在课程标准之外。

73.×【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对事物的歪曲知觉,是不可以克服的。

74.×【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根本成分。

75.×【解析】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包括教师的观念转变等。

76.√【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77.×【解析】对事物的理解性的感觉属于知觉,题干的含义是个体从微弱的声音中判断是火车鸣叫,属于知觉。

78.×【解析】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这是运用发现法的根本要求之一。

79.√【解析】黏合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局部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0.√【解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

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81.√【解析】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

82.√【解析】略。

83.√【解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84.×【解析】宋代以后,教学的根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5.√【解析】能力是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题干中的描述是能力强的表现。

86.×【解析】生产力虽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根底,但不对教育起直接影响。

对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87.×【解析】在某一时期,儿童身心开展较其他时期迅速,反映了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

88.×【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开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
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89.√【解析】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表达了社会主义教
育的方向。

90.×【解析】课程不仅包括了全部的教育内容,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
会实践等活动。

91.×【解析】划线属于复述策略。

93.√【解析】略。

94.√【解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

95.×【解析】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96.√【解析】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但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儿童都患有多动症,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区分。

97.√【解析】略。

98.×【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
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
践活动。

99.√【解析】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100.√【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三条。

101.×【解析】新一轮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
是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注“生活世界〞,并不是不要求“科学世界〞。

102.×【解析】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能代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103.√【解析】产婆术亦称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表达的是启发性教学原那么。

104.×【解析】六艺教育中的“礼〞,不仅包括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还包
括政治、历史等内容。

105.×【解析】个体开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106.×【解析】这种社会现象是服从,而不是从众。

107.×【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是人身心开展个
别差异性的表现。

108.√【解析】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开展的总规律,
即儿童道德的开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的过程。

109.√【解析】略。

110.√【解析】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

从德
育的性质上来说,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111.√【解析】题干表述的是高原现象的定义。

112.×【解析】生产力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同时,生
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开展。

生产力开
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变革与开展,继而制约着教育方法的变化与开展。

113.√【解析】个体学习动机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影响学习结果,即学
习动机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影响学习结果。

114.×【解析】略。

115.×【解析】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评价的开展功能,即能够促进学
生的开展。

116.√【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117.√【解析】略。

118.×【解析】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

当不良行为出
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
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119.×【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
日起施行。

120.√【解析】该教师没有履行对学生的保护职责,构成不作为侵权。

121.√【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提出
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22.√【解析】自我意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生理
自我在三岁左右根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根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少年初期
开始形成和开展。

123.√【解析】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即“三字一话〞是一个教师必
须掌握的根本功。

124.×【解析】西周时,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国学是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125.√【解析】互补性规律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
他方面的超常开展得到局部补偿。

“长善救失〞即扬长避短,表达了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规律。

126.×【解析】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不予理睬,不给以强化,运用的是消退原理。

127.×【解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开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既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家庭、教师和学生等主观因素有关。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28.√【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的成熟,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和开展起来。

129.√【解析】班级授课制的根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

130.√【解析】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分干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否那么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而应教育和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与“适度〞原那么。

131.√【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左右,负迁移指阻碍作用。

两种学习之间相似程度高会产生正迁移;相异程度高产生负迁移;既不相似也不相异不发生迁移现象,即零迁移。

132.×【解析】荀子是外铄论的代表,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133.√【解析】略。

134.√【解析】略。

136.×【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科学教育学的根底。

137.×【解析】多动症产生的原因不仅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不安的环境。

138.×【解析】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

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种特点。

140.√【解析】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41.√【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区分事物。

142.×【解析】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

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143.×【解析】蜘蛛结网是本能行为,是无条件反射。

144.×【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自?荀子?。

145.√【解析】略。

146.×【解析】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

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

所以,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

147.√【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案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那么。

148.×【解析】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才掌握守恒概念。

149.×【解析】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开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识不多到知识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150.√【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51.√【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无视了认知、理解、情感等在人类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52.×【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是易混点。

153.×【解析】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154.√【解析】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因而其主体是教师。

155.√【解析】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开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156.√【解析】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157.√【解析】洛克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158.√【解析】略。

159.√【解析】略。

160.×【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根本法律。

161.√【解析】此题是对科技知识的考查。

162.√【解析】略。

163.×【解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64.×【解析】学习程度到达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到达50%时记忆效果最好,注意区分这两种说法。

165.√【解析】略。

166.×【解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从学习方式的维度上划分的,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维度上划分的,四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奥苏贝尔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67.×【解析】运用标本,属于实物直观教学。

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
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168.×【解析】逆推法是常用的启发法策略之一,还有爬山法和手段—目的分析法。

169.×【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70.√【解析】问题解决的认知性表达问题解决活动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171.√【解析】心理学家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2.×【解析】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

173.×【解析】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174.×【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175.√【解析】此题是对依法执教概念的考查。

176.√【解析】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反过来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学习动机,如一个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可能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动机。

177.√【解析】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开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178.×【解析】呼气时,刚从嘴里呼出来的是气体,出来遇冷后变成液态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在物理上称为液化。

179.√【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

180.×【解析】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

181.×【解析】在实际事物中,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质因素一般表现得比拟强烈。

182.×【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183.×【解析】小学生的记忆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形象识记为主导。

184.×【解析】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开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185.×【解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关系。

186.×【解析】教师应热爱所有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187.√【解析】略。

188.×【解析】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其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校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选取适宜的操作流程,使校本
课程的开发更具时效性。

189.×【解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性;第二,
独立性,也称自主性;第三,创造性。

创造性才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190.√【解析】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191.√【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月晕知风〞是典型的思维间接性表现。

192.√【解析】西周时,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194.×【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
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195.×【解析】桑代克提出的联结—试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
学习理论。

196.√【解析】略。

197.√【解析】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
的学习方法,所以说知识表征是知识学习的关键。

198.√【解析】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三局
部组成。

199.×【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00.×【解析】?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是我国根本法律,即“教育母法〞。

201.√【解析】此题是对常识的考查。

202.√【解析】在各种实践领域中,气质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对人的工作方式有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考虑气质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203.√【解析】个体心理开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04.×【解析】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
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05.×【解析】1924年出版的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此类教科书。

206.×【解析】德国于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
的国家。

207.√【解析】教师职业角色多样,他们不仅被认为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
他还必须是一个学者和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08.×【解析】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