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构成。
3、把土壤放进水中,有很多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动后静止一会,土壤会分成两层,上面一层是黏土,下面一层是沙。
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我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证明土壤中有腐殖质;土壤加热后变硬了,说明土壤中黏性散失了。
4、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和黏性,其中沙土的渗水性最好,壤土其次,黏土最差,黏土的黏性最好,壤土其次,沙土最差。
5、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含量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6、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很少了。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7、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①、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腐殖,保持土壤肥力,人们修筑梯田;②、质(或施肥),常用方法是种植绿肥、收集落叶人畜粪便沤肥。
8、蚯蚓被称为“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9、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0、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①、喷洒农药;②、抛撒垃圾;③、开窑烧砖;④、开山毁林。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①、植树造林;②、环保宣传。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
果皮对种子有保护作用。
一颗蚕豆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和胚芽四部分组成。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时先长出胚根, 再长出胚芽。
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种子旅行方式:①、随风飘送(风力传播):蒲公英、挪威枫;②、随波逐流(水力传播)椰子、莲;③、动物运送:刺果、苍耳、浆果;④、自我爆炸(依靠自身弹射):豌豆、喷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
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
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二)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2.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2.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四、教学过程:(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评析】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是非常兴奋的,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全单元教案设计.doc

第一单元土壞与生命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是:过稈与方法•能够亲曰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H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十•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 谈话:今夭,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
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 学生提出白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木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 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纟R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 注意观察土壤屮“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4.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白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1. 让学生冋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了•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屮总结H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1)让学生取一些采冋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材第62页)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木纟R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屮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十•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十•壤屮砂、黏十•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设计(2)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田野、花圃、水塘边、公园等地方都有土壤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蚯蚓、蟋蟀、屎壳郎、青蛙、蚂蚁等2、了解土壤土壤里有什么?水分、空气、腐殖质、沙土、黏土等物质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三类:沙土:沙粒含量特别多黏土:黏粒含量特别多壤土:沙粒、黏粒、粉粒三者比例差不多渗水性能最强的沙土3、肥沃的土壤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他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且枯黄。
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
常用的方法是种植绿肥和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
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蚯蚓。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蚯蚓的排泄物和在泥土里钻过以后,会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渗水性和肥力。
土壤里有1000亿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4、土壤的保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地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窑烧砖、开山毁林保护土壤的行为有: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1.4.土壤的保护》word教案(6)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3.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土壤的保护》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生: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
植物…….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动物……生:还可以居住人。
生:制作砖瓦.陶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保护土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欣赏课文插图植物生长北方窑洞鼹鼠的家制作陶器(三)对比模拟实验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对比模拟实验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苏教版4

学 生
教学意图
实
验
操
作
延
伸
与
拓
展
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问题?
1、学生提问题。
2、学生对所提问题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4、汇报。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的精神。
实
验
操
作
1、告诉学生去干什么,向学生交代 平安考前须知。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一块空地去挖土。3、带着学生观察土壤样品,4、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课桌用报纸铺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 到班级的资源角取土壤样品。
1、采集土壤样品。2、清理现场,恢复土地原来的样子。3、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
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重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是各种物体的混合物,土壤中既有沙石土,也有动植物残体。了解土壤中的居民及它们在干什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4、认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程序
教 学 活 动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组织教学
提问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
讲
授
新
课
1、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我们可能在土壤里发现什么?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

教学意图
实
验
操
作
延
伸
与
拓
展
为蚯蚓安一个家。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家需要什么。
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记录土壤和蚯蚓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
评
价
反
思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问: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
二、带领学生观察土层剖面,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
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四、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那些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一、学生预测表层土壤与第层土壤颜色不同的原因
二、学生观察林间的落叶,然后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面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
四、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里是怎样变化的。
五、讨论: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实
验
操
作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 。
课题
肥沃的土壤
重难点
1、死的动物如何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的。
2、蚯蚓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教材分析
1、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探究烂树叶和土壤颜色之间的关系。2、制作和观察肥料袋探究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巡视、指导。
一、学生到资源角领取土壤。
二、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
三、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了解土壤》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了解土壤》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土壤的外观说一说土壤的特征。
2、经历筛一筛、用筛网过滤土壤并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用放大镜观察等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成份。
3、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动口、眼、鼻、耳等感官,观察土壤的外观,了解土壤的特征。
2、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特征。
2、经历用筛网过滤土壤并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用放大镜观察等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成份。
3、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二)、教学难点:
1、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土壤里有许多他们熟悉的小动物。
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
2019-2020年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表格式.doc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课时分配1.我们周围的土壤:2课时;2.了解土壤:2课时;3.肥沃的土壤:2课时;4.土壤的保护:1课时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土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教后记表层土 底层土 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2、了解土壤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学情分析:三年级小孩刚接触科学,喜爱实验,但小孩只是凭自己的爱好边玩边做,导致观看不认真,实验无秩序,科学探究的适应尚未养成,观看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上课课堂常规需常抓不懈,强化训练形成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明白什么是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看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看,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阻碍。
教学预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两盆植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两类植物:1、强壮绿植2、细弱、枯黄植物观看两盆植物的特点,什么缘故两盆植物的长势不同,分析可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土壤(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土壤层,你发觉了什么?(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2、观看表层土,表层土的养分来自什么?(利用放大镜观看土壤,里面有什么?)说明腐殖质4、探寻土壤中的枯死植物与土壤肥沃、颜色的关系:每人拿出事先预备好的装有土壤的塑料袋,查找土壤中的烂叶,让学生查找规律。
(一样来说,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多少和落叶有着紧密的关系,落叶多的土壤里含的腐殖质的量也多,土壤越肥沃,颜色越深。
)5、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土壤差不多上肥沃的?分析土壤肥力流失的缘故,如何样增加土壤的肥力,是补充介绍,并进一步补充课题,肥沃的土壤。
(三)自制肥料带让学生估量哪些东西会变成肥料。
强调加入蚯蚓,加快成肥进程,说明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引导学生观看P11页图,观看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用标签写上没有蚯蚓,有蚯蚓)让学生推测肥料带中的植物多少天后会变成肥料,指导学生每周把观看到的过程记录下来。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但对于土壤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知道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生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土壤的微观结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成分,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
3.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知道土壤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4.保护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爱护土壤。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土壤的基本特征2.土壤的组成3.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4.保护土壤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土壤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保护土壤的行动和意识。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设计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照《课标》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德观看能力和记录能力。
涉及到《课标》中:科学探究1.1明白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1.2明白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1.7明白得交流与讨论能够引发新的方法。
5.1能用各种感官直截了当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看的事物的形状特点。
6.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科学知识1.6明白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阻碍。
1.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靠环境,又阻碍环境,阻碍其它生物的生存。
2.3明白土壤的构成。
2.4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阻碍的实验。
2.5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紧密关系及爱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明白,爱提问。
1.3尊重整据。
1.5情愿合作与交流。
3.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颂扬自然。
本单元包括4课:1我们周围的土壤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壤4土壤的爱护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靠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状,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课要紧在室外进行。
要紧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形和想明白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爱好。
2、指导学生靠近土壤,发觉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看、描述、记录自己的观看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看结果。
科学知识:1、明白土壤里有什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苏教版科学三下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案1 我们周围的土壤课程标准: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土壤●观察土壤●讨论土壤●寻找土壤里的小动物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层次2: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层次3: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探究能力:层次1: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层次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层次3:能用各种感官直接干支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教学材料: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教后记:2 了解土壤课程标准: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3、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4、知道土壤的构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1、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构成。
3、把土壤放进水中,有很多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动后静止一会,土壤会分成两层,上面一层是黏土,下面一层是沙。
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我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证明土壤中有腐殖质;土壤加热后变硬了,说明土壤中黏性散失了。
4、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和黏性,其中沙土的渗水性最好,壤土其次,黏土最差,黏土的黏性最好,壤土其次,沙土最差。
5、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含量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6、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很少了。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7、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①、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人们修筑梯田;②、增加腐殖质(或施肥),常用方法是种植绿肥、收集落叶人畜粪便沤肥。
8、蚯蚓被称为“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9、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0、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①、喷洒农药;②、抛撒垃圾;③、开窑烧砖;④、开山毁林。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①、植树造林;②、环保宣传。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
果皮对种子有保护作用。
一颗蚕豆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和胚芽四部分组成。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时先长出胚根,再长出胚芽。
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种子旅行方式:①、随风飘送(风力传播):蒲公英、挪威枫;②、随波逐流(水力传播):椰子、莲;③、动物运送:刺果、苍耳、浆果;④、自我爆炸(依靠自身弹射):豌豆、喷瓜。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
根的作用是:①、将植物牢牢固定在土壤中;②、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4、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各种形态,如:缠绕茎(牵牛花)、直立茎(竹子)、攀缘茎(爬山虎)、匍匐茎(西瓜)。
5、茎的作用:①、把植物身体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②、承担运输的任务:a、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b、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6、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的作用:①、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来;②、光合作用: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7、一朵完全花由四部分组成:雌蕊、雄蕊、花瓣、萼片。
各部分功能是: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
8、雌蕊和雄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有借助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人们会采用人工辅助授粉。
9、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10、种子可以吃的植物有:花生、豌豆、黄豆;果实可以吃的植物有:香蕉、四季豆、南瓜、冬瓜;根可以吃的植物有:胡萝卜、萝卜、红薯;茎可以吃的植物有:藕、土豆、竹笋、生姜;叶可以吃的植物有:菠菜、白菜、青菜;花可以吃的植物有:花椰菜、黄花菜。
11、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①、做纺织材料,②、做中药材,③、提供食物,④、做燃料,⑤、提供做饮料的材料,⑥、做家具,⑦、做建筑材料.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牙膏、面糊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它们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形状和体积,有一定的硬度。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发生变化,混合后体积减少了。
2、把固体放进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些容易溶解,有些不容易通解。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所以无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小块苹果都会沉。
3、像食盐在水中那样,变成极小的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4、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三种:过滤、沉淀、蒸发。
5、液体的共同性质是:没有一定形状,但具有一定的体积,能流动。
6、同样多的不同液体重量不同,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粘稠度)不同,液体表面都有表面张力。
7、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液体在水里的沉浮与倾倒的顺序无关,只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热水比冷水轻,因此热水在冷水里会上浮。
8、液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一样,体积发生变化,混合后体积减少了。
9、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①、改变形状、增大空间;②、借助漂浮物;③、改变自身重量;④、在水里加盐。
10、小潜艇沉浮的原因:给小潜艇充水,增加重量,它就下沉,把空气排出后,重量减轻,它就上浮。
11、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使用温度表测量气温时应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表液柱顶端相平。
一天中气温在正午后较高,早晨和傍晚较低。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天气预报十分重要,气象工作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分析记录的各种数据,做出预报。
3、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要想确切的知道雨下得有多,需要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但测得的结果相同。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的大小叫风力。
人们用风向标观测风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没有风向标时,可利用旗子、烟等物体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与旗子、烟飘动的方向相反,当旗子向东飘时吹的是西风,烟向西北飘时吹的是东南风。
观测风力利用风力计。
风力分为13个级(0——12级)。
假如我们既看到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四级。
5、我们可以从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
6、风级歌(略,见书50页)
7、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8、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具有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毛衣等这些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我们称为秋
季。
春季的气候特征是:柳树发芽、燕子飞回、百花盛开…夏季的气候特征是:荷花盛开、烈日当头、电闪雷鸣…冬季的气候特征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动物冬眠…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嘴尝、手摸、鼻子闻。
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
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3、当我们需要精确测量时,就要使用测量工具。
各种测量工器以及它们的用处是:
温度表——测温度;秒表——时间长短;水表——用水量的多少;天平、电子秤——物体质量;电表——用电量的多少;直尺——物体长短;量筒——一桶水的多少;血压计——测血压;身高体重计——身高、体重
4、有些事物可以被精确地测量,有些事物却很难被精确地测量,也有一些事物没有必要那么精确地测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测量。
5、温度的读与写:20摄氏度写作零下13摄氏度写作0摄氏度写作
100℃读作-34℃读作
六各种图
1、花的构造图。
(见书23页)
2、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
(见书25页)
3、八个基本方位。
(见书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