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1.2. 空气有质量吗 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1.2.  空气有质量吗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一单元《空气》课题: 2《空气有质量吗》课时:1一、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属于内容标准中“物质科学”范畴,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本次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教学活动:第一,通过对有关空气的特点的前概念调查,从而帮助学生整理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简单性质。

第二,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性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空气有重量的证据,培养学生根据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在材料方面学生一想到判断物体是否有重量,最先想到的就是用秤来测量,这节课给学生用秤来判断的机会,当发现用秤测量不出空气重量的时候会想到用其它方法来研究(简易天平),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思考是层层深入的,这样教给学生的就不单单是某一知识点,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想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空气的基本性质有:无色、透明、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2、空气有一定的重量。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

2、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现象,详细的记录,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探究空气奥秘的兴趣,乐于参加探究活动。

2、养成有计划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空气有一定的重量。

2、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现象,详细的记录,得出结论。

难点:在实验中收集证据,证实空气是有重量的。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1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2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3 单元概要

年级 上 册 科 学 学科 第 4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5 单元概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总结二、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压缩实验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海绵(或泡沫)等。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

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

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实验草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再让学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 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本单元的内容: 1、科学是--- 2、做一位小科学家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课题: 1 科学是... ... 课程标准: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 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提出问题科学科学知识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喜欢上科学课。

●知道什么是“科学”。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能说出什么是科学。

层次2:学生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层次3:学生能将我们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探究能力:层次1: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层次2: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但不会积极寻找原因。

层次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初步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 1 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已知程度,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7课《运动和呼吸》,主要介绍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以及通过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分析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掌握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测量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对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小学三年级,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和呼吸的内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你们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我会出汗。

学生2:我会觉得累。

学生3:我会喘不过气来。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很棒。

确实,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会变得热,出汗,感觉累,而且呼吸也会加快。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环节:知识讲解老师:那么,为什么运动会让我们呼吸加快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请大家用手触摸一下自己的胸口,然后轻轻地做一下深呼吸。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你们感觉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我感觉到胸口在起伏。

学生:我感觉到呼吸变得快了。

老师:非常好!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所以我们的呼吸会加快,这样就能吸收更多的氧气,把它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第三环节:实验操作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看看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固体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体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和常见固体的识别。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固体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 新课内容:(3)常见固体的识别:教师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识别不同的固体物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体样品,进一步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固体特征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常见固体的识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示例:石头、木头、书本等都是生活中的固体物体。

它们具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固体物体,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

(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P><P>
- 1 -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第二单元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
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名称蚱蜢蚯蚓……
地点草丛泥土……
发现
2 、2 校园里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准备: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