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力与运动》,第六章《亲近自然》。

详细内容涵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现象、水资源、简单力学及自然观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了解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天气现象的成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认识天气与气候;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天气现象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题名称,突出教学主题。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展示。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天气现象等。

4.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标注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其适应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小学科学三上全册教案(教科版)课题: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探究能力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手段】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策略】小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总是感到新鲜有趣,总是爱寻根问底,这种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贵,因为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践机会,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和体验。

【教学资源】校园内的各种树木,课本的插图。

【教学活动】一、引言1、师:朋友们好!生:老师好!生:科学老师你为什么不说:同学们好呀?师:以后我就是跟你们一起研究科学的伙伴,和大家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教师的亲切的引入,渗透了科学是我们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学习、才能研究的意识。

让学生有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意识。

2、师: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师:请大家看课本第2页的片,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树叶很绿,树冠很大,树干很粗等。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2. 《动物的生活》常见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适应性3. 《身边的材料》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材料的再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运动方式及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3.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材料的分类。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点、材料的再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各种材料样品。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以动物园为例,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以具体的动物为例,讲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通过分类游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观察周围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进行记录。

收集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和特点描述。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材料的分类。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光合作用:吸收阳光、水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有机物2. 动物的特点与运动方式特点:形态、生活习性、适应性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等3. 材料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金属、塑料、纸质、玻璃等特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可塑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并标注光合作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修订)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修订)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修订)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到哪⾥去了》教学设计开⼝⽔杯教师点拨:封⼝⽔杯⾥的⽔基本没少,因为⽔蒸发后没有跑到空⽓⾥去;开⼝⽔杯⾥的⽔少了,因为⽔蒸发后跑到空⽓⾥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蒸⽓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上②放置⼀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填写活动⼿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滴,它们是⽔蒸⽓遇冷编成的。

5、研讨3⽔和⽔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填写活动⼿册教师点拨:相同点:⽆⾊、⽆味、透明不同点:⽔是看得见、摸得着,⽔蒸⽓是看不见、摸不着。

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只有沸腾才能蒸发。

()2、⽔蒸⽓跑到空⽓⾥去了。

()3、湿⼿变⼲、⾐服晾⼲的缘由是⽔变成⽔蒸⽓跑了。

()4、⽔蒸汽和⽔⼀样⽆⾊、⽆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

()5、两杯温度相同的⽔,它们蒸发的快慢也⼀定相同。

()6、⽔蒸⽓是⽔的⼀种形态,物质没有发⽣变化。

()(⼆)问答题1、怎样让⾐服⼲得快些?学⽣实验并观察学⽣研讨交流,填写活动⼿册学⽣研讨交流,填写活动⼿册学⽣独⽴完成检测知识掌握和运⽤情况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2《⽔沸腾了》教学设计课题⽔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3学习⽬标科学知识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式3、了解⽔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科学探索通过给⽔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科学态度1、认识到正确使⽤试验设备的重要性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重点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式3、了解⽔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难点通过给⽔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导⼊新课展⽰图⽚,聚焦问题:同学们,⼤家⼀定见过热⽓腾腾的饭锅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自然界的奥秘1.1节:植物的生长;1.2节:动物的生存;1.3节:天气的变化。

第二章:生命之源2.1节:水的作用;2.2节:空气的成分;2.3节:土壤的特性。

第三章:力的世界3.1节:简单机械;3.2节:力的作用;3.3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认识水、空气、土壤等生命之源,理解简单机械和力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原理、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水、空气、土壤的作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天气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天气现象的实物、简单机械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放大镜、土壤、水、空气成分测试仪、摩擦力测试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例题讲解:以天气变化为例,讲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6. 知识拓展: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植物生长过程、水的作用、空气成分、土壤特性、简单机械、力的作用。

2. 板书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突出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生长的过程。

(2)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说明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3章《多样的物质》:认识不同种类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第4章《力和运动》: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学习卡片、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实例、图片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章节内容:列出各章节主题,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相关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列举三种不同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探究能力。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认识天气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天气预报资料、环保宣传册。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彩泥、剪刀、尺子、天气符号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 例题讲解: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6. 天气环节: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预测天气。

7. 环保教育:通过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存技巧与适应环境捕食、防御、繁殖、迁徙3. 天气变化观察方法、预测技巧4. 人与自然环保意识、相互依存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 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 每天关注天气预报,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学会分析天气现象。

4.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植物、动物、天气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开展天气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谈话:“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老师在黑板上写“今天天气怎么样?”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准备怎么回答?二、探究内容:1、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是天气的基特征。

(1)思考: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天气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怎样描述天气的变化?(2)指导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问:在这张天气预报图中,是怎样反映天气变化的?图中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3)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提示:图上标出的温度是指当地的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范围。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相应的天气符号。

(5)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怎样把这些天气归类。

(按云量、降雨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分类。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三、板书设计晴天多云阴天小雨天中雨天大到暴雨天雷雨天大风天台风天飓风天炎热天凉爽天第二课时一、学生实际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探究生物的多样性。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认识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第四章《水与生命》:探讨水的重要性,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 第五章《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探索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6. 第六章《光与影子》:研究光的传播,了解影子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的概念、光的传播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如“我们的身体”、“力与运动”等。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展示抽象的科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简述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现象。

2. 答案:(1)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肺部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解毒等。

(2)力的概念及其应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如推、拉、提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和繁殖方式;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适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 《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5. 《生活中的能量》:研究能量转换、能源利用和节能环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 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天气、能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天气现象、节能环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能量转换装置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突出章节主题;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3. 颜色:用不同颜色区分重点、难点、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2)了解一种动物,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特点;(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4)设计一个节能环保的小方案。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果;(2)动物适应环境特点: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穿衣、出行、活动安排等;(4)节能环保小方案: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产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⒉校园的树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⒊大树和小草一、教材简析:《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

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⒋观察水生植物一、教材简析: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⒌植物的叶一、教材简析: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

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

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

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设计:⒍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材简析: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特征。

主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

有些植物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不明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背景: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

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三、教学设计:⒎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时形态的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植物个体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植物的个体多么不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

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得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设计:二、动物⒈寻访小动物一、教材简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⒉蜗牛(一)一、教材简析: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

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

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

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

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设计:2、蜗牛(一)饲养蜗牛,继续观察蜗牛在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征。

⒊蜗牛(二)一、教材简析: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重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