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学第八章-意志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指在行动中, 个体具有明确的目的, 能认 识到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并独立自 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独立性不同于独断, 独立性和理智分析, 吸收合理意见相联系。
独立性与受暗示性相反, 后者易受别人的 影响, 没有主见, 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决 心。
.
(二)果断性 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 能够迅速而 有效地采取决定, 并实现做出的决定。 果断性的人具有对问题情境迅速做出 正确分析和判断, 洞察问题的真伪的能力。 果断性与草率不同, 草率只求速度, 不 能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 因此常常导致 失败。
.
思考题: 概念:意志、挫折 1、分析意志行动的阶段。 2、冲突的种类有哪些? 3、如何应对挫折? 4.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
.
1、动机冲突 2、目的确定 3.拟定计划
.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是意志行动的
中心环节。 在执行阶段需要注意: 1、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制止不利于目标
实现的行动。 2、不断克服困难,果断调整目标和计划。 3.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挫折。
.
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一)什么叫做冲突 冲突: 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 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 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冲突。 如一位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既想报 北大又想报清华,难以取舍,就产生 冲突。 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 紧张、焦躁、 烦恼、心神不宁等.。
.
(四)自制力 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的品质。 主要的表现: 能够进行周密思考,做出合理决定,不为环
境诱因所左右。在执行决定时能够克服内 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到底。
.
❖自制力与任性和怯懦相对立。任性者不能 约束自己的行动;怯懦者在行动时, 畏缩不 前。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味等。
(一)主观性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
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
(四)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
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
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
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对这些记忆的意识称为前意识。
前意识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八章
目录
• 感知觉 • 记忆 • 思维与想象 • 意识与注意 • 情绪与动机
01
感知觉
感觉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性质,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感 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内部感觉是指由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如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THANKS
知觉的组织是指人如何把许多分散的 刺激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对象。人在知 觉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把许多刺激物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 整体,这就是知觉的组织。知觉的组 织包括特征整合理论、神经元理论、 格式塔理论等。
知觉的决策
知觉的决策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如 何根据当前所获得的刺激信息,以及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 识别和判断,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 知觉的决策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
是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 主要区域,包括感觉、运动、 语言、思维、记忆等活动。
海马体
是大脑中负责记忆和空间认知 的区域,对长时记忆的存储和
提取起着关键作用。
03
思维与想象
思维
概念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间接、概 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能 动的智力活动。
存储
是指将信息在记忆系统中 保存下来的过程。
提取
是指将存储在记忆系统中 的信息重新被回忆或应用 的过程。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01
02
03
04
神经元
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可以接收、传递和整合信息,
是记忆活动的基础。
突触
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部位,通 过突触的传递和信息整合,实
《心理学第八章意志》课件
健康的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克服焦虑和抑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意志的应用
意志力的应用场景
意志力可以应用于工作、学习、减肥、戒毒、 时间管理等各个方面。
意志力的提高方法
培养习惯、设定小目标、寻求支持和持续自我 反思等方法可以帮助提高意志力。
总结
意志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意志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坚持 不懈、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
《心理学第八章意志》 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中重要的主题——意志。通过了 解意志的定义、作用和表现形式,培养和提高意志力,以及意志与健康的关 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意志力来实现目标。
意志的形成
1
培养意志的方法
学习如何克服诱惑、制定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和保持自律,以塑造坚强的意志。
2
意志力的训练
通过实践和锻炼,逐渐增强意志力,如进行意志力训练程序和参与挑战性活动。
意志的表现形式
意志力的体现
意志力的表现可以包括坚持不懈、力、诱惑因素、情绪状态和个人信念等都 可以影响我们的意志力。
意志与健康
意志力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强大的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坚持健康习惯,如锻炼、合理饮食和戒烟等。
意志力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训练和应用意志力,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
通过参考心理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学习更多关于意志力的知识和应用。
推荐阅读材料
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和文章,深入了解意志力的相关领域和话题。
心理学概论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的发展阶段
01
02
03
基本情绪的出现
新生儿即具有一些基本的 情绪反应,如愉快、不愉 快、兴趣等。
情绪的分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 情绪逐渐分化出更多的种 类,如愤怒、悲伤、惊讶 等。
情绪的复杂化
随着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儿童的情绪体验逐渐复杂 化,能够体验到更复杂的 情绪,如内疚、羞愧等。
美感的表现
美感表现为对自然美、艺术美 和社会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 验,以及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 愉悦和成就感。
美感的培养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审美 活动和培养审美情趣等方式, 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 的能力,培养其丰富的美感体 验。
04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生理反应
80%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情绪激发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如心率加快、呼 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等。
情感
情感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 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二 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区别
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外显 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 性和内隐性。情绪是情感的外在 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道德感的表现
道德感表现为对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产生尊敬、钦佩等积极情感,对违 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产生愤怒、厌恶等消极情感。
03
道德感的培养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示范等方式不断引导
和强化个体的道德感,使其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理智感
理智感定义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表 现为对认知活动的热爱、追求和满足感。它是推动 人们进行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心理学》PPT教学课件-第八章
反应。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从众
想一想,生活中的从众
表现形式:
1.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 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利他行为等。
2.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 为方式的接受。如风俗、习惯、传
统等
3.现场对多数人意见的赞同。如开
会形成决议时进行举手表决,少数派 会由于多数人举手的压力转而也举手 赞成多数人的意见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五)个体社会化
学生群体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心理功能
获得
未来社会 生活素养
满足
个体的精 神需要
促进个性
的发展
第二节 学生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
(一)班级群体目标的内容 1.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班具体条件所制定的目标系统。
➢班级教育目标(如学业成绩合格率、优秀率、体育达标率等) ➢班级管理目标(如早操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到课率等)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以此进行共同活动; ②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其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中;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和自己的规范; ④群体成员对同属于一个群体的认知。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辨一辨,哪些是群体,哪些又不是?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学生群体与群体心理
基本原因: 1.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
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责任转移。指人们在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伤害后果时,由于是服
从上级或权威的指挥,自己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三)服从
8心理学 第八章 言语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2、言语的种类:⑴口头言语;⑵书面言语;⑶内部言语3、语言和言语的关系:(1)区别①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②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2)联系①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②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4、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2)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3)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一)言语发生的标志: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1)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①发音的准备: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②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③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2)语音理解的准备①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a.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b.几个月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
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
c.语音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d.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②语词理解的准备a.8~9个月,儿童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为能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和整个情境,而不是词的意义。
b.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此时,儿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
c.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来的很少,叫被动性语言。
③言语准备与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言语准备的情况和语言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儿童尚不理解语言的时候,能注意多和他们说话,给予幼儿语言上的刺激,使儿童每次感知某事物时都能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个事物的词,那么,儿童头脑中就会形成事物与词的联系,词便成了该事物的符号,这样,儿童的言语就会迅速发展起来。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重点:1. 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2)统一性(3)流动性(4)能动性3. 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4. 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5.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6. 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7.注意的分类:(1)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和忽视其他的信息。
集中性注意是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分配性注意是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操作几项任务。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随意前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无意注意。
(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有意注意。
(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3)內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內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
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余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也称为刺激驱动注意。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 3、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
• 同一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时 就会出现这种冲突。
• 如考试期间复习很累了,想休息,但是又 没复习完,所以又不敢休息,就产生了这种冲 突。
•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 冲突)
• 2、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 评价。如有的学生认为60分不是好成绩 ,而有的学生认为60分万岁。
• 3、挫折行为:伴随挫折认知引起的情绪 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行为 等。
• (二)挫折情境的形成
• 挫折情境也是挫折产生的原因,分为主 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 1、主观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生 理和心理因素。
• 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紧张、焦躁、 烦恼、心神不宁等。
• (二)冲突的种类
• 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 标,据此可以把冲突分成四种类型。
•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人们, 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 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
• 2、改善挫折情境 ❖ 如果使挫折情境得以消失或改善,那 么个体的挫折感也就会消失。这就要: ❖ 预防挫折的发生,对事情的成败做出 正确的估价。 ❖ 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当挫折发生后 ,要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影响作用。 ❖ 暂时缓解紧张气氛,暂时离开环境, 从朋友那里寻求安慰,然后正视挫折。
❖ 生理因素:个体由于某些缺陷不能胜任 某些工作,或实现某些目标。如口吃者不能 担任教师工作。
❖ 心理因素:如对自己估计不当,没 能达成目标,或有多种目标产生了动机 冲突,有些目标未能实现等。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第八章个性倾向性一、个性倾向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它们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心理面貌、社会特性千差万别。
因而,个性倾向性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需要的基本概念(一)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类别1.从需要产生或起源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睡觉、呼吸、运动等)(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3)性的需要(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人在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对文化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认对事物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如食物、自卫、性等)和高级的(如豪宅、名车等)精神需要即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自尊等方面的需求(三)需要的层次人的各种需要不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明确是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的需要:(由低到高)A.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B.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C.归属与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感情D.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E.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嫉妒发挥)三、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中学生的需要也不同儿童时期的需要,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性的需要。
其主要特点有:肯定和尊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四、需要的发展与培养(一)生活实践促进个体需要的发展(二)中学生需要的培养: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四、动机的基本概念(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第八章人格本章重点: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人格差异的表现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5、人格理论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
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007.7)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2007.4)13,俗话说“江山易改,察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2007.7 名词解释)人格(2009.7 简答)29、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007.7 论述)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
《普通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过程
3、趋避冲突(p.195)
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 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 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 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 心矛盾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 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也是趋避斗争 的体验。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权衡利弊,作出接受或 放弃的决定。
第三节 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坚忍性 四、自制力
(p.198-202)
一、自觉性(p.198-)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 并独立自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这反映 了一个人在活动中坚定的立场和始终如一的 追求目标。它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也是 意志行动进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确定行动目的
作为意志行动都要有预先确定的行动目的, 这是意志行动产生的重要环节。
在某种意义上说,动机斗争的过程也涉及到 对外界多种行动目的的权衡选择。目的有高 尚和卑劣之分,最终应确立既有益于社会也 有益于个人的行动目的。目的也有远近、主 次的不同。一般来讲,我们总是要先实现近 景目标,再实现远景目标。我们既可以选择 先实现主要目标,再实现次要目标,也可以 选择先实现次要目标,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 目标。
所谓随意运动,
是指一种受意识支配的,具有一定目 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通常是一些已 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譬如在生活中, 运动员自如地运球上篮,学生熟练地 曲膝做操,画家持笔作画,音乐家操 琴谱曲,都是意志行动的展现。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一些意志行动是轻而易举 的,无须克服困难,如手指当空画圈,随意 扭腰摆臂,扳动开关,拿起书本等,但人们 评价意志行动的时候,往往是和它是否克服 了困难相联系的。运动员伤痛在身,仍坚持 在训练中扭腰摆臂,克服了一定的困难,更 容易被人们视作意志行动的表现。此外,建 筑工人冒着酷暑施工,清洁工人顶着严寒工 作,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的 意志行动。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普通心理学-第八章意志
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 意志行动的阻力。
• 消极情绪对意志行动的干扰作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 志力水平,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使意志行 动自始至终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情绪 压垮,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或一无所获。
•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 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 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
• ——法国巴斯德
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 (一)意志的过程 • (二)意志的心理结构
(一)意志的过程
• 1、采取决定阶段 • 2、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 一般包括确定目的或目标、制定计划、产生和解决心 理冲突、做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 厚的财力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 —要融入财团就需要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 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 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 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步步为营。一天,当他看到著名的体操 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办法,因而有了 练健美的兴趣。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 世界上最结实的男人。三年后,凭着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的体格, 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小结
•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中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二、表象的种类
• • • • • • • 按表象的感知特点分: 视觉表象 ---如见其形(“胸有成竹”) 听觉表象 ---如闻其声 动觉表象 ---如觉其动 混合表象 ---如临其境 按表象的概括性分: 个别表象--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 表象。 • 一般表象--集中了一类事物共有的、重要的特征。
四、表象的作用
• 1、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是人认识发展链上 (感知 思维)的中间环节
• 2、表象性知识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 据研究推 测,在人的记忆中,形象的信息量与语词的信息量的比例 约为本1000:1。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 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第二节 想象
• 一、概述 • (一)什么是想象 • ——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 过程。 A、想象必须以表象为基础; B、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无论想象多么新奇。超 现实的想象是不存在的。 C、想象是在实践活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
• 五、想象的意义 • 1.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面。
• 2.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 再造想象以描述和提示为前提,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 再造想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 再造想象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 再造想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取决于以下条件: • 一是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和教师使用的语言、符号的含 义; • 二是学生要有足够的表象(知识)储备。此外,为再 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第四节 睡眠和梦
• 一、睡眠:是与觉醒周期性交替出现的 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 律之一。 • • • • • • 睡眠的阶段:(五个阶段) 0阶段——α 波为主, 1阶段——入睡期, 2阶段——浅睡期, 3阶段——中度睡眠期, 4阶段——深度睡眠期脑电全为高振幅 的δ 波。快速眼动发生在深度睡眠。 表象
心理学 第八章 意志
经常轻易地改变或取消自己的决定。 具有独断性的人,他们不考虑自己采取的决定是
否合理,常常毫无理由地拒绝别人的任何批评和 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精选课件
24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及时坚 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精选课件
6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活动的核心。因为在目的确立 与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意志行动中的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内部困难是来自于主体自身的障碍,如知识经验的不足,能 力的有限,消极的情绪,优柔寡断、胆怯、懒惰的性格,身 体欠佳等。
外部困难是人们在意志行动中遇到的客观条件的障碍,如自 然环境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如人员、设备的缺 乏和简陋),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是相 互影响的,外部困难常常通过内部困难而起作用,相比之下, 人最难战胜的是内部困难。
果断不同于轻率。它是以充分的根据、经过周密 思考为前提。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犹柔寡断。犹柔寡断 者的显著特点是无休止的动机冲突。
精选课件
25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百折不挠地贯彻决 定并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
具有坚韧性的人,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不怕挫 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百折不回。 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 意志坚韧的表现。
精选课件
12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意志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意志行动有其发 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心理学第八章意志PPT课件
意志培养的实践方法
目标导向法
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分解为可实现的小目标,每 实现一个小目标都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以增强 意志力。
逆境锻炼法
主动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接受挑战和考验,以 锻炼意志的坚韧性和自制力。
延迟满足法
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学会延迟满足,以培养自 控力和坚韧性。
心理教育
提供关于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 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理解自 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社会支持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 家庭、朋友和社区等,以提供
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能有助 于减轻症状或改善生理功能,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5
意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中的意志力培养
意志行动的坚持阶段
应对挫折与困难
在坚持阶段,个体可能会遇到挫 折和困难。意志的力量体现在面 对困难时不放弃,而是积极寻找
解决问题的方法。
保持目标与动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目标和 动机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坚持阶 段,个体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最初 的目标,并激发新的动机以维持
行动的动力。
评估与调整行动
在坚持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 行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进行调整。这有助于确保行动始 终朝着目标前进,并在必要时采
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 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培养途径
树立远大的理想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动力,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 才能有持久的意志行动。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道德行为的意义,会使我们的意志行动 更加自觉、坚定。
心理学第八章
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 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 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当人们远离目标,往往容易看到目标的积极方面,而 忽略或低估其危险性和自己为此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随着目标的靠近,危险与代价也越来越显而易见, 从而使人望而生畏,回避的反应倾向迅速增强,使人 半途而废,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 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 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 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 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宇宙之王”。
二、挫折反应
2.焦虑
个体对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理、生理、 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 绪反应,是一种隐隐约约有害的预感。 焦虑对个体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二、挫折反应
3.退化 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 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成熟倒退现象就是退化。 易受暗示性,人在受到挫折后,对自己丧失信 心而盲目相信别人,或执行他人的指使。
表同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成 功与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 者,模仿其行为,把那些自己羡慕的 品质加到自己的身上,借以分享成功 的快乐。 “东施效颦” 。
如果表同作用纯属幻想而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青 年乘客在买车票时,将钞票丢在地上,售票 员虽然对这种不尊重人的挑衅行为十分厌恶 和反感,但她并未动怒,而是弯腰捡起钞票, 微笑着递给那位青年一张车票,使那位青年 羞愧万分。事后,那位青年乘客写信到公共 汽车队表扬女售票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行为控制第一节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是被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有以下特点:①对象性②紧张性③驱动性④周期性。
二、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书上的)(各个所指见书P229 简介)(二)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三、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一)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性种族的一些需要。
(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填空)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人对成功概率的估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50%左右的成功概率是最佳的。
2.交往需要。
3.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成就需要强的人支配欲反而不强。
虽然大权在握、位居要职在社会上常常被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的背后其关键作用的并非成就需要,二是权力需要。
因此,凡是支配欲强、希望影响他人并对他人并对社会事务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人均具有去昂列的权力需要,是权力需要而不是成就需要。
第二节动机一、概述(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二)动机的产生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在具体情境中,个体具有的各种需要未必都能引起相应的动机。
(与需要的区别P228)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
2.个体是否最终产生动机和行为,不仅由其愿望和由此产生的内驱动力所决定的,还要有与需要相适应的外界诱因。
综上所述,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二、动机的种类。
(给例子然后区分开是那种动机)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3.主导性动机和从属性动机。
4.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三、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
(二)内驱动理论。
(三)期望理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①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②工作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③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四、行动意志(一)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也即意志行动。
意志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
目的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标志。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二)意志的品质。
(多选可能有简述→把四项概念写出)(下列各项属于意志品质的是)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
(三)意志行为的过程从动机的冲突到目标的实现,意志行动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几个环节。
(1)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
动机冲突也是心理冲突。
是指个体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动机时,因无法抛弃任何一方或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勒温根据人类的趋势行为把冲突和动机分为四种形式。
第一、双趋势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被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所吸引,难以取舍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所谓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属于这种冲突。
第二、双避式冲突。
也称回避-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对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产生排斥,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第三、趋避式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一个既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第四、双重趋避式冲突,也称双重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既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2)行为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已经完成,决定的执行便成为实现意志行动的关键,执行决定阶段也因此成为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五、挫折(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需要三个因素:①挫折情境,②挫折认识,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三,挫折反应。
(二)挫折的反应。
个人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三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人格的变化。
1.情绪性反应。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①攻击②冷漠③退化④固执⑤幻想⑥逃避⑦自罚。
2.理智性反应。
3.人格的变化。
(三)挫折的应对。
(典型的简答、论述)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战胜挫折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有: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①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
②改变情境的另一种方法是暂时离开挫则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
3.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
4.调节抱负水平。
要使个体在活动只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三节情绪一、概述(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二)情绪与认知(三)情绪与感情(简答题)情绪好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这两个词的含义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区别)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独有的。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情绪往往随情境活一世需要的出现而发生,而情感是基于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因而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机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
当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经常忽悠明显的外在表现,情绪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联系)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对的。
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心理活动。
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二情绪的变化经常手情感的的支配。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的两极性(空/多)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情绪。
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
(一)情绪感。
情绪有肯定的与否定的两级。
(二)紧张度。
情绪有紧张和轻松之分,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效果比较好。
(三)强度。
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强到弱的变化等级。
(四)激动度。
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三、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影响下,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
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激情是指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四、情绪理论五、不良情绪的调控(简答)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4点)(一)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处于情绪状态时,自己主动地认识到负面情绪时,对自我状态暂时不做反应也不加评价。
(二)转移注意力。
当认识到自己正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时,就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以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
(三)合理地发泄情绪。
1.在在适合的场合哭泣。
2.向他人倾诉。
3.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4.放声歌唱或放声叫喊。
(四)自我激励。
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并能保持稳定的乐观态度。
第四节压力与健康一、压力机压力源概述。
(一)什么是压力。
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定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所组成。
..定性变化(二)压力源的种类。
压力产生于压力源。
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
自身的压力源称为内因性压力源;环境的压力源也称外因性压力源。
但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心理学家在研究中通过分析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二、压力反映(一)压力反映的表现1.生理反应。
2.行为反应。
3.心理反应。
(二)压力反应的阶段(多/单/填)1.冲击阶段。
2.安定阶段。
3.解决阶段。
三、压力的作用(一)压力的正效应(多)1.满足满足基本需要。
2.增强人的适应性。
3.增强抵抗力。
(二)压力的负效应1.认知。
2.情绪。
3.综合行为。
四、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压力调节方法。
(多/简)(一)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1.经验。
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
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的感受。
3.认知。
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位哲学家说,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4.性格。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
5.环境。
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二)压力的应对一般而言,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类:处理困扰与减轻不适应。
处理困扰直接改变压力来源;减轻不适感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调节自己,消解不良反应。
1.不良的应对方法。
①依赖药物,②酗酒抽烟,2.正确的应对方法(多):常用的方法如下:了解自己的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3.放松训练。
五、工作倦怠与健康护理系统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如果某人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极可能是患上了职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