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文本解读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文本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
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
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
“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
”“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
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吾今见之于君。
”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
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也。
”“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
“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
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
我且曰子取吞之。
’”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
“候因释之。
”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
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
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
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
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
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
“为乱”就是作乱。
“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
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
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
”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
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
“是心”指作乱的心思。
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
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
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
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
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
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
“卫君怨吴王。
”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
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
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
嚭,才使他得到释放。
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
“曾从子曰:‘吴王好剑。
臣相剑者也。
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
看来这个主意不错。
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
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这是第二层意思。
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这是第三层意思。
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
”把曾从子给驱逐了。
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
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
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