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件(2021)】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重点
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 基础知识。
2.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部书,凝聚儒家思想精华,充满智慧,读之让人获益匪浅;一部书,历经岁月洗 礼,依旧鲜活生动,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为迷茫的人们指导人生,并让中华民族重新看到 文化复兴的希望。这就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论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 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三、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翻译)。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瑞鑫点教教研院
学习目标
1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等文言基础知识。
2
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 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3 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二、晓孟子,识背景 1 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孟子、《孟子》及孟子生活的时代特点。
2 请两名学生谈谈他们理解的孟子学说。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 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什么异同?
两者都是探讨人性的。区别在于,孔子认为人性本来相近,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 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样的,是善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但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 主要强调的是后天的教养,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强调学生要学《诗》,学《诗》可以“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孟子则不同,它不仅展开了论述,还强调了人相近的人性是发端仁义礼智 的“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孟子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她认为后天的教育培养有利于“善心”的发扬光大。
解题:“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 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 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 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 义的。 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艺术手法 理证 理证 理证 对比 对比 理证 理证 比喻 例证 理证 例证 例证
4.在《〈论语〉十二章》中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 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 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 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2.完成文言字词句梳理清单。
四、文本探究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在《〈论语〉十二章》中, 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就有道而正焉”。 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 ③君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 ⑤君子行道之貌,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 ⑥君子行道之法。“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 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 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 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文章主旨
《论语十二章》通过选自《论语》的十二则短文,从仁、义、礼等方面,论述了儒家立身处 世的规范性原则。
作业
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践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一篇文 章来谈谈你的想法。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 的思想学说就是这株大树上的绚丽繁花,而儒家思想就是繁花中最耀眼的一朵。它绚丽 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它绚丽于“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悯人情怀。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掀开它美丽面纱的一角,去感受它的魅力。
四、对比阅读 1.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梳理概括每篇课 文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尝试思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语>十二章》
核心概念
“君子” “仁” “礼” “道” “诗”
主要观点
① 修身养性,重“义”,“文质彬彬”,以达成 “君子”人格。
② 礼乐思想,二者互为表里。 ③ 追求“道”,志士仁人对生命意义的定位。 ④ “任到重远”“仁”“忠恕之道”“克己复礼”。 ⑤ 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坚持,不半途而废。 ⑥ 学《诗经》的益处,“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
3.《〈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主要观点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譬如山为平地,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文章主旨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了儒家“三纲”“八目”的体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 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 使之成为仁义礼智。
作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人们敬仰他的智慧与人格,学习他的思想与精神。 请你就孟子某一句名言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都市札记。
二、晓孔子,识背景 1 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子、《论语》及孔子生活的时代特点。 2 请两名学生谈谈他们理解的孔子学说。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 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 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 《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 《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2.《〈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①善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 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 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 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 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2.完成文言字词句梳理清单。
四、文本探究 1.《大学之道》中,应如何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三纲”之中,“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儒家修身的基点,“止于至善”是 “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在“八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论述前后依次递进,往前是“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 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三纲”中的“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 者的发展起点。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 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 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翻译)。
《大学之道》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是为人处世之道,立身行事的总 纲领。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端”
人性本善,“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 性。
2.《〈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 《〈论语〉十二章》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 近口语,浅近易懂。 《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本文语言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 美感。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