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ne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
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C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
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
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
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
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
讥:稽查,盘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B
名师点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比如作者对文章中的人物所持的
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等态度,或者是作者对文中事件所持
的拥护、肯定、反对、否定等态度。
“分析概括”是指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要结
合自己的理解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该考点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
在一起进行考查。
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际情况来看,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就
命题的角度而言,既有对原文中某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中的
人、事加以评价的表述.但无论哪种命题角度,最终对是非的判断都是以原文的内容为依据的.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命题人常设置的陷阱有:1.主观臆断,曲解作者观点。
2.夸大
或缩小原文范围。
3.强加因果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日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
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①.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
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人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钱。
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
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钱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
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
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
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
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
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
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
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
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佐之。
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掘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无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走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颠危忧恐过之。
管仲告齐桓曰:愿君勿忘在莒②,臣亦念堂阜③之囚.故尔与他人较,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较,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
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字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
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改)【注】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②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③堂阜: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不同,对生存现状的满足程度也会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
D.作者认为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赡养父亲,若能在天地间建立功名,使姓氏、名字流传不朽,也会使父亲含笑九泉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阖守闾,粗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
”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
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
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个人生命的价值,认为个人生命的价值高于人类所有的价值,并用有趣的故事加以证明。
B.文章列举的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喜欢的、逍遥的生活方式,宁愿过贫困的生活。
C.作者认为感官之欲与人的生命本身是有区别的,人的感官是为生命服务的,所以感官之欲利于生命的可以满足,反之就应该制止.
D.文章主张“贵生",但不主张个人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要求完整地把握人生意义。
1.B
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生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1)区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体。
因为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传记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散文主要通过描写相关的景物、场面等来表现,议论文主要通过论点以及证明论点的论据等来表现.比如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通过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颜阖等人的事例来证明“生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这一观点,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以及要求人们要把握人生意义的写作意图等。
(2)注意选项与文章相关内容的对应.B项说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子州支父、王子搜、颜阖的事例),并说“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喜欢的、逍遥的生活方式,宁愿过贫困的生活”。
结合原文内容,考生不难发现,作者只交代了颜阖“粗布之衣,而自饭牛”,并没有交代子州支父和王子搜的生活状态。
因此,B项是不正确的。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