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选填“倒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或“正立的实像”);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第一次小恺用了A方案进行了实验,他想探究的是_____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接下来小恺用剩余3组方案进行同一目的的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选填“B、C、D、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选填“亮”或“暗”)。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此实验是根据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2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4)小明把木块沿竖直方向截掉一部分后,继续图甲的操作,测得摩擦力减小,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改进方法是____。
(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
4.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桌上现有
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下图1。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应选用__________凸透镜。
(2)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如图二所示的问题,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
问题解决后,小王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实验次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光屏上像的大小16012缩小
23015缩小
32020等大
41530放大
51260放大
大小就越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若不全面请提出你的一种看法。
______________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C点到D点,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铅笔从A点到B点,其长度变化看上去_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说明地球是个球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丙图所示,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为了与A所成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7.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8.(1)如图1所示是一架老式照相机的内部结构简图。
取景时,来自景物的光线经过镜头后,再由平面镜OM反射进入人眼;按下快门时,平面镜OM首先绕支点O迅速向上翻起,接着快门开启,胶片曝光,请你画出取景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a射入人眼的光路。
________。
(2)如图2所示某发光点S所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恰好经过A点。
________。
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像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3)小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
(4)小科在平面镜的后面放了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这是为了______,他透过玻璃板看见未点燃的蜡烛,实际上是光的_______(反射或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5)实验中,小科看到了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形成两个像,其中距离小科较远的像较_______(亮或暗)。
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10.如图是小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根据相关知识帮她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甲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
(3)步骤D的选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4)步骤C选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
11.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率影响,应选择②组与______进行对照;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
(3)如果要测定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可让种子处在与上表______组相同的环境中,该组种子的萌发率为______;
(4)大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种子结构中的______。
12.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3.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
(2)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12345678910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单
层
7978828073848482818080
的距离(cm)双
层
2023242424252222212523
①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②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4.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步骤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步骤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步骤3:_____。
步骤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
(1)完成步骤3:_____
(2)帮助小郦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_____(不需写出具体数据)
15.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眼睛
如图1是我们人的眼睛的结构图,它很像一架照相机。
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使晶状体恢复原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到了的前方,形成近视。
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的眼镜加以矫正。
近视程度越严重,戴的眼镜度数越大。
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
眼睛瞳孔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在弱光条件下开大,允许更多的光线进入,以便视物清楚.在强光条件下缩小,防止强光损伤视网膜,起到保护视网膜作用。
(1)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
眼球内的_________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近视眼的矫正就需选用图2中的_________(填字母)透镜;
(3)刚走进较暗的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___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了;
(4)某同学所配眼镜为400度,该眼镜片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倒立的实像变大
【详解】
(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以知道,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2)[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大的。
2.小孔形状无正方形暗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相关知识。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
【详解】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实验中的变量是开的小孔的形状不同,所以他想探究的是小孔形状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剩余的3组方案BCD因为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要求,故选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孔的形状,即正方形。
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暗,因为像距变大,像变大,即光斑的大小变大,由于通过的光线相同,光斑变大,亮度变暗。
【点睛】
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二力平衡变大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控制压力相等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详解】
(1)[1]在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2]虽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是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大小相等;由于拉力在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在增大。
[3]根据题意知道,“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说明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不相等,操作是错误的。
(3)[4]甲、丙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等,丙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大于甲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拉力大于甲的压力,说明丙的摩擦力大于甲的摩擦力,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5]甲图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所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6]改进方法: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B 将蜡烛的高度向上调节大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
【详解】
(1)[1]如果选择A透镜,当“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u>2f时,即物距大于100cm,此时f<v<2f,即像距大于50cm小于100cm,而实验所用的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100cm”,所成像的位置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所以不能选A透镜,只能选择B透镜。
(2)[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可以将蜡烛的高度向上升(或将凸透镜向下降或光屏向上升)。
(3)[3]由表中数据知,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由缩小到等大到放大,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的像就越大。
(4)[4]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所以他的记录不全,(或通过一块凸透镜成像情况,要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欠普遍性,或只研究了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没有研究成虚像的情况)。
5.不明显明显能
【详解】
(1)[1][2]铅笔在水平板上从C点到D点,始终能看到全貌,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从A点到B点,看不到全貌,其长度看上去变化明显。
(2)[3]铅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渐远渐小,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6.到平面镜的距离 A 不变上方
【详解】
(1)[1]如图乙,刻度尺可以测量长度,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2]实验时,蜡烛A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后,会出现在蜡烛A的同侧,故小明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故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4]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成像在桌面的上方,因此为了与A的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上方。
7.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8.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即a光线经凸透镜后过F点;过焦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射入人眼,如下图所示:
(2)[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A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A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下图
9.CDBA 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见解析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折射暗 D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D和F把D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F蜡烛与D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F蜡烛的位置就是D的像的位置。
(4)[4][5]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光线通过透明玻璃板是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所以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实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5)[6][7]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
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
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10.CDBA 多次实验,便于得出普遍规律便于观察和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0.4厘米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和B把A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B蜡烛与A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B蜡烛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4)[4]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11.④空气② 95% 子叶
【分析】
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②与③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②与④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
【详解】
(1)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②与④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是以光照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由于②号瓶处于有光的环境中,所以另取一瓶编号为④号,放少量水置于25℃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其萌发的情况,结果种子也萌发,结论: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或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③组的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充足的空气,因此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要为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表中②瓶的种子所处的环境具备了
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②瓶种子的发芽率是(19÷20)×100%=95%。
(4)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在种子萌发时,储存在子叶里的营养物质将供给胚芽、胚轴和胚根发育。
【点睛】
找出每组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12.③大 BC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③方向移动;
(2)[2]标记物在A房间,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故为了使像更加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亮一些;
(3)[3]对本实验,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用光屏验证像的虚实,所以不能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故选BC。
13.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详解】
(1)[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3)[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
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4.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分析】
(1)此题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
(1)步骤3: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2)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可以将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