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吆喝》学案 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学案
学习目标
1、关注民俗,了解民生、热爱民族文化。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体会语言和文学风格。
一、内容感知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乾正是以发现美的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文化的所在。
二、文学常识
1、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2、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
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顺叙或倒叙,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
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
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三、名篇名句
1、现在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3、“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四、结构简析
这篇散文介绍了老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五、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这篇散文介绍了老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从普遍的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里,发现了动人的生活情趣。
我的观点:达标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吹嘘()铁铉()隔阂()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ànɡ()手沸ténɡ ()lǔ()煮bí qí()()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4、摘抄本文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描写吆喝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地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我也听过一X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X片子从头笑到尾。
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
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打击乐器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5、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6、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
7、第九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
情?
8、第十段运用什么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你还了解什
么?
9、课文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吆喝声,你觉得哪一种吆喝声最有趣?简要说说理由。
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参考答案
1、lāi xūxuàn hé
2、烫腾卤荸荠
3、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4、积累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请将你喜欢的写下来
吧!
答案:如: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等。
5、解析:我们要找出文章中起衔接作用的段落和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理解课文的纲。
答案:领起下文的作用。
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
6、解析:完成此题我们要从文章选材的特点出发,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答案: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
7、解析:我们要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
在看似平直的记叙中,却饱含作者的不同感情。
答案: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8、解析:完成此题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记叙顺序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
第二问实际上是对作者叙述内容的深层探究,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点。
9、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加以理解。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