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优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优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

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

”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

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

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

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

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

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

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

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

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

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

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

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

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

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
包括那些技术专家。

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年1月)(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谴责相关企业、商家、骗子和监管机构时,却容易忽略相关技术专家的责任。

B. 当不良社会事件爆发后,很少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公开道歉,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C. 相对于“科学”,“技术”更显实效,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因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D. 技术专家不能因为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对于损害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项目,必须否决。

(2)下面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二段用工科学生的流行语,证明当下技术与市场联系紧密,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B. 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比较,本文强调了“技术”在涉及具体目标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要有道德自律。

C. 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来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

D. 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落在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每个人头上。

(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

【答案】(1)B
(2)C
(3)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解析】【分析】(1)选项B,“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说法有误。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是人们这么认为的,并不是技术专家这么认为的。

故选B。

(2)选项C,“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说法有误。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故选C。

(3)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可以到原文中去筛选归纳“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
约;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

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

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

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爲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

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

而題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

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

所以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

B. 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釆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

C. 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 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 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 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请概括有何不同。

【答案】(1)A
(2)C
(3)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

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解析】【分析】(1)B项,“都要釆用衬托手法”错误。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一般采
取尊题手段……”。

C项,以偏概全。

原文有"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D项,“都比咏画诗简短”错误。

原文只说“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没说题画诗都比咏画诗简短。

故选A。

(2)C项,“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错误。

因果关系不成立。

“现存最早”不能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

故选C。

(3)文中答题区间为第五段,相关信息为: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

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

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
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

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

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

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

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

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

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

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

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

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

“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

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

“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

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

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 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 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 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 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 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 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答案】(1)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
(3)C
(4)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解析】【分析】(1)“私货”本为私人的财物、或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货物。

依据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可知,“私货”在此处用的是比喻说法,即名人在传播公益的时候,顺便借此炒作自己,为自己谋名利。

故“私货”指的是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项,“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错误,依据第①段可知,‘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是“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再依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解说“媚俗”“自媚”“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可知,规则中的后一种才是“刻奇”。

故B项错误。

(3)C项,“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错误,依据第④段“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不好的方面表达了批判的消极看法,故C项以偏概全,故选C。

(4)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媚俗”或“自媚”“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 “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

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整合以上内容,再联系第①段中的“冰桶挑战”规则,考生抓住特点容易概括出:“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指的是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依据第①段“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要么……”可知,第一段是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第②段依据“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可知,第二段写的是起源和目的;依据第③段“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可知,本段写的是借助网络力量的传播之盛;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写的是舆论评价和实际效应;第⑤段依据“‘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