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
斗艳,从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文体,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朝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可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朝,长短句仍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尽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进程,苏轼以前,这个进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

苏轼之性情、肚量、学问悉见之于诗,也一样融之于词。

他外出狩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刘熙载《艺概》卷四归纳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心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

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

即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

再次,苏轼
改造了词风。

出此刻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怀也缓缓展露在其中。

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即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凡此各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

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冲破。

宋词是继唐诗以后的又一种文学文体,大体分为:婉约派、豪放派、花间派。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等。

宋词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之内)、中调(59一90字之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再也不另拟题目了。

江城子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考虑,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重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打扮。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穷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但是,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而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尽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致使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彼此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当即出现“不考虑,自难忘”这样的文句。

“不考虑”,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
难忘”这种情感的深度。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身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取得。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漠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漠的时间空间当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各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假想出纵使重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假想;即便冲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重逢”,但重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以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祈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庞大转变。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打扮”,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恍如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洗澡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尽是蜜意柔情。

但是,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孤坟”两句,现在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但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提及,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
尽情描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若是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穷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即是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为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便在对方归天十年以后,作者还空想在梦中重逢。

而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份)来畅快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考虑,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硕、构思精致。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漠的空间当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牢牢围绕“考虑”、“难忘”四字展开描述。

全词组织周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荡,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情感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情感,有悲有喜;极尽曲折转变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为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织利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本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情感。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拍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述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小,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情感纯真,品格高贵,读来令人线人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初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硕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必然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和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彼此媲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