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篇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嫦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出自宋代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卮。
(齐已。
《中秋月》)。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
《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习俗一:赏月
习俗二: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
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
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
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
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
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
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
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
成字形或种。
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
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
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
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
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
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篇三
1、祭月、赏月、拜月
在春秋时代的《礼记》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思为拜祭月神。
周朝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要预先
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
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就以十分流行,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
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
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
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
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
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一
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猜谜
猜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
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其中一种特定规则,猜出指
定范围内的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
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
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猜谜的习俗,又以中秋猜谜的
方式最为新奇。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灯谜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
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3、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
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跟月饼已经是秤不离砣的搭配。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
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
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4、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
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
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5、喝桂花酒
桂花酒为中国汉族重庆北碚的特产名酒,至今广西酿酒总厂酿的桂花
酒里还有吴刚牌商标。
桂花酒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
特有醇香,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
桂花酒酿造历史悠久,现有桂林牌和吴刚牌和汇桂液三种。
桂林牌桂
花酒由桂林酿酒总厂生产,属花、果配制甜型低酒度露酒。
以本地桂花、
山葡萄为原料,经浸泡、蒸馏、调整、陈酿、过滤而成,酒度15°~20°。
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适口,
醇厚柔和,余香长久。
常饮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
1984年和年
分别被评为广西优质酒和优质食品。
吴刚牌桂花酒由桂林市临桂桂花酒厂
生产,以优质大米和鲜桂花为原料,采用双蒸复酿工艺精制而成。
酒质清
澈透亮,口感醇和爽净,既有三花酒的特色,又有桂花的芳香,回味悠长,酒度有38°和50°两种。
6、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
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
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
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7、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
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
形或种。
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8、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
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
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篇四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
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关于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演讲稿篇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凉爽的秋风,泛黄的树叶,成熟的果实,飘香的金桂,都在向我们传
递着一个信息: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而我们最喜爱的传统
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今天,我国旗
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节团圆节》。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23年起被国务院列
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我们也有必要了解这一重要节日。
八月十五恰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被称为中秋节。
这是我国仅次于春
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
统节日。
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内涵。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
视为团圆的象征。
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
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
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千古绝唱。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
“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
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习惯,后来慢慢演变成轻松的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如“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等都是流传至
今的佳话。
各地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每当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时,在露天,把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在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
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字条,上面写着“八
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样,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在
这天夜里一起杀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另有一种说法为,明洪武初年,大将
徐达攻下元朝的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
欣喜若狂,就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
饼赏赐给臣民。
月饼从此就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是必须要吃的了。
同学们,关于中秋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大家可以去网上查阅。
9
月30日,就是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大家不妨走出房门,在月光下,一边与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饼,一边吟诗诵词,赞美大自然的奇观,那该是
多么快乐的事啊!
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谢谢大家。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篇六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中
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
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
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
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
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
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2023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
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
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
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
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
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
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
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
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
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
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
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
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
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
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
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
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
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
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
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
《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
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
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
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
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
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
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
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
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
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
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
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
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
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
蜡烛即成。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
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
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
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
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
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
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
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
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有什么习俗篇七
1、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
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
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
博饼的习俗
2、在中秋时节,有赏桂花的习俗,还会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
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3、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就是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亮
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
主妇切开团圆月饼,这就是祭月的习俗,还有拜月的习俗
4、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南广东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
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的习俗则更加
繁盛。
5、还有猜灯谜,玩花灯,烧塔等习俗。
习俗一: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其形状是
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
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
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年轻人对它
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习俗二: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
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
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
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
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习俗三: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
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
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习俗四: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
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
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
有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
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
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习俗五: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
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桂花
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但到了现在,人们多
是拿红酒代替了。
中秋节吃什么篇九
1、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
亮保佑的意思。
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
口腔有清爽感。
2、鸭肉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某元人。
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
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
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某
元人统治。
而且,中秋前后的鸭子整好肥瘦适宜,口感很好,有滋阴补血
的功效。
雄黄酒壶酒杯酒具-
3、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
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
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
远了。
4、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
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
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这个东西没剥开的时
候可玩性大于可看性,摸在手里凉凉圆圆滑滑的,剥开之后可看性又大于
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宝石攒在一起,也是取个团圆的意思。
5、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江浙人多将藕
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
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